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身高難破“基因天花板” “長高”產品販賣焦慮

“怎麼通過健身讓自己快速增高?”“矮,選個專業要被學校挑,談個戀愛要被對象挑,逛個商場要被衣服挑,找個工作要被公司挑,煩惱有誰懂?”“鄰居家娃天天拉筋長高了,我家娃也要多拉。”“我奶奶聽說骨頭湯補鈣長個兒,就天天餵我喝,一個暑假過去,我變胖了,就是沒長高”……搜索“身高”關鍵詞,網上不乏有人想要突破“基因的天花板”,或者分享“長高”路上的辛酸史。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18-44歲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別爲169.7釐米和158釐米,與2015年相比分別增加1.2釐米和0.8釐米。6-17歲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齡組身高平均分別增加了1.6釐米和1釐米。

平均身高持續增長,爲了不被別人落下,大家都“鉚足了勁兒”。

女孩婷婷的父親身高1米7,母親身高不到1米6,按照遺傳靶身高公式計算,婷婷最終身高理論上不會達到1米6。婷婷的父母不能接受這一結果,怕她因爲長不高,遭別人開玩笑和歧視,到處尋醫問藥,嘗試長高偏方,還給婷婷買了一種號稱“無懼遺傳,補充生長因子,刺激骨骼生長”的保健品。

兩歲到青春期的孩子,一般每年長5到7釐米。婷婷服用保健品後一年長高了8釐米,父母很欣慰。可是有一天,婷婷的母親發現才7歲的女兒乳房開始發育了(女孩8歲前、男孩9歲前開始出現第二性徵爲性早熟——記者注)。

到醫院檢查後,醫生認爲,婷婷的性腺軸提前發育,骨齡已經9歲多。由於現在遠沒有達到與骨齡相匹配的身高,甚至情況還不如服用保健品之前。如果不及時就醫干預,以後很可能連1米5都長不到。

像婷婷父母這樣擔心孩子的身高,焦慮的家長實在不少。記者在某電商平臺發現,衆多“長高”產品:長高神器、長高鈣片、長高激素、長高拉伸器、長高外用產品等等,僅其中一款長高鈣片的月銷量就有5萬多單。

長高鈣片真的有用嗎?亂用激素會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威脅?使用拉伸器會不會拉傷?沒人在乎。大家在乎的是,“再見太矮”“挑戰大長腿”“再高10-15釐米”等商家標註的噱頭。

中日友好醫院國際部主任、生長發育門診主任醫師張知新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不提倡對人羣正常身高範圍內家族性偏矮兒童進行藥物和其他方式干預。“爲了促進生長,家長給孩子服用各種保健品、補品、增高藥物,很可能會促使性腺提早發育,骨齡提前閉合,女孩早早來月經,男孩早早遺精。本來女孩能達到遺傳身高接近1米6,胡亂使用藥物可能最終身高連1米5都突破不了。另外,一些藥物還可能影響生理安全。”

既然補品、保健品有風險,那多給孩子喝牛奶、骨頭湯,多喫有營養的食物總沒錯吧?並不是。喫得太多、太好反而可能提前停止生長。

“我的孩子小學時長得快,也比其他同學高,怎麼上了初中就不長了?孩子還能長高嗎?”這是張知新常常被問的問題。

張知新表示,一般情況下,男孩骨齡在18歲時完全閉合,女孩16歲完全閉合。骨齡從開始到閉合的時間是生長期,就好比蓋樓的工期。如果骨齡提前閉合,意味着蓋樓的工期被壓縮,要是加班加點把樓蓋起來,那未來孩子的身高是沒問題的。否則,孩子可能達不到理想身高,成“高小孩矮大人”。也有孩子骨齡閉合比較晚,長得慢。在兒童期可能比別人矮,但到青春期卻“長高很多”。

“高小孩矮大人”現象的出現、孩子骨齡提前閉合,很可能是家長們對身高要求過高的結果。過量攝入蛋白質可能提早啓動性腺,性激素加速骨齡增長,孩子提早發育,長高的時間因此縮短。

張知新發現,在疫情期間,呼吸科、兒科的兒童青少年患者在減少,而內分泌遺傳代謝專科在全國的門診量都在上升,或者至少維持疫情前的狀況,很多患兒都是來看性早熟的,並且骨齡往往比正常範圍還要高。“孩子在家裏的時間增多,時時刻刻都可以喫東西,攝入的肉蛋奶、堅果、零食等比在學校多得多。有些家長爲了給孩子補充營養,每天給孩子做很多美食,甚至還有人蔘、海蔘、蜂王漿等。就像花一樣,總澆肥花開得早,就不再長高了。要讓孩子充分自然生長,不要有過多的、反季節食物的攝入,否則肥胖、性早熟、提早發育的機會就增加了。”

張知新建議,要科學地認識、對待身高問題。“身高不是越高越好,身高是人類長期進化與環境適應,爲滿足和適應自身身體各種器官組織的大小及功能活動而建立的最合適高度。不僅是人類,物種也是如此規律,有些瓜果南方的比西北的體積小,這是環境適應和遺傳過程中的優勝劣汰使然。”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曼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