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5型导弹艇建成服役,加上“埃拉特”号事件,全世界都开始关注小小的导弹快艇带来的军事变革。作为走在世界前沿的苏联人也没有放松警惕,他们开始根据实际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开始了对205型导弹艇的改进计划。

根据原型做出的第一个量产的改进型是205U型,首艇在1963年下水测试,但是到1965年才开始量产。最后一艘205导弹艇的该型在1973年5月28日开工,此后就不再生产该型号的导弹艇。

最终的型号主尺寸与原型基本没有变化,只是排水量增加到了235吨,吃水增加到了2.01米。早期的205U采用的是M504型柴油机,输出功率为13000马力,后期则采用M520型,单机输出功率为5000马力,混合动力输出之后,航速增加到了42节。

最主要的改进还是在于搭载的导弹。早期的型号装备的是P15型反舰导弹,尺寸大,弹翼不可折叠。后期改为P15U型,弹翼可以向下折叠,缩小了发射装置的尺寸。

事实上苏联在205型导弹艇上有过许多款改型,外表看起来都差不多,只能通过一些细微的地方区别他们,比如发射筒上的加强筋,发射筒的圆锥形盖子,或者是驾驶室的倾斜角度等等,因为这些改进对导弹艇的实际作战能力并没有太大加强,所以这里就不阐述了。

根据当年的中苏“二四”协定,苏联曾向中国有偿的转让了5种战斗舰艇,其中一种“大型导弹艇”的建造技术,就属于当时先进水平的205型导弹艇。苏联一共向我国出售了5艘成品,相关的技术资料却一直到1965年才基本交付完毕,这些资料里包括了P15导弹、M503A高速柴油机、AK230自动跑等等。

当时的我国工业基础薄弱,面对如此先进的工业成品,一时间束手无策,只能慢慢的研究,以图生产出国产的6621型导弹艇。首艇在1960年开工建造,直到1963年8月才下水,到1965年12月才交付海军部队,随后有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就开始了量产。

即便是这样的一款国产型,问题也是很多的。首先AK230自动炮的火控系统没有研制成功,只能装备两座仿制的2M3型双管25毫米半自动炮,而且没有炮控雷达,作战效率很低。

正式的6621型导弹艇在1975年才正式定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总共建造了121艘各型导弹艇,其中一部分用于出口,其中巴基斯坦4艘、孟加拉国5艘、朝鲜4艘、也门3艘。

导弹艇在我国获得了极大的重视,主要原因还是当时我国的海防力量太弱,只好用这种小巧又便宜的导弹艇来守卫漫长的海岸线。但是当我们还在学习想要吃透205导弹艇的技术时,苏联在该艇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在这些尝试里,有的拆除了原有的导弹,安装了“紫晶石”反舰导弹,但是多次实验表明,该导弹的射击精度太差,导弹偏离目标1000多米,因此放弃了该项目。有的改为水翼船体,用来验证水翼对于船体行驶的作用,这一些列的实验,验证了200吨级的快艇使用割滑式水翼效果良好,为后来研制大型水翼鱼雷、导弹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还有一些特殊型号,例如将首炮改为一座AK-725双管57毫米炮,尾部则改为AK-630M近防炮,为此升级了新的电子战天线等设备,这款快艇被称为“牛虻”。还有一些加装防浪板等设备,增加燃油搭载量,以提高续航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