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語境 世昕

來源: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

4月7日,“13歲女孩花70萬買畫”的一則新聞引起廣泛關注。這位女孩在數月之內花費高價找到多名畫手約稿,家長髮現後,要求畫手們退還稿款,糾紛四起。

“未成年”和“鉅款消費”兩個元素挑撥着大衆的神經,話題隨即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引爆,引發大批網友圍觀。他們滿是疑惑:高價買畫往往發生在拍賣行和畫廊,在網上約稿也能花這麼多錢嗎?

70萬中涉及金額最大的稿件高達7萬元,這筆錢指向畫手“白琴”。隨着事件不斷髮酵,“白琴”也成了輿論焦點。圍繞其畫作內容,“是否存在誘導性消費”“交易合法性”等質疑隨之產生。

白琴發佈微博回應諸多質疑。她表示女孩自稱成年人,自己不存在誘導行爲,7萬元的約稿還包含加急費用和各種贈圖,均爲合理範圍之內。在溝通退款後,她已經退還給了芙芙6萬元。

但爭論沒有平息,衆說紛紜間,女孩和畫手所處的文化圈子“設圈”也進入了大衆視野中。

7萬約稿的“設圈”邏輯是什麼?

13歲女孩“芙芙”是標準的“設圈”玩家。設圈的“設”並不是很多人理解的“設計”,而是“人設”。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養“人設”的圈子。圈內人往往會構想出一個人設,人設既可以是對自己的設定,也可是一個全新的虛構人物。

人設也可以被抽象成爲一種藝術作品,創作者可以隨心所欲地對人物進行構想與搭建,設定人物的性別、外貌、身份、背景故事,還會賦予其性格、取向等各種元素。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人設是獨一無二的。

在設圈內部還有細分。OC(原創角色),指由自己設定、塑造出來的角色,獨屬於自己;“設子”與之相對,指從別人那裏購買來的設定角色。打開ACG社區App半次元搜索設圈,就能看到對設圈概念的詳細解讀,“你可以叫設子孩子,但你不能管原創OC叫設子”。

無論是原創OC,還是買來的“設子”,一個人設的“生命”往往會被“延續”,圈內玩家會不斷完善設定,使自己的虛擬人物更加立體,讓其“長大”。創作、完善人設的過程也被圈內人稱爲“養孩子”,他們喜歡稱自己的角色爲女兒、兒子或者老婆,自己則是“家長”。

芙芙在約稿平臺“米畫師”的賬號簡介裏,寫着“家有女兒”。她花70萬不斷找人約稿的過程,就是她“養孩子”的過程。設圈是ACG亞文化大圈層下的產物,帶有諸多二次元特質。

除了部分有美術功底的玩家會自己畫圖外,找畫手約稿是更多人的選擇。不同於同人圈“自發產糧,用愛發電”的情況,商業交易是設圈內部的常態。花錢“養孩子”已經成爲一種慣例,而畫人設也成爲諸多畫手除商業約稿外獲取收益的重要業務之一。

隨着設圈的不斷壯大,畫手畫人設圖的模式也越發成熟。畫手通過設圈獲取收益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是金主(買家)提供人設與需求,畫手根據這些信息進行創作,這類約稿往往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難度較高,價格也較高。

二是將自己創作好的人設圖進行售賣,一些“設子”帶有基本的人物設定,另一些則是單純的人物形象,缺少姓名、身份等其他信息,等待着金主買走後再進行補充。

金主不僅可以從“米畫師”等專業平臺進行約稿,也可以從微博、QQ羣、微信羣、貼吧等社交媒體與畫手聯繫,並進行轉賬交易。這種私下的轉賬交易相對更加廣泛。

除此之外,設圈約稿還有諸多“花樣”,比如“共養”,指多個玩家共同擁有一個人設,拼單向畫手約稿;而拼單人數較多的情況被稱爲“巨人車”,共養人數可以達到幾百人;“鈔能力”指設圈內金主約稿出手闊綽;“太太”指比較優秀的畫手等等。

事件的另一重要人物“白琴”被稱爲設圈頂流“太太”。

白琴在“米畫師”平臺的評分達到五星滿分,評價中一半以上都是人設稿件。她也曾經發微博表示,自己的約稿價格達到四位數是正常水平,上萬也很常見。

“半次元”App中有一個主題爲“入設圈後的花銷”的問答,提供了一個答案:在58個回答中,許多玩家的花銷都達到了一萬以上,部分甚至達到了7、8萬,大多數人都擁有兩個以上身價上千的“孩子”。而人設圖約稿是“提高身價”的主要方式。

不少人認爲7萬約稿有些離譜,但在部分設圈人看來,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白琴”的畫就值這個價。

人設的“身價”

7萬是芙芙向白琴支付的價格,而芙芙在各個畫手約稿的金額總和高達70萬。由於涉及金額過大,和約稿畫手溝通退款時,芙芙的母親揚言“不退款就用700萬讓設圈地覆天翻”,也引發了諸多討論。

不少畫手都能夠與“受害者”白琴共情,“創作不易,被退款還被威脅真是無妄之災”。但令人意外的是,這樣“囂張”的威脅卻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類似於“求求快把這圈子揚了吧”的聲音並不少。

擁有近百萬粉絲的微博畫手“魚總”在此事件發生後發微博表示,“設圈全是縫合怪”。CG畫家“烏合麒麟”也在微博上稱,不能理解圈子裏的各種“規矩”,這些圈層規則就是爲了“騙小孩錢”。

在白琴之前,設圈有過不少類似的“翻車”案例。畫手木星橙回憶,這些案例發生在設圈,涉及金額大,作者的繪畫能力也經常被人詬病。

2020年,有畫手將自己畫好的設子拍賣到了17萬元的高價,人設名爲“熊熊公主”,當時引發了廣泛熱議,17萬元並不是一個小數字。事後,作者自己也覺得價格太高,半價將其賣給了出價第一名的金主。也有畫手曾以32萬元賣出人設,直接導致畫手和買家都被“噴到退圈”。

這些高昂“人設”真的能與藝術品比肩嗎?

