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王敏  編輯 | 向小園

來源:深燃

一面漲價,一面跑步上市;一面“收割”用戶,一面又被資本“收割”。2021年以來,發生在共享充電寶和共享單車身上的新聞頗有些相似。

今年3月,哈囉出行傳出已祕密提交赴美IPO申請後,怪獸充電赴美IPO的招股書也已披露。C端用戶感知最強烈的就是,“都在漲價”,共享充電寶平均從每小時1元漲到3-4元,景區、酒吧等地能達到10元/每小時;哈囉單車因爲“上海半小時收費2.5元”的消息衝上了熱搜,雖然此後被官方否認是近期漲價,但共享單車的價格也確實不再便宜,比如有上海用戶指出,青桔一小時6.5元的價格,比公交還貴。

可共享充電寶和共享單車這對共享經濟下的兄弟,同樣是漲,同樣是被吐槽“收割”用戶,在賺不賺錢這件事上,卻有着截然不同的際遇。

“共享充電寶是一門賺錢的生意!”怪獸充電招股書中“兩年淨利潤超2億元”數據的披露,讓外界清晰地認知到了這一點。早在2018年下半年,共享充電寶頭部玩家就已經紛紛宣佈盈利,並且“三電一獸”的格局逐步穩定。

一直被巨頭青睞的共享單車卻展現了強大的虧損能力。同在2018年,美團財報對於摩拜數據的披露讓人頗爲驚訝:2018年4月收購後至年底,摩拜9個月營收15億元,同期卻虧損了45億元。這並非一家之“病”,儘管哈囉在2020年宣佈有望實現盈虧平衡,但不得不承認,從最初的ofo和摩拜雙寡頭鏖戰,到如今的哈囉、美團、青桔“三足鼎立”,整個共享單車領域都深陷盈利難的漩渦。

爲何共享充電寶能賺錢,共享單車卻不行?伴隨“共享充電寶第一股”怪獸招股書的披露,這個問題的答案更加讓人好奇,同樣共屬共享經濟領域,充電寶和單車,究竟誰能夠有好“錢途”?

爲何“兩兄弟”賺錢能力大不同?

對比這兩個賽道,首先看規模。2019年,共享單車的市場規模能達到共享充電寶的兩倍,不過共享充電寶的市場規模增速較高。

《2019年度中國共享經濟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9年共享單車市場規模達183.48億,經過2017年增速597.23%的暴增後,隨後兩年市場趨於平穩,2018年、2019年的增速迅速回落至46.69%、38%。2019年共享充電寶市場規模達78.9億,較2018年的32.66億元同比增長141.57%。

在商業模式上,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有一定的相似性,收入來源都是以租金收入爲主、廣告業務爲輔。

縱觀幾大單車平臺,在普遍免押金的情況下,收入來源更是以租金收入爲主,包括按時長收取的單車使用費以及周卡、月卡等包租服務產生的租金收入,另外則是廣告收入。以青桔單車爲例,在青桔單車的小程序裏,除了掃碼騎車、月卡服務之外,可以看到明顯的廣告推廣。

而怪獸充電的招股書則披露其2020年充電寶的租金收入高達96.5%,廣告收入佔比在1%左右。

在靠租金生存的情況下,漲價便是重要的“自我造血”方式。但同樣是漲價,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可漲的空間卻大不相同。

共享單車解決的是“最後一公里”的出行需求,於部分用戶而言是高頻剛需,集中用於地鐵站與家或商區之間的代步,同時,不少用戶會有替代方案。而使用共享充電寶是相對應急的低頻需求,艾瑞諮詢相關報告指出,用戶會較少計較租賃價格和未來使用次數。

因此,在定價層面,共享充電寶可以在不同的場景下設置不同的價格。一般場景下的價格設置爲每小時1-2元,而在酒吧、KTV、景區等場景,可能高出數倍,達到每小時10元甚至更高;共享單車由於有可替代方案,且流動性較強,在每個城市的定價基本保持一致,即便漲價也很難像充電寶一樣實現某些特定區域達十倍的增長。

