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經》記者 劉以秦

編輯|謝麗容

下午4點,天津靜海海吉星批發市場的營業時間即將結束,熱鬧的主營業市場已經安靜下來,大部分攤位上已經看不到人影。但是如果一直往裏走到市場深處,一塊寫着“招工”的木板後面,一排臨時搭建的倉庫裏,這裏的戰鬥剛剛開始打響。此時,工人們進進出出,大量蔬菜被重新打包、分揀,被貼上“多多買菜”的標籤。

海吉星市場是一級批發市場,也是天津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上午是交易高峯期,下午4點以後,就是二級批發商們的工作時間,他們要趕在天亮前把生鮮品送到市場。但是社區團購們的到來,改變了這個市場的傳統工作流程。

倉庫門口的簡易鐵皮房,是辦公地點,主要負責招人,工人們的工作時間是上午9點到晚上11點,因爲11點後,分揀打包好的生鮮們需要被送到拼多多這樣的社區團購平臺商們自己的倉庫裏。

社區團購的模式2018年左右出現,每個小區有一個“團長”,在小區居民微信羣裏發佈產品,以水果、蔬菜、牛奶等生鮮品爲主,下單後隔天會配送到小區門口,居民自行領取。2020年開始,互聯網大廠們加碼社區團購,目前主要的參與者是滴滴橙心優選,美團優選,和拼多多的多多買菜。

創業公司裏有十薈團和興盛優選,都在今年獲得了大額融資,阿里巴巴多次投資十薈團,騰訊則多次加碼興盛優選。

36氪報道稱,美團優選2021年將GMV定爲2000億人民幣,並衝擊5000-6000萬/天的單量,多多買菜的目標是1500億GMV,橙心優選爲1000億,興盛優選爲800億左右。美團4季度財報會上稱,2020年12月,美團優選單量突破2000萬單/天。

社區團購能夠迅速起勢,除了互聯網巨頭們大力的地推工作,核心原因是售價低。同時,先下單,隔天拿貨的模式,降低了庫存成本;沒有門店也減少了房租成本;配送到自提點,減少了最後500米的物流成本。一位關注社區團購的投資人向《財經》記者提到,售價低是建立在降低成本的基礎上,並不是無意義的燒錢。

4月3日,《財經》記者走訪了社區團購上游環節,涉及供應商、倉庫、物流等。我們發現,社區團購的模式,大幅增加了上游成本。

一顆土豆,從地裏到餐桌上,需要經歷多個環節,它們共同構成了生鮮產業鏈。中國是人口大國,生鮮品是日常消費最大的品類,這一龐大的市場讓這條產業鏈越來越專業、穩定,有自己的遊戲規則。互聯網公司的新商業模式,想要加入,必須先交學費。

多出來的“中間商”

在市場裏,除了負責賣菜的批發商,還有不少衍生出來的相應工種。比如從產地拉貨過來的貨車司機夫婦們,負責短途運輸的司機,以及生鮮加工的工人。短途司機和加工工人們受僱於批發商,“平均工資大概是5000元每個月。”一位批發商告訴《財經》記者。

在市場裏招臨時工並不難,除了散工,大貨車司機也是主力之一。他們把貨送到後,並不會馬上離開,他們要等到下一筆訂單,這個期間可以打打零工。

多多買菜供應商的招工點後面就是分揀倉庫。拍攝/劉以秦

幫社區團購做生鮮品的分揀工作,是市場裏出現的新中間商。一開始,社區團購會直接向一級批發商採購,要求批發商們將菜品打包好後,送到倉庫裏。一位此前曾給橙心優選和美團供貨的供應商告訴《財經》記者,一級批發商做這件事非常不划算。

一級批發商們大多專注於一個品類,大量的精力放在產地直採上。種植業跟着氣候走,不同的月份,產地也不一樣,每塊地都要親自去看。進貨後,還需要分類,最漂亮、完整的屬於一級品,不夠漂亮,有磕碰的,會被劃分到二級品或是次品裏。批發商們以箱爲單位出售菜品,一箱可能超過20斤。

社區團購們的出售單位是300克、500克,分揀打包的工作需要人力。互聯網公司可以要求員工去前線開闢戰場,但無法要求員工去倉庫裏打包蔬菜。

一級批發商們很難分出精力來完成這部分工作,需要採購專門的設備打標籤,還需要在晚上11點送貨,送到後接受清點和質檢,“比如他要100份,我送了110份過去,但是有20份不符合標準,我又得立刻回去補10份過來。”前述批發商表示,“經常要折騰到半夜2點,而且這20份就算我的損耗了。”

