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訊 今天,在濟南舉行的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共有271項獲2020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其中,青島有92項成果獲獎,佔全省獲獎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青島牽頭完成74項,佔全部獲獎項目的81%;由企業牽頭完成的發明獎和進步獎共35項,佔比達55%。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李華軍獲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

剛剛斬獲2019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李華軍再獲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李華軍長期從事海洋工程安全與防災領域的研究與工程實踐,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次、何梁何利科技創新獎1次。自2014年以來,我市已先後有5名科技工作者斬獲省科技最高獎,分別是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王軍成(2014年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2016年度)、山東省眼科研究所史偉雲(2017年度)、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吳立新(2018年度)、中國海洋大學李華軍(2020年度)。獲獎者中有4人都是海洋領域的專家,顯示出我市在海洋科技創新方面的領先地位。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加凸顯。在獲得2020年度山東省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的青島項目中,企業牽頭完成了35項,佔我市牽頭完成項目總數的55%,佔比較去年增長51%。在8項由我市單位牽頭完成的一等獎項目中,企業牽頭完成4項,佔比達50%,實現高等次獎勵的新突破,彰顯了我市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日益突出。值得一提的是,在獲獎企業中,有6家爲我市上市及擬上市高企。其中青島中加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牽頭完成的“55kW~2000kW全系列變頻調速一體機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開發了系列化變頻調速一體機產品,實現了煤礦重型裝備傳動技術升級換代,國內市場佔有率達90%以上,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青島海泰新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牽頭完成的“基於ICG的熒光腹腔內窺鏡系統的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打破了國外品牌在內窺鏡領域的技術壟斷,實現進口替代並出口美國,獲省技術發明二等獎。

新興產業技術成果引導創新要素加速集聚。據統計,在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綠色化工、高效農業和醫養健康等山東省“十強”產業領域,我市獲獎成果達70項,佔比77%。在高端裝備製造領域,中車四方牽頭完成的“高速列車氣動造型設計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建立了高速列車氣動造型研發製造平臺,在和諧號、復興號及高速磁浮列車等系列高速列車應用,近三年新增銷售額28億元,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在現代海洋領域,我市海洋產業優勢充分凸顯,涉海項目全部由我市單位牽頭完成,其中中國海洋大學和中科院海洋所分別在海洋活性氣體界面及海洋腐蝕、海洋真菌等領域取得基礎性研究突破,拿下四項海洋領域的自然科學二等獎;在醫養健康領域,青大附院聯合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單位完成的“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痛風病精準診療體系的創建及應用”項目,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應用於我市多發地方病痛風臨牀研究,創建了國際最大單中心痛風樣本庫和數據庫,建立了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痛風病精準診療體系,診斷準確率達95%,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