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遇到一位質疑乾溼分離的朋友,用他的原話說“都說做了乾溼分離這好那好,但我家做了,和沒做之前沒什麼區別”。這種想法,也是很多人對乾溼分離認識上的一個誤區。

真正的乾溼分離,並不僅僅是在衛生間裏做一道隔斷那麼簡單。一套完整的乾溼分離,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01隔斷的選擇

從隔斷材質的選擇上,我們就要開始做決定了。目前最常見的兩種乾溼分離材質,就是玻璃(淋浴房)和拉簾(浴簾)。

其中,淋浴房的隔水效果更好。浴簾本身是可以隔水的,但是浴簾和牆面、地面之間都會有很大的縫隙。洗澡的過程中,水會通過這些縫隙流到幹區。

淋浴房的缺點是對空間的佔用比較多,不像浴簾,不用的時候打開,絲毫不影響空間感。於是很多小衛生間的用戶,就會根據這一點選擇浴簾,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越小的衛生間,越應該選擇隔水能力強的材質。這是因爲,大衛生間就算濺出去點水,也不會影響到幹區的正常使用。小衛生間濺出去點水,就有可能覆蓋整個幹區。導致整個衛生間,和沒做乾溼分離沒什麼兩樣。

02地面擋水條

不管是使用浴簾還是淋浴房,都應該在地面做擋水條。如果你還沒開始裝修,可以買石材擋水條。鋪瓷磚的時候,讓工人把擋水條鋪好。如果已經裝修好了,可以用PVC等材質的擋水條,直接用膠水粘在地面上就行了。

隔斷的作用,是防止水在落地前飛濺到幹區。但是在洗澡的過程中,地面一定會出現積水。這些積水會慢慢積累,然後流到幹區去。

擋水條的作用,就是防止積水在地面上來回流竄,將它們聚集在溼區。

03雙地漏

很多衛生間只有一個地漏,做了乾溼分離以後理所當然地把地漏裝在了溼區。但幹區雖然名字裏有個“幹”,卻並不是時時刻刻都是乾燥的。在使用馬桶、洗手檯的過程中,還是會有一定幾率濺水到地上。

如果幹區沒有地漏,再加上前面我們安裝了擋水條,幹區地上的水就只能通過自然乾燥的方式解決。很多用戶家裏的衛生間就是這種情況,才導致幹區地面永遠不會幹。

正確的做法,是在幹區也安裝一個地漏。這個地漏的使用頻率不高,卻是保持幹區乾爽的關鍵。如果對外觀有要求,可以把這個地漏放在浴室櫃下方等角落裏。

安裝雙地漏後,別忘了以擋水條爲界,在幹區和溼區分別做坡度進行泄水。

04佈局

這也是許多人沒有事先考慮清楚的一個問題:什麼是幹區,哪裏算溼區?

真正的幹區只有一個——洗手檯;真正的溼區也只有一個——淋浴。還剩下一個馬桶區,其實是可幹可溼的。

儘可能把馬桶放在幹區,因爲馬桶本身不需要用水。雖然不像洗手檯一樣怕水,但保持附近的乾燥,總是沒有壞處的。

但如果房間面積太小,佈局無法分配,也是可以把馬桶放在溼區的。當馬桶在溼區的時候,我們需要把衛生紙和智能馬桶蓋的電源藏好,最好是能做一個專用的盒子,將它們蓋起來。

05配件

做完這些還是不夠,在使用過程中,依然會有少量的水進入到幹區。所以我們還要在使用中準備一些配件。最常見的配件,是下面這三種:

①地墊,放在淋浴房的門口。硅藻泥地墊最好,因爲它的吸水性更強。在衛生間裏放地墊,是爲了吸乾鞋底的水分。每次洗完澡都能穿着乾燥的拖鞋離開溼區,對保持房間乾爽非常有益。

②拖鞋,也就是每次洗完澡都換一雙乾燥的拖鞋。但拖鞋常年放在衛生間裏,對衛生間的外觀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所以建議只有在中大型的衛生間裏,才能採用這種方案。

③防滑墊,把它鋪在溼區,就不需要再穿着拖鞋去洗澡了。特別是對於老幼病殘孕這類行動不便的人來說,赤腳使用防滑墊,防滑效果比穿着拖鞋還要好。缺點就是需要隔三差五清理一次防滑墊和墊下面的地面,增加了家務的工作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