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查找改革開放以來被拐兒童,讓天下無拐

■ 社論

公安部開展專門的“團圓”行動,是以國家之力盡可能幫助更多家庭圓夢。

打拐工作迎來大動作。3月26日,公安部刑事偵查局表示,今年1月起,公安部部署開展以偵破拐賣兒童積案、查找失蹤被拐兒童爲主要內容的“團圓”行動,全力偵破一批拐賣兒童積案,全力緝捕一批拐賣兒童犯罪嫌疑人,全面查找一批改革開放以來失蹤被拐的兒童。目前,此項工作正全力推進。

這對於那些孩子被拐賣的家庭來說,無疑是個大好消息。近幾年,打拐工作和相關信息系統建設其實一直在推進,並取得明顯成效。在此基礎上,依託“打拐DNA系統”,全面查找最近40多年來失蹤被拐的兒童,則是進一步對那些年代久遠的積案進行“攻堅”。這一打拐目標和由此釋放的打拐決心,有望重新點燃無數家庭的尋親、團圓希望。

這些年,像《失孤》男主原型郭剛堂尋子24年之類的新聞時有曝出。這背後對應的是一個個不幸的家庭。那些被拐兒童的人生軌跡從此被改寫,命運面臨諸多不測,對於失去孩子的家庭更是不可承受之重。也因如此,近期“申聰被拐案”“梅姨案”等涉拐賣兒童案的新進展,備受社會關注。

但是,由於大量拐賣案件都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甚至更早,時間跨度大,僅靠個人力量已很難重新找回孩子。公安部對此開展專門的“團圓”行動,就是要以國家之力盡可能幫助更多家庭圓夢。

事實上,早在2009年,公安部就建立了旨在打擊拐賣人口犯罪的DNA信息庫。截至2019年7月,通過DNA信息庫已找到6100多人。相比傳統手段,依靠“打拐DNA系統”尋人,雖仍是“大海撈針”,但其準確性和效率要高得多。因爲,即便兒童被拐多年後體貌特徵發生變化,身源已難以識別,但仍可據其DNA信息準確、快速地予以身份認定。此外,近年來AI人臉識別等也在此方面得到運用。

這些都反映了技術進步對於社會治理的巨大幫助。而積極將相關技術手段及時運用到尋人和打拐領域,做到“能用盡用”,本質上體現的是技術便民、利民理念。這不僅能提升尋人效率,也能有力震懾拐賣兒童犯罪。近些年,拐賣兒童犯罪發案數大幅下降,與此不無關係。

需要指出的是,藉助技術賦能的同時,建立一套高效打拐體系,也離不開全社會的支持配合。如,公安部門就再次呼籲,民衆及時舉報相關線索,失蹤被拐兒童的父母以及疑似被拐人員也應主動到公安部門,接受免費DNA信息採集以及相關信息補充完善等。因爲,信息採集越充分,成功比對的希望就越大。

這方面,也還要加大相關宣傳、普及力度。像DNA信息採集、檢驗、比對完全是免費的,各級公安部門應及時公告,以打消某些顧慮。相關服務也應做到“應採盡採”,讓此善政惠及有需要的所有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團圓”行動,除了要全面查找最近40多年來失蹤被拐兒童,也還包括“全力偵破一批拐賣兒童積案,全力緝捕一批拐賣兒童犯罪嫌疑人”。現實中,不少兒童失蹤案都涉及違法犯罪行爲,對此予以清查打擊,也是清除存量犯罪、對拐賣兒童犯罪“零容忍”的需要。

目前,距離拐賣兒童犯罪的高發期已過去相當長時間,那些至今仍未找到的被拐兒童,不少已步入中年,而他們的父母則已年老。這一現實也要求,相關查找行動需儘可能加快並提高效率。畢竟,多一個家庭團圓,社會就少一份遺憾。讓天下無拐,讓所有被拐兒童都能找到至親、重新團圓,值得我們盡最大努力。而這,無疑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