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高洪波

兒童文學作家,詩人,散文家。北京大學首屆作家班畢業。歷任中國作家協會辦公廳副主任、《中國作家》副主編、《詩刊》主編、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長,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全國政協委員。現任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出版《大象法官》、《鵝鵝鵝》、《喫石頭的鱷魚》、《喊泉的祕密》、《我喜歡你,狐狸》等14部兒童詩集;《波斯貓》、《醉界》、《人生趣談》、《高洪波軍旅散文選》、《墨趣與硯韻》等30餘部散文隨筆集;《鳥石的祕密》、《漁燈》、《遇見不不兔》等11部幼兒童話;《鵝背馱着的童話——中外兒童文學管窺》、《說給繆斯的情話》等2部評論集以及詩集《心帆》、《詩歌的榮光》等及《高洪波文集》(八卷本)。獲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冰心獎、陳伯吹獎等獎項。
圖片
圖片
小引
節假日常會去逛潘家園。
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被人稱爲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一處古玩集散地,或者製假售假最大窩點。更有好事者進行過統計,稱此市場舊稱“鬼市”,但較昔日規模擴大若干,每週六、日兩集,人流10萬許,若以人均耗金百元計,此市場流動資金幾達千萬元,爲京城一大景觀也。
我從上世紀90年代初迷戀集藏,從扇面、印章、瓷器、雜項等進入,至90年代中葉發現潘家園,當即便被其獨特魅力所吸引,購得心愛物件若干,以後一發而不能自制,且與玉器投緣,7年間購置許多,真僞各半。後舉家遷居至潘家園小區,得地利之便,如魚得水,如虎逢羊,如渴行者遇甘泉,如大熱者宿濃蔭,逛舊貨市場渾似閒庭信步,喜愛之物,唾手可得,討價還價,妙趣無窮,室內頓顯擁塞。然每一物件背後,都有若干故事、許多聯想直至破譯和發現,今擇有趣者細說一二,權當做與友人品茗閒聊。
民國時畫人兼官人周肇祥曾著《琉璃廠雜記》,記下了當年琉璃廠的若干往事,照我看來,今日潘家園即昔日琉璃廠之翻版、擴大和延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再現,是懷舊者、投資或投機者、藝術愛好者,更多是收藏者的天堂和福地,也是新時期以來,北京生活的一處濃縮景觀,是變化和發展的大時代之投影。
故與潘家園舊貨市場比鄰而居,誘惑多多,樂趣濃濃,餘暇融入市井,諸多煩惱一一化解,亦爲養生之道也。是爲小引。

圖片
圖片
買假記
對於收藏者而言,買假俗稱“打眼”,一個生動而形象的詞,自己打自己還是被別人打,另論。但這是一個必然和自然的過程,又叫“交學費”。
1995年夏天,我開始逛潘家園,首次是陪臺灣畫家兼詩人楚戈先生,他同時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青銅器專家,同逛者有北京畫家古幹,可以說是古幹把我領進潘家園的,他喜收木匠用的墨斗,那一天就買了四五把之多。
楚戈喜玉,且出手大方,200元一塊的小玉件,在他眼中便宜無比,一口氣買下若干,大多是明清件,說拿回臺北送朋友,是一份厚禮。
楚戈購玉的熱情傳染了我,開始關注各類玉件,並揀自己喜歡的進行選購,這一來不打緊,竟有些剎不住手,胡亂買下的玉件,大多是憑一種衝動和直覺,或者隨口討價還價之後的妥協。但沒想到買到手的玉件,經一位朋友欣賞過後大加誇獎,便有些飄飄然起來,殊不知,這種飄然之感正是買假陷阱。
那一日,已近集市的尾聲,我騎車去湊熱鬧,尾集人氣漸散,或許能碰到急於離京歸鄉的貨主,甩賣亦未可知。抱着這樣一種心理,我走入市場匆匆掃描,可能我的神態引起別人的注意,幾個操河南口音的小夥子怯怯地圍過來,極神祕地問我:“要不要高古的玉?”
那幾日,我每夜攻讀各類介紹玉器的書籍,滿腦子是商、周和戰國玉的造型,對“高古”二字十分敏感,河南又恰巧是殷墟及婦好墓的所在地,河南口音便有一種古文化的內蘊,讓你憑空產生一種親切和信任感。
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在幾個純樸親熱的河南小夥子的簇擁下,我買下了一種商代風格的玉龍佩,臣字眼,雙陰線,準確說叫“玦”,更了不起的是,這塊玉居然像燒過的雞骨一樣潔白光滑,人稱“雞骨白”。
河南小夥子們開價3000元,我還價500,他們爭讓一番,以一種大度豪爽的姿態,把這件“商代玉玦”忍痛交給了我,他們的眼中滿是誠懇,說以後一定和我交朋友,拿到錢後點都不點,很江湖的樣子。
這件“雞骨白”自然是假到家的玩意兒,而且在河南批量生產,我幾乎用百倍的價格買假的同時,也買到一種經驗:凡熱情過度的推銷,背後註定有詐。

