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將成“超級賽道”?誰是中國孟山都?這些企業迎超級利好 

隨着國家明確表態鼓勵,從事轉基因研究的沈志成感覺環境友好了一些。

“前幾年好像我們在做壞事,覺得我們是爲個人利益,來害國家,我們其實是想做一些好事。”沈志成對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表示。沈志成是浙江大學雙抗12-5玉米研發團隊負責人,也是杭州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玉米轉基因研究國內領先。

“轉基因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完全具備產業化條件,現在就看政策面了。”沈志成表示,轉基因推廣的瓶頸不在於技術,而在於公衆接受程度。

種種跡象表明,轉基因正在全國範圍內預熱,從政策面到輿論面都有鬆動跡象,中國衆多科研院所、企業界多年投入有望成果落地。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採訪行業人士,尋找最有可能成爲孟山都的中國企業。

技術領先

最有可能成爲孟山都的中國企業,首先要看技術儲備。

作爲前沿科技,不少大學都有生物技術,還有一些研究機構,以及企業都在做這方面研究,研究成果是否可以產業化,目前的關鍵標準是國家發的安全證書。

2019年12月30日農業農村部公佈的一份名單“擬批准頒發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的192個植物品種目錄”,真正引起衆人關注的是排在最後的三個:兩個抗蟲玉米品種和一個抗除草劑大豆品種,它們均來自國內種業研發機構。

當時在資本市場掀起一波轉基因熱,隨後又沉寂下來,今年2月18日,農業農村部官網發佈《鼓勵農業轉基因生物原始創新和規範生物材料轉移轉讓轉育的通知》,明確鼓勵原始創新,鼓勵已獲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向優良品種轉育。又掀起一波資本市場對轉基因種業產業化的關注。

兩個抗蟲玉米品種分別是大北農(002385)的DBN9936抗蟲耐除草劑玉米、杭州瑞豐和浙大的“雙抗12-5”玉米,上海交大的SHZD32-01是抗除草劑大豆。由於中國大豆種植面積有限,大豆種子產業規模不大可能孕育出一個大企業,主要還看玉米,我國是全球面積最大的玉米種植國,種植面積6.5億畝。

兩個獲得安全證書玉米適宜生態區域均爲北方春玉米區,我國最核心的玉米種植區域是黃淮海和北方區域,這兩個區域爲兵家必爭,適用面積大,便於機械化種植,能在這個區域站穩腳跟,就能成爲我國玉米種業核心玩家。

兩個玉米安全證書分別脫胎於科研院所和種子企業,這也符合我國育種行業現狀。浙大是“雙抗12-5”研發單位,要產業化,還要企業運營,杭州瑞豐就承擔了產業化平臺,研發該技術的功臣沈志成持有35.5%股權。

沈志成多年來一直在從事轉基因研究,他在浙江農業大學取得農學學士和碩士學位後,赴美留學獲堪薩斯州立大學分子昆蟲學博士學位,1999年起在諾華農業生物技術中心(現先正達公司)從事轉基因抗蟲農作物的研發工作,2004年回國後加入浙江大學繼續進行轉基因相關研究。

大北農相比杭州瑞豐,多了一個安全證書,去年獲得頒發,該安全證書的主要作用,是轉基因種子的庇護所,屬配套使用,其作用是給病蟲害一個安全的繁衍機會和出口,防止病蟲害加快變異,延長基因形狀的抗蟲及抗病性狀。

今年1月11日,此前在北方春玉米區獲批安全證書的國產轉基因玉米品種DBN9936和DBN9858,又獲得了黃淮海夏玉米區、西南玉米區、西北玉米區、南方玉米區的安全證書(生產應用),同期還有兩個轉基因品種安全證書進公示期。也就是說,相同的種子,可以在更多區域獲准推廣,無疑可以增加經濟效益。

目前看,已取得生物安全證書的大北農和瑞豐生物,具有先發優勢。轉基因安全證書申領全流程需要經過實驗室研究、中試、環境釋放試驗、生產性試驗和農業部審覈五個環節,第一個環節看技術積累和投入,第2-4環節均需耗時1-2年。已經獲得生物安全證書的企業,相比從頭開始者,就有了10年左右的的先發優勢。

轉基因玉米和大豆獲得生物安全證書後,後續還需要通過品種審定、登記審批、申請生產經營許可證,才能商業化應用。其中品種審定尤其重要,相當於放行條,現在還在品種審定環節。

