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講話強調,“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着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黨史是一筆豐富而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蘊含着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彰顯革命先輩的愛國情感和高尚品質,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抓好青少年羣體的黨史學習教育,才能更好把紅色傳統、紅色記憶、紅色基因根植於青少年心中。

紅色歷史是一本書,是一面鏡子,更是一種精神,是青少年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食糧。近日,《寫給青少年的黨史》一書出版,書中採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敘述方式和語言風格,貼近青少年的閱讀習慣和接受特點,以生動形象的人和事作爲切入點,以小見大,由淺入深,講清來龍去脈。既有哲理深度,也有情感熱度,這更加使“時刻準備着”的崇高志向在青少年心中牢牢紮根。

在互聯網大潮下成長起來的當代青少年,個性鮮明、自我意識強烈,易於接受新鮮事物。讓青少年更好地與黨史對話,更要會用“青少年的話”。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一直深受青少年的喜愛。今年清明期間,那兔清明特別版:《他們是爲我而死》再次掀起青少年觀看熱潮;重慶對外經貿學院銅梁校區的學子們拿起畫筆,繪製邱少雲烈士英雄事蹟原創漫畫,號召廣大師生學習少雲精神、致敬英雄。以青年學習來帶動青少年學習,就是在內容上創新,也在學習羣體中實現“破圈”。這啓示我們,只有順應青少年的所思所盼,把學習教育工作做到他們的心坎裏,他們才能與歷史人物、歷史故事、歷史精神產生更深度的共情共鳴。

如何用“新時代的方式”點燃青少年黨史學習的熱情,向青少年一代講好“過去的故事”是關鍵。一段段黨史故事自帶IP屬性,2020年,中共四大紀念館發佈了以館內“工農聯盟”主題雕塑爲原型的“Q版”人物設計盲盒,深受青少年的喜歡。在形式上求新穎,在內容上不斷伸延,藉助紅色文化之力,讓紅色故事潤“青”心,才能讓紅色精神駐心間。

百紅黨史,就是一束燈光,照亮前路。在今年清明期間,全國少工委聯合退役軍人事務部動員各地少先隊員到全國登記在冊的5000多處烈士紀念設施開展祭掃紀念活動,安排青年講師團、紅領巾講師團成員爲少先隊員講述英雄烈士故事,引導廣大少先隊員在緬懷追思、崇敬英烈中接受生動的黨史學習教育。

一個國家與民族的風骨傳承,要看青少年羣體是否能將其發揚光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是讓廣大青少年共同樹立遠大理想,有拳拳愛國心、有殷殷報國情,立鴻鵠志、做奮鬥者,爲強國復興求真學問、練真本領,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勤學修德、明辨篤實,始終保持青春朝氣、年少銳氣,以時代新人的姿態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者:李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