小岑是一位畢業兩年的美術生,爲了學習繪畫技巧,她在大學期間一直關注着很多畫手。2019年,她抱着學習的心態加入一個近兩千人的設圈約稿大羣,但她很快察覺到一些問題。

基於一名美術生的專業和多年的畫畫經驗,她發現很多被“設圈”奉爲“大神”或者“神圖”的畫,雖然不能完全否認它們的藝術價值,但是其價格和畫作本身不能完全匹配,同時,由於圈內買家追捧花哨的畫作,簡潔幹練的風格往往被認爲是“敷衍”,畫手也陷入了怪圈——“只崇尚複雜和堆砌,不在乎人體結構和畫面協調”。

包括小岑在內的許多畫手都認爲,圈內存在“價格不看質量”的問題,似乎畫手的流量纔是第一要義,人設的高價實則是太太名氣的溢價,“給孩子畫圖的畫手越有名,孩子就越有面兒”的風氣愈演愈烈。

隨着近兩年圈子的不斷擴大,新的“金主”不斷湧入,設圈有名氣、有實力的畫手供不應求,圈內有名的“太太”更成爲衆星捧月一般的存在。像白琴這樣有名氣又不常接稿的太太,偶爾掉落一兩張接稿的檔期,金主們就像瘋了似的去排隊,四位數是很正常的價格。

當金主們面對價格越來越高的市場時,陷入了一種“競爭”中。

在社交媒體上發自己的人設圖,動輒要配上幾千元的付款界面。一方面是爲了證明圖的正版性,保護作者的權益;另一方面是一種攀比心態,金錢的投入不僅能讓人設更“美”,還證明了對人設的上心程度。

當一些人設角色在圈內有了名氣後,更需要對其人氣進行維護,請知名畫手、不斷畫新圖成爲了第一選擇,而這就需要金主不斷“砸錢”。有自媒體評論:設圈陷入了內卷。

被“圈”住的小孩

“13歲女孩花70萬買畫”之所以能引起如此軒然大波,一是因爲“天價”,二是因爲“未成年”。

“用錢去塑造一個喜歡的人物沒有問題,問題在於這個圈子沒有年齡限制,吸引了很多未成年買家,合同、法律意識相對薄弱,行業標準也很模糊。”小岑告訴刺蝟公社。

在很多圈子,個人私下約稿時都有一條潛規則:“口頭約定,直接轉賬”。這對買家賣家都沒有保護和限制。

但相比其他圈子,設圈更加不規範,信息相對閉塞,會出現許多私下議價、擡價導致高價的情況。從一定程度來說,“高價低齡”促成了設圈衆籌買人設的“巨人車”特殊文化。

當“未成年”“高金額”“無合同”三個要素綁定在一起,就成爲一顆隨時會爆發的炸彈。

在事件的對峙中,即便白琴在微博上表示自己多次詢問芙芙是否成年,並得到了對方肯定的回答,但最終仍舊陷入了糾紛中。“避雷”未成年人一直是許多圈內人心照不宣的共識,但遺憾的是,圈子的低齡化已經成爲不爭的事實。

在“半次元”App的一個帖子裏,有位玩家表示自己從“07年就開始玩人設”,下面的幾十條評論中,“07年我纔出生”的言論並不在少數。

由於圈子小衆,以興趣愛好驅動,平臺難以形成規模,整個圈層商業缺乏有效的監管。與此同時,低齡化的金主羣體缺乏理性消費意識,拿着家長的錢肆意消費的現象難以制止,攀比的風氣導致惡性循環。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圈子也很難有一個明確的邊界,我們的環境還沒有成熟到單獨討論網絡畫手行業規範的地步。”小岑說。

低齡化的趨勢不是設圈獨有,整個ACG圈子、追星、直播打賞、遊戲充值都是如此。木星橙的感受是,這種趨勢在“越流行的互聯網內容(上)越明顯”,未成年人的消費行爲也更加偏激和狂熱。

高溢價、低齡化、缺規範,隨之而來的是各種經濟糾紛,未成年人約稿後家長要求退款的事情並非個例,幾次“天價圖”事件背後的買家都被證實爲學生。圈子發展病態,又缺乏有效的規範與監管,漸漸變爲名副其實的“野生市場”。

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是家長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和教育。在過往的“未成年人直播打賞”相關案例中,家長是否盡到監護責任,也會成爲法院判定返還金額的考量因素。

在事件發酵初期,芙芙的母親曾試圖將約稿營造爲“畫手騙錢”,並以家庭實力、報警調查等威脅畫手。隨後,芙芙又被曝出牽扯到另一個圈子“娃圈”的騙單風波中。

“70萬事件”只是灰色地帶裏的一個極端案例,還有更多的未成年人藏在海平面的冰山之下。

注:文中木星橙和小岑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