沈志成在美國期間在先正達從事轉基因工作,經歷過專業訓練,做抗蟲玉米研發,後來又到了一個創業公司,國內有這方面人才需求,有施展空間,他就回國進入浙江大學,繼續該領域研究,正是在多年海外工作經歷,讓浙江大學在這方面有了領先優勢,“這個技術並不是非常容易,首先你得會做,還得有時間能做,我們和大北農兩家剛好開始時間比較早。”

推廣能力

技術儲備之外,推廣能力也很重要。

大北農2010年開始發力轉基因,已投入10億元左右。今年2月份,爲了轉基因產業化,大北農挖來著名種業專家劉石,任職大北農集團常務副總裁、作物科技產業總裁,。劉石曾任孟山都遠東公司商務總監、杜邦先鋒中國區總裁、隆平高科CEO、碧桂園農業公司副總裁等職。任內曾在將孟山都的轉基因棉花在中國推廣開來,又將玉米品種先玉335打造成王牌,催生兩家與其合作的本土上市公司股價高漲。

並不是有了技術就能佔領市場,轉基因技術推廣成果如何,關鍵是看多大程度上能和目前種業公司合作。

中國種子市場還非常分散,龍頭市佔率也不高。轉基因是一種技術,這種技術只有和現存玉米制種合作,才能發揮作用,多大程度上發揮作用,和原來品種性狀有很大關係,這就要求擁有轉基因技術的公司,必須和目前主流品種建立合作關係,通過這些種子公司,將技術分發出去。

種業公司和轉基因技術公司的合作方式是,種子公司將優良品種親本交給轉基因公司,轉基因公司再把基因導進去,種業公司再育種,擴繁,擴繁速度很快,將一穗玉米轉基因後,經過三代擴繁,就有9萬粒。

這些基因一旦導入到玉米中,就會一直遺傳下去,不會減少或損失,所以理論上,轉基因技術公司的技術很容易被種業公司掌控,需要國家建立很強的知識產權保護,權益纔不會被侵佔。

轉基因技術公司並不和農民直接打交道,農民買種子的對象是傳統種業公司,因爲不能留種(雜交品種後代性狀會退化,非轉基因原因),農民每年都要買種子,農民買轉基因種子時,就會支付轉基因費用。而轉基因公司跟種子公司的合作模式,還在摸索中,“對技術公司而言,需要能做到持續收費,合作模式還在探討中,國際上市按推廣面積收費,推廣面積很容易查到,但是種業公司也有作弊空間,這是相互交涉、妥協的過程,需要合作雙方互相信任。”

大北農有一個關聯種業公司,叫金色農華,大北農可以依託該公司快速實現產業化,不過主要模式,還是對外授權合作。3月25日,多年前就從事轉基因研究的奧瑞金種業(SEED.US)宣佈,與大北農集團達成合作協議,雙方將合作研發新的轉基因玉米雜交品種,探索轉基因玉米種子生產、營銷和技術服務方面的潛在合作。

杭州瑞豐作爲一家純技術公司,減少了合作伙伴不公平競爭的憂慮,可以爭取更多種業公司合作,此外杭州瑞豐由隆平高科(000998)參股,隆平高科背後有中信農業。杭州瑞豐已和不少上市公司有合作協議,包括隆平高科、荃銀高科(300087)。

優勢

劉石接受證券時報·e公司採訪時表示,按照品種審定要求,傳統育種能增產3%到5%才符合條件,實際上,增產能達到2%到3%已經很難,因爲傳統育種水準已到了很高水準,再往上走已很難。而抗蟲基因這一項就可以挽回10%到20%玉米損失,突出的可以挽回20%到30%。

玉米的試驗田產量和實際產量有很大不同,試驗田裏水肥和蟲害抑制都是理想狀況,實際種植中玉米難免遇到各種問題,產量會有很大折損,轉基因不會提高試驗田產量,但是能提高實際產量,就是挽回了一部分折損。

劉石介紹,抗除草劑的主要貢獻,是勞動效率提升,傳統玉米需要苗前和苗後各噴兩次,而轉基因後噴灑一遍即可。這就大大降低了勞動次數,時間窗口也比較寬泛,比如原來一次噴灑農藥要求一個星期內完成,太早了產生藥害,太晚難以控制,就對勞動時間要求更高,現在延長到兩到三週,給農民更多選擇,農業機械作業面積就可以提高一倍多,可以減少投資,也減少浪費。