請佛記
我不是佛教徒,但由於平生愛讀豐子愷先生的文章,恰巧豐先生是弘一法師李叔同的弟子,虔誠的佛教居士,在讀他的散文的同時,不知不覺會被子愷先生深厚的學養和佛心所感動,對佛教這種和平主義至上的宗教產生出一種尊敬。
佛像在潘家園舊貨市場很多,質地駁雜,從銅、石、竹、木到玉、瓷直至紫砂,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對於佛像叫“請”不叫“買”的知識,得之於幽默大師侯寶林的相聲段子,那膾炙人口的相聲產生於破除迷信的時代,鍼砭力之強是顯而易見的。
我首先請的是一尊紫砂羅漢,年代屬於清中期左右,羅漢長鬚,廣額,大笑的模樣,衣紋線條流暢,刻工十分有力,他背倚怪石,神態坦然且驕傲,那神情似曾相識,定神一想:太像艾青老人了!
說來也巧,這尊像艾青的羅漢正是在艾老作古後的第七天請到的,後來艾丹到我家中小敘,我請他過目,連艾丹也承認這羅漢有幾分像他父親,多奇妙的一次邂逅!
後來,我陸續請到幾尊佛像:有龍泉窯的伏虎羅漢,制工精美,羅漢手持一環,神情猛悍,身下猛虎則介乎於獅虎之間,燒製得栩栩如生,讓人愛不釋手;有明朝的玉製苦行僧人,低首沉思,以右膝撐住下巴,那感覺就像羅丹的雕塑《思想者》一樣,只不過這尊玉羅漢早了好幾百年;有大理石的佛頭,神態安詳寧靜,一睹之後,百念俱消,眉宇間彷彿有一種聖潔之氣向你內心深處注入,感覺十分的奇妙。
最近逛潘家園,從甘肅一位小夥子手中請到一尊石佛,造型古樸,這石佛是一副笑模樣,頭上有戒疤,衣飾則類漢唐,捧在手中十分壓手,一位懂行的朋友告訴我,這石佛應是西域一帶的作品,而且是佛教傳入中國初期的典型,古樸、大氣,甚至顯得笨拙實在,像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一樣。
這個斷定令我十分驚喜,便將石佛擦拭乾淨,置於明亮的窗臺上,與它相伴的是一塊太行山的虎皮石,石佛伴石頭,石頭陪石佛,同樣的質地,同樣的古老,它們在一起肯定有無盡的話語。
仔細一想,從紫砂笑羅漢到這尊漢代石佛,跨越千年的笑容上,必定有佛家永恆的教義,笑面人生,許是一種必然的承諾吧。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玉璧記
中國玉器中,頂數玉璧使用率最高。而玉璧的價值,譬如“和氏璧”,值十五座城池,加上藺相如一腔熱血和愛國忠君的赤誠,所以,後人纔有“連城璧”之說。
和氏璧的故事背後是卞和的悲劇,他爲這玉而斷手摺足,徒剩悲泣,實質上是人才不爲君主賞識的亙古矛盾,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浩嘆。有趣的是,我就碰上了這樣一枚玉璧。
潘家園舊貨市場攤位極多,每個小販佔一席之地,擺放上自己的貨物,任人選購。他們神情或嚴肅或沉穩或笑容可掬。有的還齒牙伶俐,貶損有加,這類小販多爲天津人;有的口無二價,斬釘截鐵,這類小販多爲東北漢子。在這諸多商販中有一位大漢,身高几達一米九十,着蒙古袍,亮藍色的帽子,十分扎眼,這是一位有着蒙族血統的販子。他的面前有着一批紅山文化特徵的石器,遼金風格的馬具,有時還有不知從哪一座喇嘛廟裏採購到的蒙文佛經、念珠,總之,這位叫巴特的大個子是潘家園舊貨市場的一道風景。
巴特的腳下放着一塊石璧,大若一箇中號的盤子,中間有孔,四邊斜磨成刃狀,從器型上判定,應是新石器時代的一種器物,只是石璧色澤黝暗,看上去不美觀,故而,這塊石璧擱在巴特腳下,足足有好幾個月。
每見到買主,譬如像我這樣熟悉的客人,巴特總向我們推銷這塊石頭,他認真地說這不是石璧是玉璧,他指天發誓,說石化的只是外殼,內裏篤定是玉……掂掂巴特急於推銷的寶貝,雖然價格不貴,但誰也下不了決心,石與玉之間畢竟有本質的區別。
忽一日見到巴特,見到巴特的同時也見到一塊似曾相識的大玉璧,五彩煥然,磨製一新,一問,果然是從前那塊不起眼的石璧,由於無人問津,巴特一氣之下請一位河南朋友進行打磨,打磨過後,雖然毀壞了昔日古拙的歷史感,但玉質畢現,摸上去溫潤無比。
我買下了這枚碩大的玉璧,玉璧上還保留着一塊小小的石質斑痕,證實它昔日醜小鴨般的身份。而今,這玉璧已不再具備新石器時代的特徵,只有像我這樣曾無數次目睹且熟視無睹過的人,纔有可能買下這件被毀壞過的玉璧,買下的同時,也買下了一段歷史,一個故事,一種哲理。

