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登新

據統計,今年以來A股終止IPO審覈的企業多達28家 ,僅2月選擇主動“撤單”的企業就有9家,其中大部分爲被“現場檢查”抽中企業。這引發了市場的關注:大量撤回,是企業質量太差,還是中介執業太差?註冊制審覈收緊,是不是又回到了覈准制老路上來?

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日前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圓桌會上指出:“對‘帶病闖關’的,將嚴肅處理,決不允許一撤了之。要進一步強化中介把關責任,督促其提升履職盡責能力。”從講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一是堅定註冊制改革方向不動搖;二是全面落實“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九字方針。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決定“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從2013年底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正式啓動至今,已歷經7年多時間。2019年7月22日,上交所創設科創板並同步掛牌首批註冊制上市公司;2020年8月24日,創業板迎來首批註冊制上市公司掛牌;2021年,滬深主板(含中小板)也將迎來註冊制改革 ……中國資本市場將全面進入IPO註冊制新時代。

衆所周知,註冊制以信息披露爲核心,註冊制改革的目的是提升A股市場的包容性,讓一級市場“去行政化”,減少過度行政管制與干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決定作用。註冊制改革是對IPO覈准制理念的一場重大變革,它不僅改變着我們的市場生態,而且也改變着投資者的投資理念,影響深遠而且意義重大。

很顯然,相比覈准制堅守單一IPO標準,註冊制設定多元IPO標準,並對IPO材料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充分性進行嚴格審覈,但不對IPO企業的投資價值進行實質性判斷。註冊制改革尊重市場決定、尊重投資者決定,它不僅讓市場變得更包容,也讓投資者更有風險意識,更有“用腳投票”的能力。

註冊制改革越包容,市場監管越重要。事實上,在註冊制改革的過程中,證監會一直堅守九字方針,全力推進新證券法及刑法修正案落地實施,以及新退市制度全市場覆蓋。始終以信息披露監管爲核心,嚴查嚴打證券違法犯罪。所以說,註冊制改革不是放鬆IPO審覈,而是更加嚴格了。進入2021年,A股首發審覈從嚴。除了過會率大降、終止審覈企業增多外,主動撤回材料終止審查的企業也大幅增加。

“撤回”現象遭熱議提醒我們:保薦人既是企業IPO申請的“導師”和“顧問”,同時也是資本市場的“第一守門人”。客觀地講,A股註冊制落地實施僅有一年多時間,長期適應了覈准制IPO審覈流程與規則的保薦機構,尚無足夠的專業人才與經驗積累,在保薦過程中,可能存在經驗不足與業務不熟的問題,這或許是一些保薦企業被抽中現場檢查時,因底氣不足而主動“撤單”的主要原因。另外,爲了爭搶註冊制的市場份額及IPO項目,不排除也有一些保薦機構急功近利、心浮氣躁,在保薦業務中可能存在道德風險,比如新瓶裝舊酒,過度包裝,帶病闖關等,抱着僥倖心理企圖鑽註冊制“包容”的空子,圖矇混過關。

我們堅信,註冊制改革全市場覆蓋是不可動搖的。在此過程中,保薦人及其他市場環節要儘快跟上註冊制的節奏與步伐,再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