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怨》

來源: 酷炫腦

作者 |Coltan Scrivner

喜歡看恐怖片的人其實更像是一羣焦慮的人,而不是我們刻板印象中有着強大心臟的猛士

對於大多數行業來說,2020年是特別糟糕的一年。但是,恐怖電影卻在過去的一年內大放異彩,在流媒體平臺上大受歡迎。2020這一年裏,恐怖類型的電影票房達到歷史新高。

讓人覺得納悶的是,明明2020年發生的一切已經夠恐怖了,爲什麼人們還要將精神寄託於虛幻的恐怖世界呢?

《小丑回魂》

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這種現實世界的恐怖讓人們感到焦慮,而恐怖片則可以有效地緩解這種焦慮。研究者對典型的恐怖片愛好者進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可以解釋上述現象的結論。

在與這些恐怖片愛好者交談時,研究者們發現,他們經常提及自己的焦慮,並且談到恐怖電影是如何幫助他們緩解焦慮的。所以,喜歡看恐怖片的人其實更像是一羣焦慮的人,而不是我們刻板印象中有着強大心臟的猛士

《孤兒怨》

最近發表在PsyArXiv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提到,在對Facebook上800多部高點贊數電影的情節關鍵詞進行研究時,研究人員發現恐怖電影愛好者更有可能表現出神經質的特性。神經質是一種以高度焦慮爲特徵的人格特質。劇情關鍵字是諸如“精神疾病”、“鬼魂”、“連環殺手”、“精神錯亂”等恐怖片的影迷神經質特徵程度最高。同樣,愛好有“死亡”、“焦慮”主題元素的電影的影迷神經質特徵也較高。

此外,一些研究也證實了一個在恐怖片愛好者圈子裏流傳已久的說法:焦慮的人有時更愛看那些會誘發焦慮情緒的電影。但是,這究竟爲什麼呢?

Via:shusakutakaoka

恐怖電影的中心主題通常是某種怪物或怪異力量。這類電影通常是利用人們因怪物而感到的生存威脅感來營造恐怖感,引起觀衆的恐怖和焦慮情緒。這種可怕的威脅感是情節的核心,也是最能吸引觀衆進入電影的元素。威脅不僅對我們的視覺注意力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在認知的其他領域(包括記憶、學習和信息的社會傳遞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

事實上,威脅也是進化中的必不可少的一環,它是我們的祖先得以存活的一個重要因素。人類和其他動物中,負責提高生存幾率的神經系統有一部分就是用來檢測威脅的——負責監視環境中的威脅並確定最佳應對方案。綜上,恐怖電影在吸引觀衆的注意力方面天賦異稟。

Via:RyanCallanan

對於那些患有焦慮症的人來說,他們本就比常人更容易看到潛在的威脅。而他們這種對威脅的敏感在恐怖片觀影中更是被放大。這也是恐怖片如此吸引焦慮者的部分原因。感到焦慮的人會更容易沉浸於恐怖電影的情節中,不斷監視和感知威脅的發生。由於這種影片在敘述時一般存在各種懸念,所以這種對威脅的警覺性反過來又增加了他們對故事的沉浸感。

焦慮者常見的一種感受就是感覺自己無法控制局面——無論是對焦慮源的控制還是對焦慮反應的控制。一些研究表明,如果焦慮者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感知到的控制力增加,即在控制力不變的情況下,主觀認爲或想象自己的控制力增強,大腦中處理威脅反應的區域活動便會減少,從而降低焦慮感

恐怖片,一個社會認可的焦慮表達出口

之前我們提到焦慮會讓人感覺自己無法控制局面,而恐怖片則可以通過轉移你焦慮的源頭來提供這種控制感。一旦影片中虛構的恐怖世界引起了你的注意,並且使你陷入其中,引發你焦慮的源頭就會改變。此時你不再爲了自己的社交是否出現問題而感到焦慮,也不再擔心該如何面對迫在眉睫的 deadline(指各種作業或工作任務的截止日期),你不再擔心現實中的任何能夠引發你焦慮的事件,你的焦慮開始依附在屏幕前的這個怪物或鬼魂身上。你開始去仔細地體會焦慮帶來的感受,而不是焦慮那些現實生活中你控制不了的事。

