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今日,深交所主板與中小板正式合併。兩板合併是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對於完善市場功能、夯實市場基礎、提升市場活力和韌性、促進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具有重要意義。

兩板合併後,深市主板公司數量約佔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35%;深市主板總市值超過23萬億元,約佔A股市場的三成。這一新的市場格局有利於推動形成更爲高效、明晰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板塊功能定位進一步明確

據中國證券報,深交所主板與中小板今起正式合併。這是深市主板在時隔二十一年後恢復上市功能的高光時刻,也是中小板在完成探索使命後光榮“退役”的歷史性時刻。兩板合併是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對於完善市場功能、夯實市場基礎、提升市場活力和韌性、促進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具有重要意義。

中小板在設立之初即被賦予了探索的使命。2000年初,深市主板暫停新股發行。2004年5月,深交所在主板內設立中小板,旨在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分步推進創業板建設。多年來,中小板不辱使命,爲中小企業進入資本市場開闢了新渠道,在規範運作、信息披露、投資者保護、退市等制度建設方面探索創新,爲創業板順利推出創造了條件,積累了經驗,對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深市主板和中小板在發展中也出現一些問題,如板塊同質化等。深交所方面表示,中小板自設立起,便定位於主板內設的板塊,在主板制度框架下運行。經過17年的發展,中小板上市公司總體不斷發展壯大,在市值規模、業績表現、交易特徵等方面與主板趨同。兩板合併是順應市場發展規律的自然選擇,也是構建簡明清晰市場體系的內在要求。

“合併之後主板和創業板的定位和分工更爲明確。”招商證券研發中心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認爲,深市主板定位於支持相對成熟的企業融資發展,創業板主要服務於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共同爲處在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類型的企業提供融資服務,資本市場對中小企業的服務功能將不斷增強。

“深交所啓動合併主板與中小板相關準備工作,將形成以主板、創業板爲主體的市場格局,進一步釐清不同板塊的功能定位,有利於提升資本市場的活力和韌性。”前海開源基金執行總經理楊德龍說。

專家表示,主板與中小板發展趨同,也意味着兩板合併涉及的規則變動、技術調整、監管變化程度及難度較小,對市場整體影響有限。“此次合併應該對交易和投資的影響都比較小。”光大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表示,此次合併不會改變證券代碼和證券簡稱,只是對部分業務規則、技術系統和發行上市安排等進行適應性調整,對市場運行和投資者交易影響較小。高瑞東認爲,雖然兩板之間的平均市盈率有所不同,但主要是行業因素導致的,深市主板上市企業以食品飲料、房地產、家用電器等傳統行業爲主,中小板上市企業以電子、醫藥生物、計算機等新興行業爲主。同時,我國金融市場已日趨成熟,機構投資者佔比也越來越高,兩板合併後對個股估值的影響相對有限。

形成更爲高效、明晰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據上海證券報,中小板自2004年設立起即定位爲主板內設板塊,在主板制度框架下運行。經過近17年的發展,中小板上市公司整體上不斷發展壯大,在市值規模、業績表現、交易特徵等方面已與主板趨同。

如在市值規模方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2日,深主板有上市公司468家,總市值約10萬億元;中小板有上市公司1004家,總市值13.4萬億元。兩板合併後,深市主板公司數量約佔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35%;深市主板總市值超過23萬億元,約佔A股市場的三成。這一新的市場格局有利於推動形成更爲高效、明晰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再看個股市值,中小板多年發展孕育了不少大市值龍頭,與深主板的龍頭公司規模相近。截至4月2日,海康威視最新市值超過5000億元,緊隨其後,比亞迪、牧原股份的總市值也分別超過4700億元、3900億元。

從業績表現看,據開源證券研究所統計,深市主板、中小板公司在2017至2019年的營業收入複合年均增長率分別爲10.4%、11.3%,淨利潤複合年均增長率分別爲10.8%、12.2%,二者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速水平較爲接近。

開源證券總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長孫金鉅表示,中小板設立的初衷是實現從深市主板到創業板的平穩過渡。中小板與深主板並無根本性差異,且在諸多基本面指標上,中小板與主板的界限並不明顯。因此,深主板和中小板的合併是水到渠成。

作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深交所主板和中小板在擴大直接融資、服務實體經濟,支持中小企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粵開證券研究院首席策略分析師陳夢潔表示,當前,資本市場要適應經濟轉型、要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必須持續深入推動改革與創新。深交所主板和中小板合併,將進一步釐清板塊定位,通過板塊協同效應,更好地爲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