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劉欽文

來源:野馬財經(ID:YMCJ8686)

人要心,車也要芯。缺了芯片的車,還好造嗎?

繼華爲被卡脖子之後,國產汽車也遭遇了芯片危機。

造車新勢力蔚來(NIO)近日對外宣佈,由於芯片短缺,公司決定自2021年3月29日起,合肥江淮蔚來製造工廠暫停生產5個工作日。

2021年3月蔚來年報電話會議上,蔚來創始人及CEO李斌曾表示,“芯片供應確實對二季度有一些影響,當下基本上能滿足正常生產需求,但風險確實很高。”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次全球範圍內的芯片短缺。從2020年12月起,上汽大衆、一汽大衆、福特、本田等汽車巨頭便相繼爆出因芯片短缺停產或延遲生產的消息。“汽車芯片斷供潮”也登上微博熱搜,引發大衆關注。

據市場預測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最新統計,截至3月29日芯片短缺已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115.7萬輛,預計2021年全球汽車市場將因此減產超200萬輛。

汽車芯片斷供潮

國產手機代表華爲因芯片被外國卡了脖子後,人們才猛地意識到芯片的重要性。最近這股“芯片斷供潮”,更延伸到了汽車行業。

自蔚來宣佈合肥工廠停產5天后,其股價連續兩天下跌,截至3月30日,蔚來美股收35.53美元/股,跌幅累計達6.49%。

爲何小小一個芯片,能直接致使汽車停產?

如果用人體來比喻,芯片就相當於人的大腦和中樞系統。芯片因不同的種類也被運用在不同的產品上,例如通信芯片適用於手機,CPU適用於電腦,而車規級芯片,是指適用於汽車電子元件的規格標準的芯片。蔚來此次缺芯雖並未透露具體芯片型號,但多位專家認爲,應主要是車載MCU芯片以及IGBT芯片的短缺。

“MCU芯片是汽車控制系統的核心之一,一輛車有幾十上百個MCU,組成了汽車電子系統的神經網。不光是新能源汽車需要芯片,傳統汽車也需要MCU芯片。”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向野馬財經表示。

如此重要的芯片爲何會引起短缺?疫情是2020年逃不開的話題,在汽車行業也是如此。

“其實車規級MCU芯片的產能在之前是屬於飽和狀態的,但是在疫情過程中,這方面的需求出現下降。疫情後整個市場的集中性需求爆發,但芯片的產能供給無法滿足,導致出現了供需不平衡。”千門資產投研總監宣繼遊向野馬財經表示。

詳細來講,因疫情無法外出抑制了人們的許多消費需求,包含購車。而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需求則迎來爆發,芯片供應商方面根據需求降低了汽車芯片產能,轉而增加手機、電腦等所需的芯片產能。

“芯片短缺的問題並非僅僅存在於中國汽車行業或者全球汽車行業,而是已經延伸到了家電、手機、遊戲機等智能終端領域,只不過因爲我們中國汽車市場恢復速度更快,所以反映得更早一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祕書長李邵華曾公開表示。

國產芯片的困局

此次停產對蔚來而言,最直接的就是產量的影響。蔚來表示,半導體的整體供應限制已經影響了公司2021年3月的產量。公司預計2021年第一季度交付量將降至19500輛,較此前發佈的預期爲20000輛至20500輛下調1000輛。

根據蔚來2020年年報顯示,蔚來2020年全年總收入爲162.57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了 107.8%;汽車銷售額爲151.8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了106.1%;淨虧損爲53.041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53.0%。

虧損減少,營收增長,從年報來看蔚來似乎處於一片向好的態勢。而此次停產無疑是蔚來開年的第一個危機,“蔚來今年的主要任務就是怎麼樣去減少虧損,甚至轉向盈利這麼一個方向去走,這個時候因缺芯而導致停產,致使汽車產量不足,對於蔚來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宣繼遊告訴野馬財經。

宣繼遊同時也認爲,“從整個市場來看,其他的新能源汽車的汽車芯片供應其實也並不樂觀,除了以比亞迪爲首的自主研發芯片的車企外,絕大多數的車企芯片供給都不樂觀。”

特斯拉CEO馬斯克也在第四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芯片短缺可能對公司生產造成短期影響,正在盡最大努力度過芯片短缺的難關。

此次“缺芯”危機爆發後,也讓人不禁發問,爲何總被芯片卡脖子?國產芯片到底什麼水平?

