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計到2022年前後,集成電路全行業人才缺口將近25萬

◆ 2019年集成電路行業的主動離職率爲12.51%,尤其是製造環節和封裝測試環節達15.98%及18.28%,高於5%~10%的健康流動率

◆ 不少名校畢業的碩士生、博士生,不瞭解產業前沿動向,沒進過車間,沒摸過機器,做工程師要花兩三年才能上手,四五年才摸出門道,真正挑大樑要10年以上

此爲《瞭望》專題報道《追芯探路》中的一篇,此前已刊發《瞭望|追芯探路:中國芯片產業能否在補短板中迎來超車機會?》,後續內容將陸續播發 ▽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鄭良 邰曉安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近日採訪多家集成電路企業及業內人士瞭解到,隨着近年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迅猛發展,人才缺口大、成長週期長、流動率高等問題凸顯。

不少名校畢業的碩士生、博士生,對於產業的認識完全停留在課本上,中高端人才和產業工人匱乏,制約產業發展前景。

針對人才困境背後暴露出的產學脫節、各地密集上馬集成電路項目爭搶人才等問題,業內人士建議進一步加強產教融合、扶持校企合作辦學,優化產業佈局。

▲ 武漢新芯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員工在檢測芯片製造設備(2020年2月14日攝)王毓國攝/本刊

集成電路產業爆發式增長

人才缺口近25萬

記者近日先後走訪多家大型集成電路製造企業瞭解到,近幾年來集成電路產業爆發式增長與人才短缺的矛盾突出,成爲阻礙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缺口大。“50%以上的同學都攥着10個以上的單位邀約。”天津大學微電子學院畢業生陳超偉表示,自己2011年本科入學時師兄師姐都還找不到工作,但2018年自己畢業時集成電路專業已經十分火爆,畢業生供不應求。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等單位發佈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年版)》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直接從事集成電路產業的人員規模在51.19萬人左右,預計到2022年前後,全行業人才需求將達到74.45萬人左右,人才缺口將近25萬。

成長週期長。多位受訪業內人士表示,集成電路產業是一個知識密集型行業,高端人才對技術突破往往起到關鍵作用。但目前我國集成電路行業人才結構不均衡,除高端人才尤其是領軍人才缺乏外,複合型人才、國際型創新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均較爲緊缺。

“即使是國內一流高校的碩士生、博士生,從車間工程師到三級、二級主管,至少要8到10年。”某集成電路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說。

記者在國內多家企業採訪瞭解到,近年來中國大陸自主發展集成電路核心技術,人才緊缺成爲突出問題。中芯國際、合肥長鑫等企業,其核心人才團隊均來自臺灣、日韓等。

流動率高。“我2017年進廠,同批入職的身邊同事有一半都跳槽了。”某集成電路公司技術人員說,近年來各地紛紛上馬集成電路項目,對傳統大廠的人才展開挖角,集成電路產業人才流動率高企。

上述白皮書顯示,2019年集成電路行業的主動離職率爲12.51%,尤其是製造環節和封裝測試環節達15.98%及18.28%,高於5%~10%的健康流動率。

產學脫節 無序爭搶

受訪業內人士表示,人才短缺、成長週期長等現象背後的重要原因是國內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產學脫節。

課程體系和工業界的實際需求脫節。

“不少名校畢業的碩士生、博士生,對於產業的認識完全停留在課本上,不瞭解產業前沿動向,沒進過車間,沒摸過機器,做工程師要花兩三年才能上手,四五年才摸出門道,真正挑大樑要10年以上。”陳超偉說。

多家集成電路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高校集成電路基礎理論課程很紮實,但實訓、實踐不足,課程體系和工業界的實際需求有較大距離。

相比之下,臺灣高校對產教融合、實訓十分重視。廈門三安集團2020年從臺灣高校引進十幾名集成電路專業的博士畢業生,企業副總經理林志東表示,臺籍學生的一大優勢就是動手能力強,可以快速投入生產。

“臺灣集成電路產業經過數十年發展,高校和企業在技術研發、人才培養方面形成良性互動。高校老師不少是在臺積電、聯電等企業有過從業經歷的工程師,學生在學校能瞭解大量業界前沿信息,掌握更多操作層面的技能。”某集成電路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多位業內人士提出,各地上馬集成電路項目,爭搶人才不利於自主研發和人才團隊的培養。

“集成電路人才培養時需要數年乃至10年以上‘墩苗’,自主研發突破‘卡脖子’技術,需要保持核心人才團隊的穩定,而當前不論是核心技術人員還是畢業兩三年剛入門的新手,面臨高薪挖角誘惑,到另一個企業又得重新開始,重複此前的勞動。”上述負責人說。

聯芯集成電路製造(廈門)有限公司公共關係總監繆爲夷說,實際上很多新建項目條件不成熟,盲目上馬,最後又做不起來,挖過去一堆人做個半拉子工程,相關人才幾年的時間可能就白浪費了。必須持續完整的項目經驗積累才能夯實基礎。

此外,還應注重多層次人才培養。業內人士指出,過去我們可能更注重領軍型人才,但隨着產業做大,國內其實依然缺乏中高端人才和產業工人,這種人纔不管是從培育,還是從引進的角度來說難度更大,這也是未來產業長期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

加強產教融合補齊人才短板

業內人士認爲,近年來我國針對集成電路人才問題相繼推出多項政策,但從產業發展態勢看,集成電路人才在供給總量上仍顯不足、人才供給結構仍待改善,建議進一步加強產教融合、擴大人才引進通道,補齊集成電路人才短板。

扶持校企合作辦學。受訪人士表示,產教融合是促進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隊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可在新成立的南京集成電路大學的基礎上,支持各地依託當地優質高校資源就地進行校企合作辦學。

通過聯合開設“半導體班”,部分課程一級主管講授,學生也可到現場實踐。這樣做既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大幅壓縮了集成電路人才的培養週期。

扶持現有企業做大做強,防止一哄而上。繆爲夷等人認爲,集成電路製造企業處於龍頭競爭的局面,現在很多製造企業薪資水平不高,也與單體規模不夠大有關。以臺積電和聯電爲例,這兩家制造企業的薪資水平要比臺灣大部分行業高出兩三成,也因此成爲臺灣學生就業的首選,員工穩定度也很高。

建議扶持現有龍頭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這既能增強我集成電路產業競爭力,也有利於保持人員團隊穩定。

發揮資本市場作用,以造富效應吸引人才迴歸。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柯認爲,我國每年流失大量集成電路人才到海外,其中不少都是高端人才,可以通過扶持集成電路企業上市、二級市場併購等方式,發揮資本市場造富效應,吸引這些人才迴歸。

“一條集成電路造富神話的新聞可能比十條政策都管用。年輕人熱衷互聯網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互聯網行業誕生了一批造富神話。”李柯說,這將發揮“千金買馬骨”的作用。LW

刊於《瞭望》2021年第15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