水膽瑪瑙
關於水膽瑪瑙這一題目,我寫過兩次,這意味着水膽瑪瑙不斷進入我的視野。記得第一次遇到的水膽瑪瑙,是一位同事赴河南出差,由一位石友陪同上街購石,見到水膽瑪瑙這種奇石,同事大喜過望,一口氣買下好幾枚,歸京後特意贈兩枚於我。這種剖成半圓形的水膽瑪瑙,水在石中,一目瞭然,但隱約能看出注水的痕跡,何況過了沒多久,水就神奇地消失了,買石的同事好一陣懊惱!
搬到潘家園小區之後,在兩年前的一次閒逛中,我在一處河北人的攤位前站定,站定的原因是有好幾個人在捧定一件東西觀看,然後是討價還價,沒有結果,待那幾個人走後,我把這件沉甸甸的東西拿在手裏細看,才知是水膽瑪瑙雕就的童子抱葫蘆。兩個古裝男童,頭碰頭地伏在一個碩大的葫蘆上,他們的臉上是燦爛的、頑皮的笑,臂上有一串銅錢。葫蘆不只一個,主體大葫蘆之外,還有梗上的四隻小葫蘆和幾片精緻的葉子與鬚子。
迎着陽光一看,大葫蘆裏閃動着一片水影,一晃動,依稀有遠古的水聲——真是一件好寶貝。從工藝上判定,是清代的作品,年代不算久遠,但這樣大的一枚水膽瑪瑙上雕下如此繁複的人物和植物,本身就具有了收藏價值,更何況這是一枚漂亮的擺件,藝術及觀賞價值就更甭提了。
也許看我實在喜歡這物件,略一討價還價之後,河北人爽快地賣給了我,這幾達一斤重的瑪瑙藝術品,成爲我一件得意的收藏。
忽一日乘飛機外出,在首都機場候機時閒逛,見到一處工藝品商店內玉件頗多,自然也有幾件水膽瑪瑙,置放在高高的櫃檯上,標價均在萬元以上,無論雕工還是造型,都顯得平平。出於好奇,我請女服務員取下一觀,那女孩子猶豫着,看了我幾眼之後,說這可是珍貴的水膽瑪瑙,太貴重了,您要真的想買,我再取給您……
我真的不想買,只想看一看而已。女孩子沒有滿足我的願望,可她怎麼知道我已經獲得了另一種求證後的滿足呢!
書上介紹水膽瑪瑙:“系岩漿噴發後,將內陸湖水分包裹其中形成的球形塊體。經地層運動、撞擊後,瑪瑙膽液留下完好無缺的實屬不多。”這一來,我的童子抱葫蘆愈加可人。