但共享單車企業需要比共享充電寶企業付出更高成本。

共享充電寶需要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前端搶奪商戶點位上,但在投放之後,由用戶自行租借與歸還,後期運維成本要小得多。

怪獸充電的支出中,佔比最高的支出便是入場費和佣金(15.76億元),在2020年全年營收(28.09億元)中佔比達56.1%。

而需求頻次更高、流動範圍更大的共享單車,其產品成本和運維成本都遠遠高於共享充電寶。共享單車所面臨的的潮汐效應,比如上班時間段,單車聚集在寫字樓、地鐵站附近,下班時間段則湧向居民樓小區等地,這就要求企業增加大量調度員、維修員,投入大量運維成本。

尤其在市場早期的草莽階段,共享單車企業大肆鋪車圈地,多地“單車垃圾”堆積成山,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2017年起,有關部門加強了對於共享單車的管理和規範。在逐漸加強的規範監管下,共享單車行業的良性發展、精細化運營也需要行業選手付出更多成本才能實現。

據《晚點LatePost》此前報道,共享單車每輛車每日運維開支在0.5元-1元左右,單輛車的製造成本在700元-1100元之間,以三年折舊計,製造成本攤到每年就在233元-367元之間。

以成都爲例,2020年,成都市交通運輸局官網發佈《關於2019年度成都市“5+1”區域共享單車服務質量信譽評定及2020年度份額分配結果公示》,其中提到,美團單車投放數量不得超過24萬輛。

也就是說,僅在成都一座城市,美團單車投放量如果達到24萬輛,單日運維成本便在12萬-24萬之間,每年的運維成本費用則在4380萬-8760萬元,每年的單車製造成本在5592萬-8808萬元之間。

某種程度而言,共享充電寶的盈利模型要優於共享單車。

爲什麼巨頭更喜歡不賺錢的共享單車?

共享單車成本高昂,還要應對燒錢大戰,共享充電寶能自負盈虧,同樣是線下業態的流量入口,爲什麼巨頭顧此失彼?

首先,這兩個賽道所處的資本戰爭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

在融資額上,共享單車甩了共享充電寶幾條街。充電寶行業最高光時刻是2017年40天融資11筆,至今最大單筆融資還是怪獸充電在遞交招股書之前完成的超2億美元D輪融資。2017年,街電僅以3億元便出讓了60%的股權給聚美優品。

而共享單車昔日的明星企業ofo三年內完成11輪融資,融資額高達22億美元;青桔單車2020年完成10億美元A輪融資,首輪融資便刷新了共享單車行業單筆融資最高紀錄,是共享充電寶行業單筆最高融資額的5倍。

很長一段時間,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都處於,一個拿高額融資,有底氣開展燒錢大戰,另一個沒錢可燒的境地。

2017年,在ofo“充100送100”的優惠活動之後,摩拜也跟上推出“充100得210”的活動,比ofo更優惠。兩家還經常推出爲期幾天、不限次數免費騎等優惠活動。

山水輪流轉,只能“自食其力”的共享充電寶頭部企業已經在2018年下半年紛紛宣佈實現盈利,而彼時,共享單車漲價漲不上去,產品成本高,還面臨鉅額後期運營費,兩大明星企業長期困於虧損狀態,結局是,摩拜被美團收購,ofo則深陷資金危機。

2020年疫情給線下經濟造成巨大沖擊,共享充電寶自然也不例外。但是,共享充電寶能夠快速盈利的屬性,反而使其在疫情的催化下加速進入資本“收割”期。小電和怪獸加速了上市進程,而來電和街電則通過股權融資補血,街電也在被聚美優品控股的情況下,在2021年引入了新股東贛鋒鋰業(持股12%)。

但能賺錢,不意味着巨頭會青睞,燒錢虧損,也不意味着不對巨頭的胃口。

共享單車的上半場,雙寡頭兩敗俱傷、泡沫破裂,反而加速了巨頭在生態層面對共享單車的佈局。到2019年10月,哈囉、美團、青桔三家共計約佔整體共享單車市場份額的95%。“三國殺”背後都有巨頭撐腰。看似只有哈囉出行處於獨立運營狀態,但它單車上的支付寶字樣,背後最大股東螞蟻金服一度持股達36.7%,讓其很難撇清與阿里的關係。

