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百年光輝歷程,百年豐功偉績,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中國的蓬勃發展,所作出的優異成績回答了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新時代領航向前的不竭動力,是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力量。爲更好地激勵廣大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重溫黨的光輝歷史,繼承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中國理論網特推出系列解讀書摘,以饗廣大讀者。

一、崇高追求的堅定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就是因爲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爲遠大理想。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爲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只有堅定理想信念,共產黨人才能不斷地完成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才能實現黨的最終奮鬥目標。

共產黨人的前進力量來自於崇高的理想信念。在中國革命剛有星星之火時,共產黨人就堅信共產主義必將成爲燎原之勢。長征途中,正是憑着“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執着追求,才衝破圍追堵截,走出雪山草地,翻越高山峻嶺,勝利會師陝甘。延安時期,正是在崇高理想的感召下,造就了全國熱血青年心嚮往之的革命聖地。西柏坡時期,還是靠理想信念的支撐,才最終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描繪出新中國的宏偉藍圖。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猶如一面旗幟,飄揚在共產黨人的心中。爲了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革命先烈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所以能夠威武不屈,就是因爲他們對共產主義理想堅貞不渝、矢志不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形象地說,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現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幹部出這樣那樣的問題,說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有些黨員幹部在矛盾面前畏縮不前,在困難面前悲觀失望,在誘惑面前不能把持自己等,歸根結底是理想信念不堅定。從根本上說,理想信仰的問題是世界觀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通過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學習來解決理想信念問題,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是重塑信仰的基礎性工作,他說:“堅定的理想信念,必須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從一定意義上說,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度,決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維視野的廣度、思想境界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說:“我覺得,作爲黨章明確規定的內容,作爲我們黨一貫明確堅持的理想,我們要堅定信念,堅信它是具有科學性的。如果覺得心裏不踏實,就去鑽研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多看幾遍。”

黨員幹部如何堅定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仰,十分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爲自己的看家本領。只有真正弄懂了馬克思主義,才能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才能解決我們面臨的“本領恐慌”問題,才能提高我們治國理政的本領。

二、開拓創新的無畏氣概

在建黨實踐和建黨初期從事革命活動中,中國共產黨人創造了中共黨史上的許多個“第一”:黨的第一所幹部培訓學校;黨的第一本理論刊物;黨的第一家出版社;黨的第一份日報,等等。這種開拓創新的無畏氣概貫穿於我們黨的奮鬥歷程。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具有強烈創新意識和偉大首創精神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偉大的長征是舉世無雙的奇蹟,是驚天動地的革命壯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征的過程,不僅是戰勝敵人、贏得勝利、實現戰略目標的過程,而且是聯繫實際、創新理論、探索革命道路的過程。……面對亂雲飛渡、驚濤駭浪,我們黨表現出無所畏懼的偉大實踐精神,表現出浴火重生的偉大創造精神,在血與火中趟出了一條走向新生、走向勝利的革命道路。”長征到延安後,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替上升劇變,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國革命也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從實際出發,不迷信教條,不迷信模式,勇於開拓創新。

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精神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要通過不斷改革創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比資本主義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能爲社會發展提供有利條件,更能在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制度創新實質上是生產關係的漸進變革方式。通過制度創新,實現生產關係的自我完善,從而激發人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促使各種社會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同步發展。

三、艱苦奮鬥的堅強意志

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奮鬥精神的人民。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的集中體現。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反映了古人在洪荒時期與自然搏鬥的歷史。“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成爲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等見證着中國人民鍥而不捨、喫苦耐勞、不屈不撓的艱苦奮鬥精神。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

艱苦奮鬥作爲我們黨的政治本色,成爲凝聚黨心、民心和激勵全黨全國人民共同奮鬥的偉大精神力量。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歷史,是一部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艱苦奮鬥的創業史。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的光輝歷程,始終與奮鬥相伴相隨。中國共產黨是靠艱苦奮鬥起家的,也是靠艱苦奮鬥發展壯大、成就偉業的。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用奮鬥精神鑄就了5000多年的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勇敢、智慧,開創了各民族和睦共處的美好家園,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也是靠着奮鬥精神,銳意改革、努力拼搏才換來了今天的繁榮與富強。如今的中國正在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展示着泱泱大國的風範。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中國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種國情從根本上決定了共產黨人要繼續堅持艱苦奮鬥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一定要保持艱苦奮鬥、戒驕戒躁的作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新時代要有新的精神狀態,新使命需要新的奮鬥姿態。實現黨的十九大確定的宏偉目標,必須保持和發揚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

四、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

世界上沒有一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這樣,從誕生開始就把“人民”二字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紅船精神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成立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昭示着共產黨人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與使命。這種爲人民服務的無私奉獻精神流淌在共產黨人的血液中。

使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無數共產黨人始終不渝的奮鬥事業。正因爲中國共產黨解決羣衆的生產和生活問題,從而贏得了民心,爲取得革命戰爭的勝利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

革命精神不僅是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產物,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是對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爲依據,在著述講話中經常引用有關民本的至理名言來表達自己的立場。他用“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一古訓說明:“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的最牢固根基。”他還引用“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闡明:“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我們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誌。”他引用“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要求確保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每個環節、每項工作都讓羣衆參與、受羣衆監督、請羣衆評判”。他引用“得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重申“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的”血肉聯繫。這些論述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

黨的十九大把堅持以人民爲中心作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項基本方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踐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羣衆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必須着力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新時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也提出了高要求。要把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與解決發展不充分問題有機統一起來,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

本文摘編自《紅船精神——深刻內涵、精神實質與新時代意義》一書,內容有刪減。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理論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