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儘管學界已有研究證明體罰對於孩子的生長發育並無正面影響,但打屁股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都仍然是個普遍的現象。哈佛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打屁股可能影響兒童的大腦發育,其影響機制與更極端的暴力虐待形式所造成的影響並無差別。

該小組發現,被打屁股的兒童在前額葉皮層(PFC)的多個區域,包括在顯着網絡中的區域,表現出更活躍的神經反應。大腦的這些區域會對環境中可能會產生威脅的信號做出反應,並可能影響決策和情況處理。

論文作者凱蒂·麥克勞林(Katie A. McLaughlin)表示:“我們知道,家庭採用體罰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鬱,行爲問題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但許多人並不認爲打屁股是一種暴力。” John L. Loeb社會科學副教授,心理學系壓力與發展實驗室主任,該研究的高級研究員。“在這項研究中,我們想從腦部發育的角度研究打屁股是否對神經生物學有影響。”

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一項針對3至11歲兒童的大型研究。他們的研究重點是147位10和11歲左右兒童。參與者當中有些曾被打過屁股,但均爲經歷過更嚴重的暴力傷害。研究人員讓每個孩子躺在MRI機器上,看着計算機屏幕,在屏幕上顯示了製作“恐懼”和“中立”面孔的演員的不同圖像。掃描儀捕獲了孩子對每種面孔的大腦活動,並對這些圖像進行了分析,以確定與未打屁股的孩子相比,打臉的孩子的臉部是否激發了不同的大腦活動模式。

“在整個樣本中,平均而言,在整個大腦的許多區域,恐懼的面孔比中性面孔引起更大的激活……而曾被打屁股的兒童在看到恐怖面孔時其PFC的多個區域表現出的激活比未打屁股的孩子相比要更大”,研究人員寫道。

相比之下,“打屁股的兒童與另外受過嚴重暴力虐待的兒童在面對同樣恐怖面孔時的大腦激活區域並無不同。”

這些發現與此前針對經歷過嚴重暴力的兒童進行的類似研究一致,表明“儘管我們可能不會將體罰概念化爲一種暴力形式,但就兒童的大腦反應方式而言,這與虐待並沒有什麼不同”,麥克勞林說,“程度的差異大於類型的差異。”

這些發現與從其他角度對體罰的潛在後果的預測相吻合。通過識別某些解釋大腦體罰後果的神經通路,我們可以進一步表明這種體罰可能對兒童有害。

體罰是一種可能增加兒童發育潛在問題的風險,並且遵循預防原則,父母和政府社會應共同努力降低體罰的普遍性。研究人員希望這一發現可以鼓勵家庭儘量避免體罰,並且可以使人們以他們從未想過的方式看到體罰的潛在負面後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