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新興產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楊丹輝

新興產業是引導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發展新興產業尤其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十四五”時期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進入新發展階段,要牢牢把握新科技革命帶來的“變道超車”機遇,加緊佈局新興產業發展,以新發展理念匯聚創新和改革合力,引領中國經濟駛入“新賽道”,高質量賦能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實現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基礎和有利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將“構築產業體系新支柱”“前瞻謀劃未來產業”作爲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新興科技和未來產業發展,多個省市將發展未來產業寫進“十四五”規劃,納入地方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的2035年遠景目標之中,並且創新投入、產業扶持、資金支持以及人才政策等也逐步到位。同時,以推動新基建爲契機,我國數字化基礎設施更新換代迎來投資熱潮。隨着5G、智慧能源、智能交通等新基建項目的投運,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優勢得以鞏固升級,爲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應該看到,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加速工業化,中國工業門類齊全,產業體系完整,配套能力強,到2020年已連續11年成爲世界第一製造大國,這不僅賦予中國經濟抵禦各類外部風險的強勁韌性,更爲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數字孿生等新科技新產業新模式提供了豐富的基礎數據、不斷成熟的應用場景以及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同時,持續的科技投入和積累使得我國科技發展整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支撐新興產業發展的5G、人工智能、超級計算、量子信息等科技領域相繼實現重大突破。在國際科技競爭的多條“新賽道”上,中國開始由歷次工業革命成果的學習者和接受方轉變爲原始創新的發起者以及標準和規則的提供方。

進一步得益於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生產消費等環節生成的海量數據以及相對寬鬆的監管政策環境,中國正在快速成長爲數字經濟大國,技術研發應用、商業模式創新、核心價值實現全方位發力,逐步具備了建設數字強國的條件。而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無接觸”智能化應對需求促使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工業互聯網、智慧醫療等新興技術和商業模式加快進入“實戰”狀態,中國作爲全球數字經濟領跑者的重要地位得以鞏固提升,有利於培育形成新興產業發展所需要的生態系統。

需要強調的是,現階段民營企業在新興產業發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中國互聯網大型企業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領域投資力度不斷加大,技術能力快速提升,在相關行業的市場實力持續增強;另一方面,隨着“雙創”活動日益活躍,國內一些創新創業團隊瞄準全球前沿科技發展方向持續跟蹤研發,在新興產業的多個細分領域發育出一批獨角獸企業和行業隱形冠軍,市場主體構成逐步優化。

創新引領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立足新發展階段,要在優化新興產業發展生態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堅持創新驅動,突出自主可控,實力鍛造長板,將國家戰略性需求轉化爲提升科技創新實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動力。在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發的基礎上,前瞻設立一批具有全球引領性的大科學研究計劃和實施工程,加速形成若干未來產業。同時,推動科技、產業、財稅、投資、金融、貿易、就業、環境等多種政策融合和工具創新,共同支撐新興領域的重大科技創新、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研發、市場開發和消費理念更新、技術和產品標準體系建設、產業鏈延展增強、競爭規範和貿易規則重構,培育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

爲此,一要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理順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改善創新激勵效果,加快新興領域的商業化市場化進程。二要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同步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和智慧社會構建,打通各類數字端口。通過政府採購,提高新產品新模式的市場認知度和辨識度,引導消費升級,助推新興產業市場潛力充分釋放。三要營造公平競爭的行業發展環境。一方面,鼓勵各類資本有序投資,促進新興產業市場主體多元化發展。另一方面,不斷優化數據要素交易機制及數據收益分配方式,科學預判新興產業組織結構變化及其影響,創新監管模式,切實維護企業數字權益,保護消費者隱私安全。四要加緊制定實施新就業計劃,改革高校專業設置,大力培養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師、大數據開發工程師、雲運管工程師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工程師,以及智能製造解決方案開發專家等緊缺的專門人才;政府、市場、企業、個人聯合投入,爲在職員工量身定製適用的知識再造和能力提升方案,打造數字勞動力梯隊,擴大新就業崗位。五要堅持開放集成式創新,創造條件,凝聚共識,克服阻力,發掘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新方向新機遇,以構建數字規則體系、推動形成碳交易機制、應對重大突發安全事件爲着力點,共同開啓數字轉型、低碳發展、公共衛生和人類健康的全球治理新模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