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

顛覆數百年傳統認知的豎版世界地圖,雖然已經出版並在業內得到廣泛應用,但讓公衆接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科學普及“橫版看東西半球,豎版看南北半球”觀念,可能還需要長期過程。

中新社記者:孫自法

400多年前,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畫出以中國爲中心的《坤輿萬國全圖》。傳統橫版世界地圖“橫行”逾400年,在大衆對世界地理的認知上打下烙印。

20年前,中國學者郝曉光開始研究編制豎版世界地圖,旨在傳統橫版突出東西半球世界地圖基礎上,更加清晰地描述南北半球與世界的地理關係。歷時10多年努力,他創新編制的豎版世界地圖2013年“橫空出世”。

橫、豎看世界,有何大不同?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郝曉光研究員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獨家專訪,細說他與豎版世界地圖的不解之緣。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郝曉光研究員。

爲何編制豎版世界地圖?

郝曉光介紹說,人們習以爲常的傳統橫版世界地圖,最初模本的作者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於1584年繪製。“雖然這一版本適用於表達東西半球的地理關係,但不足在於南北半球的變形較大且與周緣地區的相互關係不太明確。”

比如,在橫版地圖上,南極洲顯示出來的面積爲澳大利亞的3.8倍。而且,南極洲似乎與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這三塊大陸是平行關係。但在豎版地圖上,南極洲的面積只有澳大利亞的1.8倍,而且是被三塊大陸所環抱。

橫版世界地圖(東半球版)(郝曉光主編,湖南地圖出版社2014年出版)

類似這樣的視覺誤差,不但容易使普通公衆產生錯誤認知,而且一些專業領域也受影響。

郝曉光認爲,世界地圖有東西半球版,就應該有南北半球版,否則難以完整展現地球的面貌。他研究編制豎版世界地圖,就是要讓那些被傳統世界地圖隱藏的事實顯而易見,同時用多元和多角度的方式,全面展現中國與世界的地理關係。

地球儀還不夠顯而易見嗎?有地球儀何必還要大費周章地繪製平面的世界地圖?這是郝曉光面對最多的質疑。他說:“地球儀可以準確地把握世界,但是它不具備一覽性,因爲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過去,都只能看到半個地球。”

傳統的橫版世界地圖,無論以太平洋爲中心的亞太版還是以大西洋爲中心的歐美版,都屬於“經線世界地圖”,適用於表達東、西半球的地理關係。

郝曉光指出,“經線分割地球儀的投影方式,就好比把一隻蘋果縱向剖開拉平,必然會造成南北極地的變形,並且模糊與周緣地區的相互關係”。因此,編制既能準確、清晰表達南北半球地理關係,解決南北極變形問題,又能讓大多數國家和民衆都能接受的豎版地圖,不僅必要,而且必需。

橫版世界地圖(西半球版)(郝曉光主編,湖南地圖出版社2014年出版)

如何編制豎版世界地圖?

歷經10多年探索研究,郝曉光提出“雙經雙緯”編制《系列世界地圖》的設計方案,一套爲四版,包括傳統橫版的東半球版(亞太版)和西半球版(歐美版)爲“經線世界地圖”,他創新編制的豎版北半球版和南半球版爲“緯線世界地圖”。

“就如一套服裝衣褲有別、左右對稱,才能全面裝扮一個人。描繪地球也應該是東西南北4張地圖結合在一起,才能構成一種符合真和美標準的組合。”郝曉光說。

在郝曉光眼裏,橫豎版4幅地圖構成地球“全家福”,全面展現出東西南北各個半球各國之間、海洋與陸地之間的地理關係,分別以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爲中心,也體現出海洋中心的思維方式。

豎版世界地圖(北半球版)(郝曉光主編,湖南地圖出版社2014年出版)

相對於“切”經線的橫版,豎版南北半球則是通過緯線的“切法”。“從理論上說,‘切開’地球的方式有無數種,世界地圖也可以畫出無數張,但找出‘完美切割線’,且被世界各地所接受,並不容易”。郝曉光指出,一張能被普遍接受的世界地圖,應儘量不切割某個大陸或者某個國家,並保證時區的完整性。

經過持續研究和不斷試錯,郝曉光終於找到他心目中的“完美切割線”--在北半球版上,沿着南緯60度把地球“切割”開來,而在南半球版上,這條切線是北緯15度。如此繪製的兩幅豎版世界地圖,完全不切割大陸。尤其是北緯15度切線,幾乎在南北美洲之間的最狹窄處穿過,完整保留了南北美洲大陸的形貌。

在豎版北半球地圖,原本位於世界地圖邊緣的北冰洋,被加拿大、美國、俄羅斯、丹麥、芬蘭、瑞典、挪威、冰島等國簇擁,宛如大型的“地中海”,地緣位置極爲重要。

郝曉光說,在橫豎版4幅地圖上,世界上每一個大陸、大洲,每一個國家,無論大小都被完整呈現,相當於“第一次給地球表面的全體陸地成員拍了一張‘全家福’標準照”。

豎版世界地圖(南半球版)(郝曉光主編,湖南地圖出版社2014年出版)

豎版世界地圖有何優勢?