實際上,中國汽車產銷量已連續11年蟬聯全球第一。但根據IHS數據顯示,全球汽車半導體市場份額中,歐洲、美國和日本公司分別佔據37%、30%和25%,中國公司僅佔3%。

“2020年全球汽車芯片市場規模約3000億元,而我國自主汽車芯片產業規模僅約爲70億元,佔比小於2.5%,且主要分散在低附加值和低可靠性領域。在新能源三電系統、底盤電控、自動駕駛等領域的關鍵零部件開發及主要芯片生產被國外企業壟斷。”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在十四五會議上表示。

從短期來看,供需不平衡是此次“缺芯”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實際上背後正折射出國產汽車嚴重依賴進口芯片,國產汽車芯片研發不足的困境。

“車規級MCU技術都掌握在國際巨頭的手中,爲國外廠商所壟斷。國產MCU大多集中在低端電子產品,中高端電子產品市場還在外企手裏。車規級MCU國內雖也開始生產了,但國產MCU廠商需要儘快完善自己的生態系統。”張孝榮告訴野馬財經。

機會還是挑戰?

“缺芯”危機,既是危險,也是機會。

被美國卡了脖子,不少人開始對國產芯片抱有極大希望。

事實上,多位專家表示車載MCU芯片的技術難度並不高,相較於電子消費芯片的技術革新速度而言,車規級芯片至今用的還是十年前的技術。

關鍵難點在於車載產品要求做到零失效。與電子消費芯片相比,手機芯片的不良率爲萬分之2以內,而車規級芯片由於關乎行車安全,不良率是百萬分之1,等同於零,品質要求達到AEC-Q100 Grade 1。同時電子消費芯片的壽命約爲1-3年,而車規級芯片的使用週期至少爲15-20年。

而汽車廠商爲保證不良率,往往對芯片廠的生產線建設有十分高的認證要求,加之一條生產線從下單到完成至少需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因此大多數汽車廠商在選定芯片廠後不會輕易更換廠家。“車規級芯片研發週期長、設計門檻高、資金投入也很大。”張孝榮表示。

超高的質量要求和生產線規定讓大多數廠家望而卻步,這也就導致了芯片廠依賴進口的模式難以解決,國產芯片廠家想要搶奪一份蛋糕顯得難上加難。而此次海外供應商缺貨的情況下,國產芯片廠家正迎來機會。

根據中信證券分析,在消費電子類領域,2020年下半年已有方案商將原來採用的意法半導體等廠商的MCU陸續更換爲國產MCU芯片,而在汽車領域國內公司已有產品通過了AEC-Q100認證,各廠商有望迎來汽車產品導入機會。

2020年10月,據36氪報道,蔚來正在規劃自主研發自動駕駛計算芯片。李斌還曾表示,“自研自動駕駛芯片並不難,比手機芯片容易。”

相較蔚來的準備佈局,比亞迪從2003年就在芯片領域有所佈局。據比亞迪官方披露,比亞迪半導體於2018年推出第一代8位車規級MCU芯片,2019年推出第一代32位車規級MCU芯片。

此次芯片危機爆發,比亞迪不僅不受影響,甚至表示還有部分餘量可以進行市場化運作。

除此之外,還有五菱表示將組建TDC芯片國產化工作小組。吉利、長城等多家自主車企都開始邁步走上芯片自主研發之路。

國產MCU雖取得一定突破,但始終圍繞在低端產品領域是個不爭的事實。我國關鍵的芯片製造領域仍存在較大短板,光刻機等製造設備依然嚴重依賴國外廠商,技術自主研發難度較高,許多技術短期內國內仍然無法突破。

“芯片緊缺是個灰犀牛事件。國產替代之路必須要走,路漫漫而修遠。”張孝榮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