環境數據超出教材規定,新疆軍區某團火力單元考覈照常進行——

  導彈“四發一中”仍然受表揚

  ■魯博 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史建民

  “4發1中,居然受到表揚?”前不久,正在高原駐訓的新疆軍區某團組織火力單元考覈,導彈連二班打出了“不好看”的成績。意外的是,這樣的成績得到了該團領導的表揚。

  究竟咋回事?原來,這場考覈不尋常——火力打擊區域設在了海拔高度超出教材規定性能上限的陌生地域。對於能否完成好這次考覈,導彈連連長王鵬心裏沒底。

  抵達任務地域,導調組下達任務指令,各導彈班迅速行動,展開目標搜索,做好發射準備。

  此時,氣象儀測算出的實時風速,已經超出教材規定。這讓二班班長周洪健慌了神。

  陣地上,二班戰士面面相覷:在超風速條件下組織實彈射擊,一方面很難實施精準打擊,另一方面存在不可控的風險。

  “今天的考覈就是明天的實戰。儘管面臨的風險係數比較大,關鍵時刻必須敢於亮劍!”周洪健稍稍穩定心神,迅即帶領班組展開行動。二班副射手楊帥賓、陳鵬飛隨即架設導彈發射架。

  高原上,寒風肆無忌憚地席捲着導彈陣地。周洪健盯緊目標、穩定操控。只聽“轟”的一聲,導彈呼嘯而出,命中目標。

  “班長好樣的!”首發命中的好成績讓二班士氣大振。未作遲疑,二班立即展開第二次射擊。

  然而,風越刮越猛,第二枚導彈偏離了目標。

  “還繼續打嗎?”緊急時刻,王鵬請示現場指揮員、團長鄧海波。

  “敵人會因爲風大停止戰鬥嗎?”鄧海波果斷命令:繼續考覈!

  準確判風、調高視角……雖然射擊指揮作出相應調整,但由於瞬時氣象條件惡劣,二班後兩輪射擊依然未命中目標。

  後續上場的導彈班汲取二班經驗,一鼓作氣,連續精準命中目標。

  “16發,12中!”雖然全連最終打出總評良好的成績,但二班“4發1中”的尷尬成績,成了考覈覆盤總結會上的焦點。

  “二班同樣值得表揚!”該團領導中肯指出:二班面對困難條件堅決執行命令,在極限條件下探索射擊方法,既爲後續上場的導彈班提供了射擊依據,也幫助團隊摸清了高原實戰化條件下的裝備性能和部隊戰鬥力底數。

  “風平浪靜時能打出好成績,狂風暴雨中未必能一擊制敵。”該團黨委清醒認識到,高寒山地、極端天候同陌生敵情一樣,都是武器裝備的潛在對手。

  教材有上限,實戰化標準無上限。在後續的訓練考覈中,該團依託高原惡劣環境條件,採取臨機考覈與模擬實戰相結合的方式,分批組織10餘類主戰裝備實施火力打擊檢驗。他們重點圍繞裝備操作、故障排除、射擊精度進行探索,先後修正完善相關高原射表。

  短評

  把戰場預想得再難些

  ■魏 兵

  一個並不好看的成績,一次耐人尋味的表揚。要說二班的射手們爲啥能得表揚,首先是因爲那種面對困難的勇氣和韌性。決勝沙場,技術、裝備固然重要,這種敢於探索、敢於嘗試的拼勁狠勁,同樣不可或缺。

  從訓練指導上說,如何使一支軍隊充分釋放戰鬥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戰鬥力?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在平時訓練中多些“逼到絕境、難到極致”的考驗, 使官兵的生理極限、裝備的性能極限、人與裝備結合的戰鬥力極限得到全面檢驗。

  “練兵若易,進軍就難;練兵若難,進軍就易”。作戰雙方裝備優劣的對比是客觀的,是“定量”;但人的智慧、意志以及人裝結合程度,卻是蘊藏巨大潛能的“變量”。實戰能力的“臨界值”和“底數”之間如何換算?關鍵在於我們在實戰化訓練中能否把情況設險、把困難設夠、把對手設強,把戰場預想得難些、再難些。


  本文刊於3月22日解放軍報02

  解放軍報微信發佈

  編輯:嚴德勇 郭萌 許敏 霍雨佳

  編審:張華婧

  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