業內盛傳,在遼寧中西部、吉林一部分已種植轉基因玉米,因爲蟲害降低,轉基因玉米也頗受下游養殖戶歡迎,飼料企業發現玉米黴變降低,養殖成本降低。蟲害發生後,雨水會順着蟲眼灌進玉米,整個植株都會黃麴黴素超標,對下游養殖會形成影響,有些蟲害嚴重區域,大型飼料廠都不喜歡收購,這樣的玉米也不能做食物,不能釀酒,只能做乙醇酒精。

沈志成認爲,對農業最重要的是種業,種業投資可謂一本萬利,商業化價值龐大,按10%產量提升估算,可以讓一畝地提高收入150到200元,產生的收益非常大,中央政府在轉基因研究項目上投了100億元,僅玉米一項,一年5億到6億畝種植面積,就有好幾百億元增值。

種業研發成本很高,但研發之後再去推廣,就像軟件一樣,邊際成本很低,有高收益的基礎。

劉石表示,做轉基因研發門檻高,要求資金設備技術都很高,浙大、中國農科院做了很多年研究,一般單位沒這麼大能力去做生物技術,最好的辦法是尋求合作。他認爲育種成本分爲三個方面, 一個是科研成本,找到育種方向並實現,這些投入方是研究機構,二是把成熟基因導入到種子中,三是生產過程中隔離,建立單獨倉儲和包裝。

在海外,轉基因種子價格會提高一倍到一倍以上,但農民由於增產增收願意花這麼多錢。劉石估計,中國轉基因種子加價幅度不會那麼高,農民和下游企業是最大受益者。

沈志成表示,轉基因確實能給農民創造價值,在這條利益鏈上,農民賺大頭,種子公司賺一點兒,“研發者也要賺一點兒,這樣纔能有正向循環,以有更多動力更多資本投入到研發中。”

一代技術

現在獲得批准的安全證書的,都是一代轉基因技術。美國早在1996年,就已開始推廣使用。

“第一代的產品主要是抗蟲抗除草劑,技術路線相差不大。”沈志成表示,技術路徑中外原理相同,都是添加抗蟲和抗除草劑基因。

抗蟲和除草劑具有很大需求,玉米螟蟲災害嚴重,這種害蟲顯得異常頑強,需要多次噴灑農藥,“大部分玉米種植區都有的玉米螟蟲,這是難以避免的,玉米要大規模種植,相當於給了它們很多東西生長,其遇到的天敵有限,害蟲們活得很快活。”在我國黃淮海和東北的吉林區域,玉米螟蟲造成災害嚴重。這種害蟲也完全適應了東北冬天的低溫,嚴寒天氣也擋不住它們繁衍生意。

玉米螟俗稱玉米鑽心蟲、鑽莖蟲,是玉米、穀子、高粱等糧食作物的重要害蟲,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和質量。一般年份玉米受玉米螟爲害減產10%~15%,大發生年減產可達30%以上,甚至絕收。

美國除了玉米螟蟲,還有一種獨特的本地害蟲叫根甲蟲,造成災害也很厲害,被稱爲10億美元害蟲。科學家會根據本地害蟲情況來調整  。

二代產品抗蟲譜更寬、抗蟲機制更多一些。三代產品可能會針對中國特有的害蟲,美國主要是根甲蟲,而中國沒有根甲蟲。

大北農此前公告稱,DBN9936爲第一代轉基因玉米,對草地貪夜蛾有60%的抗性,第二代可做到100%抗草地貪夜蛾。大北農的二代產品正在研發中。近年來沈志成和團隊一直在研發第二代、第三代抗蟲轉基因玉米。“一代產業化我們國家已遲了20年,二代我們也在十多年前就開始研究了,只要國家支持從一代到第二代產品所需要的時間比較短。我們二代產品正在準備申請安全證書,已經在大田裏測試了。”

近年來熱傳的草地貪夜娥爲熱帶害蟲,無法適應低溫天氣,沈志成表示,在我國草地貪夜娥還到不了玉米主產區,連浙江也過不去,在雲南廣西造成的災害可能比較嚴重,在寒冷區域無法越冬,所以必須是當年從南方飛過去,災害規模有限。

過程

全球轉基因推廣,都遵循從非食用到間接食用再到食用,即首先發展非食用的經濟作物,其次是飼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最後纔是食用作物。