漁翁記
漁翁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中比較受歡迎的題材。我琢磨不外有以下原因:一是漁樵耕讀,乃儒家文化中一種散淡的理想,漁置於首位,可見其重要;二是漁翁皓首擒魚,一則象徵長壽,二則象徵富裕,魚者餘也,屬吉祥物件中最有趣的一種。
有一段時間我拼命尋找玉魚,各種時代的造型,哪怕是仿製品,也一概收入囊中,但我沒料到會極偶然地買到一尊雕制精美的漁翁。
在巡視潘家園地攤時,我的習慣是目光朝下,只看貨物而不看攤主,那一日也屬緣分,當我把目光抬起,向攤位主人守定的小木櫃張望時,先看見的是一件粉紅色的石雕,屬芙蓉石,所雕者爲一漁翁,斗笠竹紋極細膩,竹竿凸現,幾尾魚神態逼肖,彷彿剛從水中被不情願地釣起,尾巴梢兒渾似滴着水,更妙的是漁翁的臉型,像極了一個著名演員藍天野!

圖片
圖片
再一看守定攤位的主人,是一個略顯幾分靦腆的南方青年。拿起這尊石雕,詢問一下價位,竟然比我心目中判定的低了一倍。忍住心中的喜悅,一點兒沒還價就把這尊極精美的漁翁買了下來。
回到家中仔細刷洗,許是年代久遠,刀縫中夾帶着許多黑色的油膩,使粉紅色的石質有幾許蒼涼。再細看石雕,才發現無名匠人居然在這小小石雕漁翁身上安排了五條大小不同的魚兒。腳下蹦跳着一條,嘴巴大張,彷彿剛剛出水;肩上竹竿拴定兩尾,較地上的魚要大一些,也是活潑潑的模樣;手中的漁簍不知盛有多少魚兒?只見兩條魚的尾巴被漁翁握定,姿態在取與放之間,你可以理解爲一鉤雙魚,正被得意的老漢置於簍內,也可視爲老漢從漁簍內取出兩尾大魚,向人炫耀。身爲一名釣者,我認爲雕刻者準確地把握住了一個漁人最得意的神態,眉眼之間的笑意,乃是快意人生的老漁翁最珍罕的瞬間啊。
這漁翁背倚一方巨石,石頭雕得玲瓏中見崢嶸,顯見得漁翁非乘舟者,乃岸上垂釣人。底座爲黑色石頭,卻刻有牡丹花紋,牡丹有隱約的金粉殘留,可見這物件在當時受到的珍視程度。
只是無法爲這漁翁斷代,從技法上審視,大概在清晚期或民國年間,題材上大略如此。溫潤晶瑩的石質,逼真逼肖的快活,加上活潑潑的幾尾大魚,註定這漁翁與我不可割捨的緣分!

攝影/ 許長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