從一開始,共享單車便被巨頭寄予厚望,是因爲這一業態瞄準的是最後1-3公里。哈囉是阿里完善出行板塊中“最後一公里”的拼圖,是切入網約車的起點;摩拜單車是美團線下的流量入口,是其超級生活服務平臺向出行擴張的棋子;青桔與街兔電單車整合後,完善了滴滴出行生態中的兩輪車市場。

時至今日,在摩拜“消失”之後,美團在出行板塊依舊處於大規模投入階段。在2019年半年報發佈時,美團創始人王興提及,共享單車業務虧損同比縮窄,但其2020年財報顯示,新業務及其他分部的經營虧損由2019年第四季度的13億元擴大至2020年同期的60億元,原因之一便是:推出新單車及電單車導致重大折舊成本,導致共享騎行業務的經營虧損增加。

“但不用擔心,只要這個行業有營收、有發展,其資本價值遠比實際的利潤價值更大。”艾媒諮詢創始人兼CEO張毅表示。巨頭對共享單車的偏愛原因,一句話總結,高頻剛需的單車,作爲巨頭生態重要補充的意義,遠比一門利潤微薄的小生意要有價值得多。

共享單車和充電寶,誰更有“錢”途?

巨頭到底有多偏愛共享單車?一個例證是,各家在單車上廝殺還不過癮,已經把戰火燒到了共享電單車領域。

哈囉、滴滴、美團三家2020年計劃的電單車投放量都超過百萬輛。另據《晚點LatePost》報道,2020年,共享電單車在部分地區已經實現了部分盈利,不過,巨頭當前的目標在於搶奪市場份額而非盈利。

這證明了兩件事:一是共享單車行業的競爭重心早已轉移到了共享電單車上,電單車客單價相對較高,可以稱得上是共享單車行業的第二增長曲線。

二是共享單車和電單車類似,它們作爲巨頭生態版圖中的一部分,雖有意盈利,但當前而言,這個新增市場尚未穩定,最重要的反而不是盈利,而是繼續搶佔市場份額。“共享單車行業的競爭,最核心的是市場份額的競爭。這期間要搶佔份額必然要持續大量的投入,這種狀態還會保持一段時間。”張毅表示。

電單車的投放必然會帶來成本的高速增長,單車行業的高額融資還在繼續,雖然燒錢的勢頭較上半場減弱,但“時間依舊是最寶貴的”,張毅說道,對於共享單車行業而言,目前即使出現了盈虧平衡,也只是短暫現象,不具備代表性,一旦競爭對手加碼優惠策略,其他選手也必然要跟上。“共享單車行業要想真正實現盈利,還需要時間的沉澱,只有‘熬’,‘熬’到最後才能掌握話語權。”

或許未來,在共享兩輪車的市場競爭全面告一段落之後,這個行業真正的情況纔會慢慢浮出水面。

相比之下,共享充電寶雖然是一門賺錢的生意,但長遠來看隱憂猶存,行業天花板比較低,缺乏想象力,在和資本談判時話語權較小。

一方面,行業尚未找到新的增長曲線,從怪獸充電的招股書便可以看出,這個行業收入來源十分單一;另一方面,行業的競爭一直保持在最原始的搶奪線下商戶資源上,爲此,行業選手在入場費和佣金方面的費用不斷攀升,使得利潤越來越薄。

這樣看來,2020年下半年以來,“三電一獸”繼2017年充電寶行業融資熱之後,在資本市場新一輪的進展,都有些“不得不”的意味。

從一開始,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都是一場豪賭。共享單車賭到了資本的接盤,而共享充電寶賭到了盈利模式的可行,但兩個行業同樣都還面臨着巨大的挑戰,這場豪賭還遠沒有結束。

*題圖來源於視覺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