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寶玉離開薛寶釵後,出家並不是他的結局。他出家之後還有故事。先是去了賈政王夫人流放地海南島,辭別父母,隨後出海循着賈探春遠嫁的路徑,尋到林黛玉墓前爲她守墓餘生,完成之前的兩個承諾。

賈家抄家時,能確認林黛玉已經不在。黛死釵嫁,薛寶釵成了寶二奶奶,與賈寶玉一度夫妻“齊眉舉案”和和美美。齊眉舉案證明賈寶玉完全接受了林黛玉之死,也真心接納了薛寶釵。
根據秦可卿“家住江南本姓秦”,房中有秦太虛的對聯,以及太虛幻境得名自秦太虛之名推測。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的愛情主旨,正是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林黛玉和賈寶玉註定不能在一起,則結局勢必實現大和解。他們歷經三生三世不得在一起,選擇活在對方心中,是塵緣了卻的關鍵,而不可能是互相遺忘和漠視。這也是曹雪芹借秦太虛設定《紅樓夢》之“情”和太虛幻境的因由。

賈家抄家後,賈寶玉與甄士隱一樣,投奔岳父母是那個時代的“風俗”。奈何薛姨媽雖然勉強容留,夏金桂卻不是良善之輩,有她挑唆呆霸王薛蟠,賈寶玉寄人籬下的人生註定艱難。
第三十四回,薛蟠拿着門叉要打死寶玉,讓薛寶釵哭了一夜的情節,就是八十回後賈寶玉遭遇的伏筆。而賈寶玉捨棄齊眉舉案的賢妻薛寶釵出家,原因應該有三個。
一,賈家抄家,林黛玉慘死,寶玉無能立足社會,養育家人,反拖累妻子寶釵在孃家含羞受苦,無地自容而出家。
二,夏金桂設計污衊賈寶玉與香菱關係,害死香菱,令寶玉深受打擊。寶釵無奈勸他不要被外事侵擾,振作讀書,令寶玉心態崩潰,離家就是心存死志。
三,賈寶玉絕望之下,出家是完成對林黛玉的承諾“你死了,我去做和尚”。

賈寶玉“懸崖撒手”是鐵了心要死的,並不是他怨懟妻子寶釵,也不是不負責任,就像甄士隱那樣有了“下世”光景。危急關頭,是癩頭和尚出現點化賈寶玉隨之出家,又和甄士隱隨跛足道人出家而去一樣。
賈寶玉出家做和尚,算是完成了對林黛玉的第一個承諾。曹雪芹在第二十三回有清楚的伏筆。且隨之又留下一個承諾,賈寶玉最終的結局,正是去實現他對林黛玉的第二個承諾。
(第二十三回)寶玉着了急,向前攔住說道:“好妹妹,千萬饒我這一遭,原是我說錯了。若有心欺負你,明兒我掉在池子裏,教個癩頭黿吞了去,變個大王八,等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我往你墳上替你馱一輩子的碑去。”
賈寶玉在賈家抄家後出家的全部過程和真正結局,就在這段故事裏。

賈寶玉說“明兒我掉在池子裏”,是說賈家抄家後,他蒙難自溺求死,卻被癩頭和尚點化(教個癩頭黿吞了去),懸崖勒馬,拋下寶釵出家爲僧而去(變個大王八)。一如甄士隱。
等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這裏要格外注意,曹雪芹寫得是一品夫人,而不是一品誥命夫人。
一品誥命夫人,指官居一品官員的妻子和母親。但一品夫人卻是帝王妃子的品級。賈元春的賢德妃爲鳳藻宮尚書,就是一品夫人。楊貴妃也是一品夫人。
林黛玉要想成爲一品夫人,只能是“嫁”給帝王做妃子。瀟湘妃子的名號,預示她嫁做王妃後淚盡而亡,這是一。二,芙蓉花籤“莫怨東風當自嗟”,借昭君出塞故事暗示林黛玉像王昭君一樣遠嫁異國爲王妃。帝王妃正是一品夫人。

按說賈家外嫁異國做王妃的是賈探春,但探春給林黛玉取名瀟湘妃子,是娥皇女英二女同嫁舜帝故事。兩人身上巧合的都有遠嫁線索……
所以,黛玉和探春就像第七十回瀟湘館的兩隻鳳凰風箏,一同被雙喜字裹挾而去一樣,二女同嫁。之前多有論述,不多贅言。
“我往你墳上替你馱一輩子的碑去”是指賈寶玉出家後,尋到林黛玉的墓前,爲之守墓餘生。
第七十回賈探春和賈寶玉同作《柳絮詞》,“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預示賈寶玉出家後與遠嫁異國的賈探春還會見面。

賈寶玉爲什麼能與賈探春再見?結合探春與林黛玉一同遠嫁,黛玉淚盡而亡埋骨異鄉,就明白賈寶玉“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分明是對林黛玉的承諾。只可惜再見已是“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又與林黛玉的《題帕三絕·三》暗合。
綜上,賈寶玉的最終結局,是實現對林黛玉兩個承諾,一是“你死了我做和尚去”,二是“墳前馱一輩子的碑去”,爲其守墓餘生。
二人儘管最終無果,但“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文|君箋雅侃紅樓
歡迎點擊關注,點贊收藏,文章每日持續更新

動手轉發一下,沒準您的朋友也愛看,感謝讚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