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是三湘兒女不懈努力、孜孜以求的美好願景。在我們即將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成就之際,在喜迎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紅網時刻記者把鏡頭對準社會各界,推出《同心奔小康》系列報道,帶你走進身邊的“小康”故事。

紅網時刻記者 張興莎 通訊員 林暢 長沙報道

湯小康,長沙縣長龍街道拆遷辦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

在同事們的眼裏,當過兵扛過槍的他性格剛毅,工作積極上進,生活幸福美滿,早已名副其實地過上了小康生活,這越發勾起了記者的好奇。

通過街道工作人員的引導,終於在辦公地找到了湯小康本人,與他聊起了關於名字的來歷與自己的“小康”故事。

出生時長輩從報紙讀到“小康”並嵌入人名

“我1982年出生在長沙縣,那幾年正是國家提出‘小康社會’戰略構想的時候。”湯小康介紹,他的名字是姑爺爺取的,老人當年是村裏的支書,經常看報讀報,關注國家大事,於是想到把當時最熱的“小康”一詞嵌入人名。

“當年我們班還有一名女同學也叫‘小康’,那時候不太懂什麼意思。”湯小康說,小時候自己個子不太高,名字裏又有個“小”字,總給人留下小不點的印象,後來長大一點才知道,此“小”非彼“小”,這個“小康”原來有更深刻的寓意。

成年後湯小康入伍當兵,成爲了第二炮兵(現火箭軍)部隊的一員。從新兵到老兵的12年時間裏,湯小康獲得了各種榮耀,用自己的方式爲實現“小康”不斷奮鬥。

“名字真的在潛移默化影響着我,我生活中一直是一個有目標的人。”湯小康回憶,在部隊時根據自己的計劃,逐年完成了入黨、結婚、立功的目標,也順利退伍擁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向“小康”一步步靠近。

自己生活實現“小康”,正爲他人“小康”奮鬥

“我一直覺得自己跟‘小康’也是有緣的,我的工作內容總是和‘讓生活更美好’這個目標分不開。”進入拆遷辦工作,湯小康接觸的第一個項目就是關於長沙地鐵3號線的拆遷,“我一進入街道就爲交通更便利出了力了,我所服務的居民也在奔小康的路上。”

不久,湯小康接手了第二個項目,仍然是一個民生工程,洋湖中學的拆遷,更優質的教育資源讓居民離小康生活又進了一步。

如今的湯小康通過自己的努力與積累,早已經成了家,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也買了房買了車,經營着幸福三口之家的小日子。

閒暇時光,湯小康還會帶上妻兒,還有家中長輩,到周邊公園景點走走逛逛,湯小康說:“現在我的生活已經實現小康了,只希望家裏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希望更多人一起早日步入小康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