第二天早上他還需要9點前開工,“累,又賺不到錢。”

還有賬期的問題。批發商們採購時,要當場給農戶付錢,農戶是不接受賒賬的。但互聯網公司們會延後2-3個月付賬。資金壓力都彙集在批發商身上。

報損、退貨也是個難題,社區團購平臺規定,如果後續出現用戶退單,或者運輸過程損耗,都由供應商承擔。“我們給超市供貨,只要貨品符合他們的標準,不用承擔後續的損耗。”

他算了一筆賬,除非能擴大品類,投入成本在場地、人工、設備上,並且保持和社區團購的穩定供貨,才能賺到錢,他放棄了。一級批發商們的退出,給了中間商發展的空間。

爲社團團購供貨的中間商,會根據社區團提供的訂單數據,從一級批發商那裏進貨,然後就近在市場裏進行打包分揀工作,晚上11點送到社區團購的倉庫裏。

新的中間商的出現,看起來增加了成本,但確實爲社區團購平臺商提供了便利。這一層中間商的出現,還爲一部分打工人提供了新商機。打包一份蔬菜,工費是2毛錢,單份價格不高,但是總工費不容小覷,這正成爲很多在海吉星附近找活計的打工人的新選項。招工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最多的時候,一對夫婦一個月一共賺了17700元。”

多出來的“成本”

增加了一個環節,也就意味着成本的提高。

打包一份菜的人工成本是2毛錢,從批發商進貨要加價2毛錢,再加上場地成本和物流成本,“一份菜加7毛錢可以保本,通常情況下會加價1元錢。”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財經》記者。

例如,一份成本價2元的土豆,通過中間商的處理、轉手,到社區團購的倉庫裏,價格變成了3元。

中間商類似於二級批發商,傳統的二級批發商從一批那裏進貨後,會直接送到市場裏,攤販們分揀後可以直接售賣。但貨品送到社區團購倉庫後,運轉流程還沒有結束,工作人員進行質檢、清點後,再轉運到小倉裏,再分別送往各個社區點。

互聯網技術普及,降低了很多傳統商業裏的成本,但物流成本依然是固定成本。生鮮的物流更是如此,物流過程中容易發生損耗,蔬菜水果需要保鮮。

東北證券關於社區團購的研究報告中提到,目前中心倉內的分揀和裝卸搬運分別大約佔全部履約成本的17%和6%左右;中心倉—網格倉配送大約佔全部履約成本的25%左右;網格倉—團長自提點的倉配成本大約佔37%-47%左右。

此前生鮮領域裏的新物種是以每日優鮮爲代表的生鮮電商,每日優鮮的主要成本之一是最後一公里的配送。相比互聯網公司們做社區團購,主營生鮮業務的每日優鮮的做法是直接從一批進貨,自己進行分揀打包,再配送到各個前置倉中,主要的流程都掌握在自己手裏,相對更好控制成本。

對於社區團購和每日優鮮們來說,他們的交易模式,是將非標品的生鮮變成標品。這個過程中,除了人工成本,還會額外增加一部分商品成本。

對於一些重量比較好控制的品類,例如豆角、小青菜等,可以做到每份重量幾乎一致,但像土豆這類,很難精準把控一份的重量,爲了用戶體驗,“只能多,不能少,這個過程要增加大約10%的成本。”一家生鮮公司CEO告訴《財經》記者。

用戶體驗如何,是平臺方們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但對於供應商來說,貨發走了,錢到賬了,工作就結束,他們更在意每一筆交易的利潤。前述批發商接觸過多個社區團購,他發現,每個大倉裏,屬於互聯網公司的工作人員很少,“也就1-2個人,其他都是外包。”工作人員質檢的標準是,重量是否達標,貨品有沒有腐爛或磕碰,打包是否符合規範。

