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玉米價格遭遇“門口野蠻人”碰瓷

● 本報記者 馬爽 張利靜

展先生是遼寧省營口市鮁魚圈區玉米市場的一位貿易商,從去年秋糧上市到現在,玉米價格的大起大落讓他開了眼。

“在港口做玉米貿易十年了,價格如此大漲大跌,我還是第一次碰到。這種行情超出了我們對市場的預判。”展先生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在這一波玉米價格大幅震盪中,除了基本面等常規因素,遊資介入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貿易商飽受價格波動煎熬

“前段時間,玉米價格一個月下跌約10%,我們送貨去港口,路途幾個小時時間,車子剛走到大門口要卸貨,就看到每噸(價格)一下子又跌了幾十元。”展先生無奈地說:“這兩天玉米價格又開始瘋漲,剛收的糧食,還沒運到港口,每噸又漲了100元。”

展先生告訴記者,往年正常年份,他收購完玉米就裝箱直接送到下游工廠,收購時一般都是按即時市場價將貨款全款交付給烘乾塔,與下游企業交易則是多數採用合同定價,提前鎖定銷售價格。在這種模式下,他每個月大概完成8000噸-10000噸的貿易量,一年能銷售11萬-12萬噸。

“今年不行,這種節奏沒有了。去年秋季玉米剛上市的時候,價格漲得太快,收購價也跟着水漲船高,但下游合同提前鎖定了銷售價,前期與下游工廠籤的合同都虧損了。最近在途貨物價格波幅變大。這種現象在港口還不算嚴重,而在山東地區深加工企業中則較明顯。”展先生直言,“現在玉米貿易很難做”。

據瞭解,東北玉米貿易商銷售模式有兩種,除了上述與下游簽訂銷售合同的模式外,還有一種是貿易商留下敞口,隨行就市博弈行情。“一般貿易商都是採用兩種結合的方式。”展先生表示,目前只有第二種模式還能獲得一些利潤。

這一輪玉米價格劇烈波動出現在今年3月之後。卓創資訊監測信息顯示,以山東某深加工企業爲例,3月2日該企業玉米收購價格達到近期最高位3080元/噸,此後價格一路下降,4月2日創下階段新低2730元/噸,一個月之內價格累計下跌350元,跌幅高達11.36%;此後迎來反彈,4月9日收購價爲2880元/噸,近一週之內累計上漲150元/噸,漲幅達5.49%。

“我每天都要盯着各類網站、APP看圈子裏發佈的玉米報價。”面對玉米價格劇烈震盪,展先生表示自己很緊張。除了自媒體平臺,他還會從第三方資訊平臺獲取玉米現貨價格信息。

遭遇“門口野蠻人”

在玉米深加工企業聚集的山東省,此類企業門口貨車數量的變化,與本輪玉米價格走勢出人意料地一致。

玉米漲勢未歇之際,潤農資訊數據顯示,4月9日晨間,該深加工企業門口排隊車輛約爲216車,較之前一日增加141車。玉米深加工企業門口送貨的車輛數量,已經成爲潤農資訊對玉米市場進行監測的一項專門數據。此前由於玉米價格連續大跌,山東地區玉米主要深加工企業門口送貨的車輛連續多日維持低位水平,爲此企業不斷上調收購價格。清明假期之後,玉米價格接連上漲,最高漲幅一度達到200元/噸,價格漲勢之猛,吸引送貨車輛逐漸增加。

“玉米深加工企業調價只是表面現象。階段性供需關係改變,是玉米價格急劇變化的主要原因。”卓創資訊玉米分析師陳慶慶表示。

“玉米價格前段時間表現不好,主要是因爲下游養殖需求不旺。東北地區豬價已經跌破10元/斤,育肥仔豬養殖跌破了成本線,蛋雞養殖也賠錢。養殖企業沒有動力擴產,玉米需求就難以起色。”展先生說。

“從歷史價格來看,玉米行業存在一個週期運行軌跡——10年一次大行情,3年一次小行情。”展先生介紹,最近幾年這個規律已經淡化。除了國內供需面和國際糧價影響,外界資本最近幾年介入是重要原因。

“我們糧食圈子就這些人,彼此比較熟,去年開始突然出現了一些我們不認識的人。後來瞭解到,他們原來是幹建築的、炒房地產的。”展先生告訴記者,“爲什麼選擇‘炒’玉米,他們中有人說是因爲地產資金回籠以後,害怕通貨膨脹,不敢存錢就選擇囤糧食。糧食當中,玉米因爲取消臨儲政策,市場漲價預期比較強烈,就按照這個思路進來了”。

“去年臨儲拍賣的時候有很多陌生的身影,一部分人還有團隊有策略,做得很好,資金規模動輒幾個億,賺完錢就跑。”展先生感嘆道,他們擾亂了市場秩序,導致玉米價格異常波動,正常的收購計劃全被打亂了。

大貿易商默契捂貨

不過,展先生表示自己並未感到資金壓力。

“我做玉米貿易,80%用的是自有資金,貸款部分有200萬-300萬元。貸款有國家小額貸款政策支持,壓力不大。”展先生告訴記者,3月以來的這波玉米價格波動,影響最大的要屬產區存糧貿易商。

“尤其是2萬噸以上規模的貿易商,受影響最大。”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在去年11月初期建立庫存,即使按現在的價格賣,尚且不虧錢。如果去年11月底採購,光成本費用就有2800元/噸,現在市場銷售價在2700元/噸。再加上從去年11月底迄今已經5個月,貿易商成本中除了採購成本,還有財務費、倉儲費和港口管理等相關費用,這部分費用合計約130元/噸,加上成本價差100元/噸,在這一波行情中,虧損程度最高可以達到230元/噸。”

據記者瞭解,市場上中小型貿易商往往使用第三方資金融資,利息成本較高,這一波行情下來,虧損幅度可能會更大。

記者輾轉找到了貿易規模以萬噸計、在去年11月建立庫存的通遼地區糧食貿易商於先生。

“前期玉米下跌,想提前銷售一部分,但價格下跌太快沒來得及,現在只能挺着。”於先生語氣中略有無奈,他告訴記者,目前他手中有1萬噸玉米存糧,資金一部分是來自融資。“我周圍幾個和我情況一樣,基本都沒出貨。主要是算定了市場大部分貨源都在貿易商手中,大家似乎都有捂貨待漲的默契。”

“目前基層餘糧較少,尤其是東北地區地趴糧和小型貿易散戶餘糧銷售完畢,農戶售糧緊迫性減緩。貿易環節庫存成本對報價的支撐力增強。”陳慶慶表示,畢竟現在距離新季玉米上市半年有餘,沒有必要虧損出貨,多數地區在月初陸續停止報價,等待後期行情。

“價格下跌,貿易商都不賣,農戶手裏也沒有糧,玉米價格就會漲價了。”於先生預計,9月之前玉米期貨盤面估計會回到2800元/噸。

爲什麼會作出這一判斷?

於先生解釋,主要因爲去年玉米價格漲得高,第一波收購價格基本在2300元-2400元/噸,後來天氣不好,又漲到2600元/噸,加上融資成本、倉儲費用這些成本(總計在150元/噸),價格達不到2800元/噸,大家都不賺錢。很多貿易商使用的是第三方資金,收購價格和資金成本較高,更傾向於等一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