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300斤菠菜爲何只賣15元

【念念有餘】

農產品售價太低,不僅僅是農民生活着落的問題,也代表着自我價值的折損。

餘勝良

一車菠菜,1300斤,賣15元,河北邯鄲農民夫婦的遭遇令人心酸。在整個農林牧漁產業鏈中,處於種植環節的農民承擔風險太大了,而且這個風險基本上不可避免。

他們騎着機動三輪車,車後面裝着他們精心從田地裏收穫的菠菜,碼得整齊,用塑料布包得嚴實,農服穿着花棉襖,包着紅色厚圍巾,好像在上個世紀一樣,她一定是經常戶外勞動,需要厚衣服抗寒,需要厚毛巾擋風。衣着神態,都顯出他們是長期從事體力勞動的,機動三輪車也是現在農村非常實用的運輸工具。

這個交易是真的嗎?不少讀者覺得不可思議,在這個新聞下留言。因爲是非權威媒體的報道,所以這個交易真實性一時難以考證。但即使這個交易不存在,也不代表沒有類似事件發生,很多有農村生活經歷的讀者留言稱曾有這種遭遇。

我周邊就有過類似案例。有一年西瓜不好賣,瓜農直接放開,隨便摘隨便喫,不要錢。有一年蘿蔔行情不好,農戶讓路人隨便進地裏拔,也不要錢。我幼時曾跟着家人賣菜,到了菜市場就要千方百計交易掉,所謂貨到地頭死,拉回去價值爲0,沒有誰欺行霸市。所以我看到微信朋友圈裏展示某某地方水果滯銷,商販壓低價格,或者乾脆沒有收購,會相信那是真的,他們辛勤勞動,希望獲得的收穫,要化爲烏有了。

農戶們辛苦耕耘,勞動成果表現在蔬菜、瓜果上,這些成果要傳遞到真正需要者手中,價值才能呈現出來,如果能捎帶讚揚兩句那就更好了。如果遭遇自然災害,種田虧損,農民不會那麼難過;如果豐產但是沒有人收購,就好像辛苦被糟蹋在地一樣,尊嚴也被踐踏,那就太難受了——價格太低,不僅僅是生活着落的問題,也代表着自我價值的折損。

想象一下,將1300斤菠菜從地裏拔出,整理好,裝車,運到市場裏,這個過程需要多少錢,僅僅將1300斤貨物搬上搬下,市場價可能就要15元錢。農戶付出的勞動絕不止這15元,他們付出如此多勞動,想要到市場去兌現時,卻被嚴重不等價地對待。

而另一方面,商戶又是以市場價來做交換,因爲蔬菜不好銷售,蔬菜品相不好,他們付出勞動,是要得到收穫。沒有人願意賠錢,這是市場交易,菜農和菜販之間並不是競爭關係,競爭發生在菜農和菜農、菜販和菜販之間,菜農沒有辦法找到更高出價者,這是不得已。

菜販的競爭行爲,只是爲了獲取合理利潤,無可非議。表面看,大城市蔬菜價格比田間地頭高好幾倍,不少人將菜賤傷農歸結於流通環節,這根本說不過去,流通環節要成本,也要利潤,賣菜並不比賣其他商品利潤更高。

我們熟悉的許多職業,都有一個簡單的規律,就是沒有利潤不做,比如我們付出勞動,不可能倒賠錢給老闆,在外面賣商品,除了尾貨打折,不可能低於進價,隔一段時間就要計算下收益,而且收益很容易計算,這是非常成熟高效的商品交易市場,連遊走的街販都大概知道自己能賺多少錢。

但是在種植環節,這些很難計算,蔬菜瓜果是經濟作物,相比大田作物投入勞動更多,投入資本也高,所以一畝園十畝田,但是這些投入要在幾個月甚至半年一年後,才能通過商品銷售出去,而這些作物因爲比較難以保存,難以避免集中上市,價格波動很大,有時候的確能賺錢,有時候卻又血本無歸。這些都是很簡單的行業,競爭最爲激烈,一旦行情不好已無力改變。我此前曾採訪一個菜農,他的辦法是每種蔬菜都種一些,平滑風險,但是現在要專業化,需要大面積種植,這是大趨勢,不得不順應。這就導致菜農種菜像是賭博一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