我國目前放開的兩種轉基因作物是棉花和番木瓜。

我國棉花基本上都是轉基因品種。不過這個品種沒有成長出一個有實力的本土轉基因公司,很難收到專利費。棉鈴蟲危害最大,要打五六次農藥,這是爲什麼轉基因棉花基本上就被叫做抗蟲棉,這點和玉米的需求類似,棉鈴蟲還會喫玉米,還有蚜蟲也危害甚大,也可以用轉基因技術解決。美國一些種子就添加了好幾個抗蟲基因。

木瓜比較特殊,木瓜是直接食用,但是基本上木瓜都是轉基因,這是因爲該作物受到一種滅絕性病毒災害的影響。在是否要放棄木瓜這個品種時,人們選擇了轉基因,轉基因的出現,擊退了病毒。其實還有不少水果、經濟作物都有滅絕性的病蟲害,有些被小心控制住而已。

按單種作物種植面積計算,全球79%的棉花、74%的大豆、31%的玉米和27%的油菜,是生物技術育種的品種。大豆單產面積低,南美和北美種植轉基因大豆主要供出口,中國是主要進口國。這就決定了大豆轉基因商業化的主戰場在海外。

大北農對外一直拓展阿根廷、巴西的大豆、玉米市場,公司自主研發的轉基因大豆獲得阿根廷政府的正式種植許可。杭州瑞豐、隆平生物的性狀研發成果也將根據其產品表現應用於巴西隆平轉基因玉米種子業務。兩家公司的種子性狀現已出口至巴西,正在開展性狀功能驗證及測試。此外,沒有等上國內轉基因商用的奧瑞金種業2015還試圖進入美國市場,將目光轉向海外,無奈美國就是轉基因技術的大本營。

在不同區域,不同品種對轉基因需求重點不同,比如大豆所用的轉基因技術主要是爲了抗除草劑。而大豆主要種植區域巴西在熱帶,抗蟲就顯得更重要一些。在有些區域雜草瘋長,除草又顯得更爲重要。

小麥和水稻生長主要問題是害蟲,水稻害蟲更嚴重,需要打三四次藥,人工費花錢就很大,要徹底解決害蟲的問題,抗蟲蛋白是個很好的方案。

不過小麥和水稻是直接食用,傳統育種技術能力也比較強,需求還沒有特別迫切。國內研究轉基因水稻者甚衆,還有一些方案是增加一些營養性狀,不過抗蟲水稻等都倒在“品種審定”關卡前,水稻目前沒有獲得一個安全證書,意味着距離商業化遙遙無期。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表示,他支持玉米和大豆轉基因推廣,玉米用於工業加工和飼料,大豆油不含轉基因成分,豆粕作爲飼料使用,而水稻和小麥要更慎重,特別是水稻,是人體直接食用。

芯片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資料,糧食總產增長的80%依賴單產提高,單產提高的60%~80%源於良種貢獻。“十三五”結束時我國品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也已達50%,優質品種被稱爲農業芯片,不少人認爲中外在育種領域存在巨大差距。

劉石認爲,中國育種上面和海外差距沒有想象那麼大,中國作爲農業大國,在傳統農作物育種方面能力很強,科研人員官方機構做了很多努力,成績值得肯定。農作物上沒有嚴重的掐脖子領域,蔬菜瓜果領域高端育種和海外有差距,但是中低端領域完全可以滿足,育種領域差距較大的是動物育種,豬、蛋雞、肉雞,對外依存度95%以上,越是大型家畜,需要研發沉澱時間越長。

近期,北大前校長許宏智撰文認爲,農業農村部2月份《通知》的發佈,體現了中央對我國種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對“生物育種創新在塑造農業科技競爭新優勢中的核心作用”的肯定,以及對打贏種業翻身仗的期望。他的核心觀點是鼓勵轉基因商業化種植,鼓勵使用轉基因技術育種,以免技術落伍。

玉米網CEO馮利臣認爲,我國糧食自給率在下降,爲保糧食安全,必須提高糧食單產,推廣轉基因勢在必行。他認爲轉基因推廣的主要受益者是種植戶。

沈志成主張以產業化的方式打消公衆疑慮,他舉例稱東北有養殖戶很怕轉基因飼料,使用後發現家畜生長正常,現在已安然接受。“實際上好多藥物都用轉基因的微生物來生產,美國轉基因推廣這麼多年,證明了這個技術的安全性,我國對轉基因安全性的要求比美國還嚴格。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