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刷臉”進小區成“標配” 你的個人信息泄露了嗎?

現在,“刷臉”進小區已經成爲一些城市居民小區的“標配”。但小區人臉識別技術也引發了個人信息安全方面的擔憂和爭議。目前,儘管一些城市也出臺了“禁止採集人臉、指紋、聲音等生物識別信息”的規定,但是實際執行效果卻並不理想。

“刷臉”進小區成“標配” 你的個人信息泄露了嗎?

多地禁止小區強制“刷臉” 實際執行不理想

2020年年底天津市通過了《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其中規定:“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信仰、血型、疾病和病生物識別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其他個人信息”,條例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記者近日先後來到天津西青區富家灣小區、碧華里小區、和平區文化村小區,發現進入這3個小區都要“刷臉”,記者試着刷了幾次,都以失敗告終。

在浙江杭州,去年10月28日,《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被提請至杭州市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在修訂草案中,新增且明確了“物業服務人不得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設施設備”。記者來到杭州市鳳起都市花園時,這裏的居民告訴記者,現在都要刷臉,得去物業登記人臉信息。

鳳起都市花園的物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人臉識別系統,是去年5月開始登記,6月正式使用。 

杭州的錦潤公寓小區2018年就用上了人臉識別門禁,同樣只支持刷臉。

人臉識別門禁有風險使用應徵得用戶同意

今年1月1日實施的《民法典》第1035條規定: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要徵得自然人或其監護人同意。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小區人臉識別門禁到底存在哪些風險?

“刷臉”進小區成“標配” 你的個人信息泄露了嗎?

杭州一家專門做人臉識別門禁系統的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人臉信息的存儲方式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選擇,可以提供照片存儲方式,也可以僅存儲識別出來的面部節點信息,信息都是加密的,有權限的人員,才能在後臺查看到數據。

但是另一家從事人臉識別技術的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即使加了密,也存在信息外泄的風險。

深圳某人臉識別技術有限公司 負責人:門禁有一個管控的人 這個人他要盜取的話,他是能盜取的,他負責管理密碼。這些加密的東西都在他手上,而且授權的話他都能下載這些東西,都可以盜出來的。

通過小區門禁系統,盜取人臉信息,有什麼用呢?

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安全研究中心博導 林峯:現在的門禁系統基於人臉的門禁系統,是非常脆弱的。現在我來演示一下:我對這個門禁系統是沒有權限的,所以我們看到當它檢測到我之後,這個門沒有任何反應。然後我的一個朋友,他傳給我一張照片,他是對這個門禁系統是有權限的 ,所以我拿這張照片,放在這個門禁系統前面,擺一下它就能認證是這個用戶。

僅僅用一張照片,就能攻破人臉識別系統。

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安全研究中心博導 林峯:實際在用的時候,供應商是沒有把這些圖片刪除掉,等於說你拍到的原始的頭像圖片,都存儲在數據庫裏面去了。如果發生了泄露,你的隱私就會遭到破壞。

專家告訴我們,實驗中的兩款識別系統都是幾年前的老款了,早期的算法相對比較低級,分析的是平面的、靜止的特徵,纔會出現照片也能通過刷臉過機的情況。當發現這樣的漏洞之後,技術人員進一步改進算法,增加人臉特徵維度,即“活體識別”。

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安全研究中心博導 林峯:這是矛和盾迭代的一個過程。比如說更新的技術,現在用這種仿真皮膚、3D打印的頭像,它就能攻破利用深度信息,來進行檢測的這一個方法。當然類似的也有防禦方法提出來,比如說其實我們人的皮膚溫度或者能捕捉到你的心跳的信息。

專家解讀:個人信息保護應堅持合法正當和必要原則

有關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問題,不久前,我們也採訪了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申衛星認爲,包括人臉識別在內的一些現代信息技術的採納,既對社會治理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帶來一些關於個人信息泄露的隱憂。個人信息保護應堅持合法正當和必要原則。

“刷臉”進小區成“標配” 你的個人信息泄露了嗎?

(總檯央視新聞 宋小勇)

責任編輯:朱學森 SN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