“但他們不在意菜和水果的等級,可能沒有經驗的人也看不出來。”經驗豐富的批發商們,可以看出生鮮品細微的差別,因爲這決定了最終的售價,價差可能高達一倍。

一些供貨商會將外表沒有問題的二等品供應給社區團購平臺,更好的一等品,他們會賣給利潤更高的渠道。

互聯網公司們需要生鮮品帶來的新流量和新業態,用戶們享受了便利和優惠,供應商們不會讓自己虧本。看起來大家都“贏了”,但對於整個生鮮行業來說,需要的不止是這些。

新技術暫時作用有限

去年12月11日,《****》發表評論批評搞社區團購的互聯網巨頭:“別隻惦記着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從農業到供應鏈,再到終端零售,這是一個龐大且長鏈條的市場,行業研究機構億歐智庫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生鮮市場規模達到6.13萬億人民幣。這裏也有科技創新的空間。

生鮮市場最大的特點是價格的不穩定,價格一天一變,甚至一天多變,即使農業已經開始機械化,靠天喫飯的問題依然存在。農戶很難預測市場規律,價格由供需決定,產量高了,賣不出價;價格高了,產量沒跟上。

大部分生鮮品由於保質期短,無法進行提前庫存。農作物成熟就要立刻採摘,打包,運輸。有時甚至會出現一些極端情況,比如,由於市場價太低,農戶和供應商們不願意承擔加工和運輸成本,讓菜直接爛在地裏。

過去幾年,新技術開始影響農業及相應供應鏈環節。一些新興的技術公司試圖將數字化技術賦能農業,例如,通過對氣候、降水等數據的建模來優化種植結構,進行市場預測。但很難產生效果,“因爲沒有人能明確知道,今年某一個品種的產量到底是多少,也就無從預測。”一位從業人員告訴《財經》記者。

互聯網公司們能做的,一是通過大數據來預測訂單數量,但社區團購不太依賴這一點,因爲用戶都是提前下單,根據訂單量來採購。他們會將訂單系統同步給供應商,系統裏會實時更新訂單數據。但問題依然存在,一位供應商提到,雖然訂單量可以提前看到,他們同樣也要提前進貨、打包。

“有的時候系統顯示,上午有200份訂單,我可能會預判全天的訂單是300-400份,但最後可能賣了1000份,就會出現貨不夠。有的時候是準備多了,沒賣出去,就變成了損耗。”

多多買菜的大倉裏,堆放的是米麪糧油等標品和處理好的生鮮品。拍攝/劉以秦

在打包環節,也已經出現了自動化的影子。在海吉星的多多買菜供應商的倉庫裏,一些品類,比如西藍花的包裝已經可以用機器完成,但依然需要人工配合。而更多的品類,由於外觀差異,只能人工完成。

優化物流、倉儲、配送流程可能是數字技術能發揮作用的地方,通過流程數據的採集、分析,實現精細化運營,降低履約成本。

目前,社區團購的競爭依然激烈,各家平臺還在積極拓展市場,增加品類。售價上的補貼會逐步降低,但如果沒有價格優勢,吸引新用戶和留存老用戶又會變得困難。

科技公司進入菜市場已成定局,在流量拓展越來越艱難的今天,這個市場的開拓有其邏輯和市場前景,樂觀預期,這個商業模式的興盛或有可能爲農業價值鏈條的進化貢獻一份力量。

但現實的挑戰也是具體的:零售價低於市場價,上游成本又增加了,社區團購業務短期內幾乎看不到盈利的可能。

每一種生鮮流通模式都存在優缺點,目前中國生鮮銷售以農貿市場和超市、生鮮門店爲主,農貿市場的流通環節較長,線下門店的輻射範圍有限,線上能夠有效補充,但傳統的生鮮電商供給方式不太適配下沉市場,其中B2C、前置倉、店倉一體等模式時效性較強,但履約成本相對較高;綜合電商平臺履約成本相對可控,但時效性相對較弱。

社區團購目前的主力戰場在2線—3線城市,還在繼續下沉,從各家平臺訂單增速可以看出,確實可以有效快速地獲取下沉市場的用戶。

但燒錢總有盡頭,用燒錢換來的用戶,忠誠度不高,會跟着補貼走。用戶需要的是實惠、便利,但實惠與便利通常不可兼得,能做好一點就有足夠的競爭力。互聯網巨頭們有資金、技術、數據,有線上、線下業態的互動,但基本的商業規律,就是最樸素的成本與價格。自古以來,賣菜是一個基本沒有門檻的工作,但在今天,賣好菜,已經成爲一個高技術含量的活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