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高質量發展,特色小鎮再度成爲區域經濟發展“熱詞”,星羅棋佈的特色小鎮在湖湘大地破土而出,蓬勃生長。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湖南發佈實施《湖南省支持省級特色產業小鎮發展的政策意見(2019—2021年)》,支持省級特色農業、文旅、工業等產業小鎮發展。從今天起,紅網時刻推出特色產業小鎮報道,展示湖南工業、農業、文旅三類特色產業小鎮打造的產業地標。

紅網時刻記者 王義正 長沙報道

清明前後,正是新茶上市的好時節,在益陽市安化縣田莊鄉,茶農們正在將翠綠的鮮茶葉變成致富的“金葉子”。

作爲湖南首批農業特色小鎮,黑茶特色小鎮田莊鄉充分利用安化最具優勢的山水生態資源、獨一無二的黑茶文化資源,正在青山綠水間趟出一條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三農”現代化之路。

近年來,湖南着力打造以精細農業爲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實施品牌強農、特色強農、質量強農、融合強農、科技強農、開放強農“六大強農”行動,發展優勢特色千億產業。同時,加大對鄉土產業的支持力度,建設農業特色小鎮,打造小區域鄉村產業興旺的示範樣板。

2019年,湖南公佈首批10個農業特色小鎮,包括瀏陽的花木小鎮、安化的黑茶小鎮、華容的芥菜小鎮、邵東的中藥材小鎮、湘潭的湘蓮小鎮、新寧的臍橙小鎮、汝城的辣椒小鎮、炎陵的黃桃小鎮、靖州的楊梅小鎮、常寧的油茶小鎮。

兩年多來,湖南首批10個農業特色小鎮立足自身優勢,做強主導產業,帶動農民融入產業鏈增收,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鄉村振興。

產業提質增效壯“三農”經骨

廉橋鎮因“藥”而建,因“藥’而興。

在邵東市廉橋鎮,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6萬畝,15個專業合作社、公司建立了8千畝基地,“南國藥都”正在瀟湘大地拔地而起。依託龐大的種植基地和專業市場,廉橋的中藥材產業盛大起航。

“境內擁有全國排名第四的中藥材專業市場,年市場成交額75億元,經營品種達到2000多種。”廉橋鎮主要負責人介紹稱,如今,“邵東玉竹”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玉竹、玄蔘、射干的產銷量佔全國80%的份額,杜仲、厚朴佔全國70%的份額,白朮、百合佔全國50%份額。

而產業強不強,還要看企業怎麼樣?近年來,隨着“天宏”“松齡堂”“自然堂”“金實堂”“楚天春”“南國藥都”“春可回”“正橋”“柳城”等一大批規模中藥材飲片加工企業在廉橋鎮拔節生長,讓當地的中藥材加工業不斷提質增效。

特別是海南海藥落戶廉橋,投資10億元的交易和倉儲物流中心投入使用,讓全鎮形成了集生產、經營、加工、倉儲、物流、旅遊、科研爲一體的產業鏈,讓廉橋鎮在產業發展的車道上換擋提速。

在汝城縣泉水鎮,當地通過土地流轉,“小塊地”連成“大基地”,以產業思維做起“辣椒文章”。2020年,全鎮辣椒麪積突破12000畝,建設“千畝辣椒示範基地”2個,高標準育苗基地1個,成爲汝城最大的辣椒產區。引進汝城繁華食品、鑫利食品等2家本土省級龍頭企業進行辣椒加工,培育了“湘汝”“汝之辣”等知名品牌,年加工鮮椒近10萬噸,產值達到5.3億元,產品覆蓋粵港澳大灣區等30多個地區。

而在陳毅元帥的祖籍地,中國臍橙第一鎮,新寧縣黃龍鎮。臍橙種植面積8.4萬畝,擁有“萬畝臍橙觀光園”示範片區,臍橙產量15萬噸、產值6.5億元,從事臍橙產業2萬餘人,佔全鎮農戶總數的 69.8%。14家規模化企業,涵蓋了種植、加工、貯藏、銷售各個環節,臍橙產業日益成爲當地的致富產業,“崀山臍橙”品牌也正在成爲當地的“金字招牌”。

據農業農村部門透露,2020年,湖南省農業特色小鎮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91.06億元,較2019年增長20.95%,約70%的農業特色小鎮增速在10%以上。

鄉村宜居宜業增“三農”顏值

只要進入瀏陽市柏加鎮,就會看到,公路兩旁花木蔥蘢,房在林中、人在綠中,花木小鎮令人神清氣爽。這裏,精品園林星羅棋佈,或古樸淡雅,或細膩精巧,花繁草茂,翠竹落英,魚戲綠波,出水芙蓉,令人流連忘返,形成了“山水如畫百里疊翠,花木似錦萬畝林海”的獨特風景。

曾經“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邊陲小鎮,如今以花卉苗木爲支柱產業,成爲了全國最大的銀杏、紅花桎木、羅漢松、香樟、桂花等產品的集散銷售基地,中南地區最大的花木集散地和種苗繁育基地,全國花卉苗木生產示範基地。居住在柏加鎮的人,猶如在“畫”中耕耘,在“景”裏收穫。