實際上,人們對虛構的東西所感到的焦慮會比對真實存在的東西感到的焦慮小得多。相對來說,調節恐怖片帶來的恐懼感也是更容易的事。比如說,看恐怖片時遮住眼睛、打開燈、找朋友一起看或者調低音量都可以使恐怖電影不那麼恐怖(當然,對於那些追求刺激的人而言,他們也可以提高自己觀影時的恐怖感)。儘管認知行爲療法中也有多種有效控制焦慮的治療技術,但是通過如此簡單的操作(如遮住眼睛或開燈)就能調節焦慮的方法,只有在觀看恐怖片這類場景下才能發生。在這種恐怖體驗中,能夠隨着個人意願自主地上調或下調恐怖感是享受恐怖電影的關鍵。

《詹妮弗的身體》

大量研究表明,人們確實會通過調節自己的恐懼感來提升生活幸福感。例如,筆者和同事最近就發表了一篇關於鬼屋遊客的生理、行爲和態度的研究。通過心率監測器、面部表情和自我報告問卷,我們發現恐懼或焦慮引起的興奮之間往往存在着一個“甜蜜點”,在這個甜蜜點上,人們會獲得最大的享受。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一致,鬼屋遊客會積極使用一系列認知和情感策略來調節他們的恐懼感。這個結論可能也適用於許多恐怖遊戲。所以,通過將焦慮轉移到電影或遊戲的體驗中,你可以更好地控制焦慮對你的影響。

一旦你被劇情所吸引,並且覺得自己可以控制局面,恐怖片就會成爲一個讓你能體驗焦慮情緒的好方法。焦慮症患者都會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擔心社會對他們的接受度低——表現出焦慮會讓他們在現實世界中產生一種恥辱感。這可能會導致一些適應不良的應對行爲出現——比如,阻止情緒外露,而這往往會使焦慮感加劇。但是在一個虛構的恐怖世界中,我們可以理所當然地表達自己的焦慮情緒,無論你想大喊大叫還是蒙上自己的眼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Via:TiinaMenzel

傳奇恐怖小說家斯蒂芬·金在他關於恐怖小說的論述中提出,要判斷一個恐怖小說家能力有多強,關鍵在於考察其營造“恐怖感”的能力。相比於常見的跳躍式的驚嚇或者看見怪物的形象所帶來的厭惡感,斯蒂芬·金提到的“恐怖感”指的更多是當沒有恐怖情節時我們對於接下來的未知情節的緊張感。這就是導演或編劇希望營造的不安和懸念,這樣你纔會爲了避免對突如其來的驚悚情節措手不及而時刻保持警惕。

雖然在現實世界中,這種思維的過度激活會產生負面的後果。但在虛構的恐怖世界中,這種情況是可預料且可掌控的。因此,當你焦慮不安時,恐怖電影本質上可以爲你提供一個社會認可的表達焦慮的出口

Via:Banksy

其實,很多原因都可以解釋爲什麼感到焦慮的人能在恐怖片中得到緩解。比如它可以分散你對現實世界中焦慮源的注意力;當你焦慮的來源不明確時,它可以讓你清晰地感受你的焦慮;即便你根本不焦慮,它也可以帶給你對焦慮的掌控感。儘管這些因素可以幫你處理當下的焦慮,但是一旦恐怖電影或恐怖小說落幕時,我們的這些焦慮是否能跟着消失呢?

恐怖故事提供了一種認知模擬,在這種模擬中,人們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中參與恐怖情境。在恐怖的虛擬認知場景中,人們可以瞭解不同類型的恐怖情況以及“恐怖”這種感覺。通過在虛擬世界內部互動,人們可以有效練習情緒和行爲策略,而這些策略都可以應用於真實世界的壓力或恐懼情況。儘管目前還沒有研究對此進行直接測試,但是已經有一些單一的證據對上述結論做出了理論支撐。

《美國恐怖故事》

例如,一項研究在控制了多種性格特徵的情況下,仍發現恐怖電影愛好者對這個“恐怖的”2020年擁有更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樣,一項針對某電視頻道用戶的調查發現,喜歡末日類型影視的人對於第二波新冠病毒的爆發有着更好的心理準備。換句話說,那些喜歡把自己暴露在虛構恐怖場景中的人,似乎能更好地應對現實世界中的焦慮事件。

當然,恐怖片並不適合所有人。討厭恐怖電影的人可能並不能從看恐怖電影中獲益。不過,恐怖片涵蓋了廣泛的子流派,而且大多數人並不討厭恐怖片。無論是心理驚悚片、血腥暴力片還是殭屍片,你總能找到一個喜歡的類型。因此,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感到焦慮並且想從中逃脫,趕緊找部恐怖片看看吧!讓自己進入這個虛擬的恐怖世界來緩解一下焦慮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