在郝曉光看來,豎版世界地圖的最大優勢,就是克服了傳統橫版地圖不適合表達南北半球地理關係的缺陷。具體而言,世界上2/3的陸地在北半球、4/5的國家在北半球,豎版地圖使南北半球地理更清晰表達,對陸地和國家的瞭解更透徹,也能更好地推進國家間的交往交流。

飛機航線一般是陸地到陸地、國家到國家,在佔據世界2/3陸地、4/5國家的北半球,豎版地圖的優勢就更爲明顯。郝曉光舉例說,從中國北京飛往美國紐約,利用豎版地圖的北冰洋航線航程約1.1萬公里,而通過傳統橫版地圖的太平洋航線約1.9萬公里,兩者相差8000公里,單程飛行時間大大縮短。在豎版北半球地圖上,北冰洋成爲連接亞、歐、北美三大洲的最短航空路徑。

此外,在豎版北半球世界地圖上,北冰洋成爲中心,被北美洲和亞歐大陸上下環抱。毫無疑問,這更能直觀體現“冰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必將更有效地推動和服務於北冰洋周邊國家開展“冰上絲綢之路”的建設與合作。

針對有“豎版世界地圖看上去拉近了中美距離”的說法,郝曉光強調,那是豎版世界地圖顛覆了人們慣有的橫向地圖思維模式,以嶄新的視角將世界地理的真實關係展現出來,南北穿越北冰洋纔是中美之間實際上更近的線路,比傳統東西橫跨太平洋要近得多。

郝曉光還回憶起多年前在二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一次設計研討會上,他提出“美國在中國的北面”,糾正了依據橫版世界地圖的設計方案,讓北冰洋方向需求映入設計者眼簾。中國有關部門及時採納了他的意見,重新規劃二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設計方案。

據瞭解,正是因爲豎版世界地圖的突出優勢,郝曉光新編《系列世界地圖》在拿到“準生證”之前,就在航空航天、科學考察等專業領域獲得內部應用,並廣受好評。

其中,根據豎版北半球世界地圖,北斗系統修正了北斗衛星的覆蓋範圍;中國極地研究中心2004年就以豎版南半球世界地圖爲指示圖,開展第21次南極科考遠洋航行。

“中國造”豎版世界地圖(郝曉光主編,湖南地圖出版社2014年出版)

橫豎版地圖如何優勢互補?

既然豎版世界地圖優勢突出,那麼它會取代傳統的橫版世界地圖嗎?

“(豎版取代橫版)那是不可思議的。並不是豎版編制出來,橫版的就不行,受到威脅了。兩者是互爲補充,各有所長,優勢互補。”郝曉光說,已有400多年曆史的橫版世界地圖對東西半球的地理表達得很好,但南北半球的地理表達有較大缺陷。同樣,豎版地圖是南北半球地理表達很好,但東西半球表達就不太好。

他表示,橫豎兩版世界地圖從應用角度延伸來說,豎版在陸地和空中航線上更具優勢,橫版則對海洋和海上航行更加有利,也明確體現兩者的優勢互補效果。

他還補充說,過去人們由於受傳統橫版東西半球世界地圖的影響,大多突出認識環太平洋和環大西洋,但對環北冰洋、環印度洋認識不足。而豎版南北半球世界地圖編制推出後,除了陸地表達得很好,對環北冰洋、環印度洋也有一種強調,從而彌補了傳統世界地圖的不足。

“我們從豎版北半球世界地圖上看,2/3陸地和4/5國家圍繞北冰洋,除了中美,中國與其他國家位置關係變化也都很大,更能顯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郝曉光稱,備受矚目的中美兩個大國跨越北冰洋,位置更近了,理應如同橫豎版世界地圖優勢互補一樣,加強交流、合作共贏。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郝曉光研究員與他創新編制的豎版世界地圖。

2021年2月,在郝曉光編制的豎版世界地圖正式出版8年後,美國學者利用新雙面投影技術繪製出類似地圖,也採用緯線分割的方式,把地球分成兩半,得到一個雙面圓。“美國版的豎版世界地圖跟我們思路一樣,很明顯就是南北半球,但比中國版要晚七八年。”他說。

“地圖的變革,意味着對世界地理的再發現、再認識,一幅好的世界地圖,能夠培養更加全面的世界觀,激發人們對於世界的想象,催生探索世界的願望。”郝曉光表示,目前,他正謀劃讓以豎版世界地圖爲創新特色的新編《系列世界地圖》進學校、入教材,把三維地球最全面地展現在平面上,讓世界的“另一副面孔”更好地爲世人所接受和熟知。

郝曉光認爲,顛覆數百年傳統認知的豎版世界地圖,雖然已經出版並在業內得到廣泛應用,但讓公衆接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科學普及“橫版看東西半球,豎版看南北半球”觀念,可能還需要長期過程。

本文所有配圖均由郝曉光研究員提供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