而在黑茶小鎮所在的安化縣田莊鄉,當地稟持“一二三產業融合,茶旅文康融合,產城融合”的發展理念,溯江而上,小鎮被精心規劃爲“一江四區,十里畫廊”,實現茶旅文深度融合,匯聚城市繁華,提升城鎮品位。

湘蓮甲天下,潭蓮冠湖湘。在湘蓮小鎮湘潭縣花石鎮,當地以湘蓮產業爲基,以湘蓮文化爲魂,不斷開拓,努力奮進,目前,已成爲全國最大的湘蓮生產基地和蓮子貿易集散中心,每年花石所產生的湘蓮貿易比重佔全國湘蓮貿易總額的70%以上。

從2014年起,花石鎮已連續開展了多屆 “花石賞荷之旅”,來花石賞荷、品蓮已成爲了湘潭旅遊一張獨具特色的名片。

在楊梅特色小鎮靖州坳上鎮,當地按照“一區一園一帶多基地”的佈局,在坳上鎮建成了集旅遊、休閒、觀光於一體的全國最大的楊梅生態博物館,建設3萬畝楊梅連片標準化生產基地,形成核心帶動、板塊聯動的發展佈局。“十萬梅山風光,百里苗侗畫廊”正在成爲坳上鎮新的靚麗名片。

“到2022年,坳上鎮提質改造楊梅基地1.2萬畝,年接待旅遊人數突破30萬人次。”靖州坳上鎮相關負責人稱。

芥菜特色小鎮華容縣三封寺鎮通過“農戶+基地+合作社+公司”的經營模式,嚴格按“田成片、渠相通、路成網、地培肥”的高標準落實芥菜生產基地15000畝,並與4家省、市龍頭企業訂立保底收購協議,投資6.5億元的芥菜加工產業園已入駐企業2家,舞活了芥菜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2019年芥菜產業綜合產值達8.5億元。

“公路寬了,路燈亮了,溝渠通了,標準垃圾池覆蓋率、農村安全飲水率均達100%。”三封寺鎮的一位村民說,如今走在小鎮裏,白牆黛瓦的宅子,青翠欲滴的梯田,碧水流淌,綠色生長,就如同一幅山清水秀村美、宜居宜業宜遊的詩意畫面在徐徐展開。

“各農業特色小鎮通過環境治理、道路亮化、綠化工程,老街提質改造、排水管網等配套設施建設,有效改善了鎮域景觀風貌與人居環境。”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稱。

老鄉富裕富足強“三農”底氣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口袋鼓,日子越有普。“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於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幫助農民富裕富足。

在黃桃特色小鎮炎陵縣中村瑤族鄉,作爲炎陵黃桃的主產區和發源地,當地老百姓幾乎家家戶戶種植黃桃,現有黃桃種植面積達3.1萬畝,年產3000萬斤以上,產業鏈綜合收益8.7億元。

當地通過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模式,全鄉600餘戶曾經的貧困戶正是依靠種植黃桃穩定脫貧,實現人均年增收8800元以上,如今正在邁入富裕富足的“快車道”。

2020年,泉水鎮參與辣椒產業發展農戶4865戶,訂單面積8210畝,帶動種植戶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建設特色小鎮,不僅要讓羣衆‘住上好房子、開上好車子’,還要讓羣衆‘過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三封鎮相關負責人稱,近年來,當地還修建了1個鄉鎮文化站和9個農家書屋,完善村規民約和協會自治,紮實開展了文明家庭、好兒女、好公婆等文明評選系列活動。“三封寺的人情味濃了, ‘精氣神’也更足了。”

在油茶特色小鎮常寧市西嶺鎮,當地以發展油茶產業爲核心,採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訂單農業”“村社合一”的模式,拓展特色農業產業經濟、社會、文化、旅遊和生態功能,實現油茶、林下經濟—茶山飛雞、無渣生薑、生態旅遊等特色產業的融合發展。“發展建設好特色小鎮是塑造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湖南樣板’。”常寧市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人說。

“主導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聯農帶農效果進一步顯現,產品品牌形象進一步提升,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入,鎮域環境風貌進一步改善。”據省農業農村廳透露,過去一年,首批10個農業特色小鎮發展勢頭良好,對當地農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示範引領作用。

據相關統計,過去一年,首批農業特色小鎮吸納就業人數逾21萬人,農業特色小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縣平均水平10%以上。

2020年11月,湖南又增加長沙縣金井綠茶小鎮、湘陰縣鶴龍湖蟹蝦小鎮、西湖管理區西洲牧業小鎮、漣源市橋頭河蔬菜小鎮、南縣南洲稻蝦小鎮5個省級特色農業小鎮。至此,湖南省省級特色農業小鎮達15個。

小鎮大業,由特轉強。湖南農業特色小鎮,正日益成爲探索和示範農業現代化的“試驗田”,激活和釋放鄉村振興內生動能的“點金石”,也正在成爲加速澆築新時代“魚米之鄉”金字招牌的“助燃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