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樂施會(Oxfam)的一份研究報告數據,2018年世界上的富人的財富每天增加25億美元,而最富有的26人所掌握的財富相當於最窮的38億人(相當於全球人口的50%)的財富總和。
財富天平的兩邊,一邊是26個人,另一邊是38億人,這樣鮮明的反差,刻畫了一張全球財富分配極端不均衡的圖景。
2019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最富的26個人,財富總額爲14196億美元,摺合近10萬億人民幣。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財富總額爲1310億美元。我國阿里巴巴的馬雲和騰訊的馬化騰也在最富的26人名單中,其中馬化騰以388億美元排名第20位,馬雲以373億美元排名第21位。

一、爲什麼富人越來越富?

1、窮人收入大部分用來維持生存,而富人大部分收入用來投資
窮人的收入裏大部分是要用來維持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而對富人來說,衣食住行的支出在其財富中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計,富人大部分的資產是用來投資,再創造財富的。
法國經濟學家發現在過去50年裏,最窮的50%美國人收入增加不到1%,而最富有的1%美國人收入卻增長了300%。
今年招商銀行發佈了一份《201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中國高淨值人羣的年均複合增長率是12%(投資資產1000萬人民幣以上),而有錢人之中的有錢人(投資資產超過5千萬),其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17%。
2、窮人沒有時間去充電升級,而富人時間自由,可以不斷學習、升級自己
窮人的勞動基本都是可以替代的。而富人不斷升級其不可替代的勞動屬性,如經營管理能力、對宏觀經濟和行業發展的認識能力、社交能力。窮人離開學校後基本就不學習了,富人卻一期一期地參加各種高級培訓班、EMBA課程。
3、富人有更多手段可以避稅、保存轉移資產
隨着科技的發展,相比過去的時代,富人們可以有更多方式來賺錢、避稅、逃避監管。而窮人反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弱勢。
以往富人們太富有,在一國範圍內,窮人還是有機會通過各種方式來改變現狀,制約富人財富的增長,並要求富人更多地做慈善。
而世界越來越小,富人們可以把自己的財富輕易地在全世界進行分散,可以把財富存在瑞士銀行、各種離岸免稅島上。可以用信託、保險、基金會等各種隱蔽方式來隱藏、保存財富。
4、科技進步帶來的機器換人
窮人大多從事製造業和低端服務業就業。但老闆們越來越喜歡用機器人來代替工人。資本主義萌芽階段,工人們還可以要求漲工資加福利,因爲工人是生產中不可缺少的生產要素。
現在則不同,現代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讓機器人可以取代工人的存在了。工人在同老闆們的談判中已經越來越沒有話語權了。
5、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是互聯網時代最突出的特性,互聯網與軟件企業服務更多的用戶並不需要付出同等比例的成本,而且在用戶之間還能形成互動節點,這是過去的工業網產品所做不到的。
網絡效應越強的領域,寡頭效應也更明顯。科技巨頭們積累財富的速度也更加誇張。
隨着用戶數量的增加,邊際成本不斷降低,邊際收益不斷提高。比如淘寶和京東、美團等平臺,在獲得盈利之前,動不動就虧損幾十億,但是一旦規模越過臨界點,之後就開始盈利幾十億、上百億了。
用戶網絡擴大,還會提高互聯網巨頭的連接效率,這個連接效率包括用戶和用戶之間,用戶和平臺之間,以及平臺和平臺之間(比如美團的外賣、酒旅和電影業務之間的戰略協同)。
6、勞動越來越難以在社會分配中量化其價值
在農業社會和工業時代,個體勞動者社會產出中的貢獻很容易看得到、量化出來。但隨着科技的發展,資本、科技在創造社會產出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普通勞動者的個體體力勞動、一般腦力勞動在產出中的份額越來越小,勞動者在收入分配中逐漸失去了話語權。
蘋果、亞馬遜、谷歌、微軟、臉書,創始人與投資人的財富都可以在極短時間內達到百億、千億,員工的工薪收入再高也無法相提並論。

二、貧富分化:貧窮與富有都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

1、“年薪百萬,剛下飛機”:先富起來的富人們
上網多了,都覺得中國人幾十萬都算低收入羣體了。知乎用戶們都是“年薪百萬,人在美國,剛下飛機”。
但實際上2018年,我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49575元,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86462元。
去年以來國內現象級的企業是拼多多,關於拼多多的新聞下面總是清一色的嘲笑和驚訝,人們震驚于都9012年了,還有這樣的前淘寶時代的低價平臺能夠生存。
網絡上的高收入羣體似乎都覺得法拉利、愛馬仕都支撐不起自己高貴的身份了,卻不小心看到了一個他們不敢相認的祖國。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在很短的時間裏貧富分化,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已經富有到隨時可以去倫敦喂鴿子,在富豪榜上不斷刷新財富的記錄,二三十年前可能幾十億就能做中國首富,現在幾十億連五百富人榜都進不去。
雖然是部分人先富起來了,但由於中國人口太多,14億人有十四分之一也是一億了,這一億人都比絕大部分國家人口都多了。
所以你能看到網上到處都是炫富,抖音裏全是富的發光的蘿莉、扛着蛇皮袋收房租的包租公包租婆、開着蘭博基尼法拉利的富二代、全身奢侈品的貴婦千金小姐。刷着抖音,都覺得中國女人平均顏值9分,中國人平均存款千萬了。
但這只是因爲互聯網拉近了整個世界的物理距離,讓世界變小了。窮人自卑地在網絡空間裏沉默了。富人的張揚和炫耀夾雜着整個社會對財富的羨慕嫉妒恨被放大了。
2、人均存款5萬元,5.6億人沒有存款:窮人的沉默
據央行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居民存款突破70萬億,達到71.6萬億,按照現有的14億人口來計算,人均存款5萬元。
但前5%的人均存款有47.2萬元,餘下的95%人,平均下來只有2.4萬元的存款。再把這95%的人詳細劃分一下,55%的人均存款爲4.2萬元,剩下40%的人是沒有存款的,這意味着有5.6億人存款爲0。
年輕人甚至已經喜歡負債式生活,根據滙豐銀行發佈的數據顯示:在所有的消費貸款人羣裏,90後佔比最高,人均負債12.7萬元,是月收入的18.5倍。
5.6億人沒存款的真相和男人沒房沒車沒存款都不敢去相親的魔幻現實,催生了中國獨特的剩女現象和如今生育率的快速下跌。
新出生人口的腰斬與其說是婚姻觀的變化,還不如說是社會文化扭曲,大部分沒存款的人,也都在假裝“富有地生活着”。
3、貧窮與富有都會限制我們的想象力
貧窮會限制人的想象力,富有也一樣。以王思聰爲例,當週鴻禕質疑王思聰的寵物狗能坐飛機時,王思聰回應稱,他坐的是私人飛機。但當王思聰問出“9012年了還有沒出過國的傻屌?”時,明顯是富有限制了王思聰的想象力。
現實中,中國有12.6億人沒有出過國,10億人沒有坐過飛機,8億人沒去過北京。中國居民護照持有量只有1.3億本,不到人口的10%。
我們經常聽到身邊的人感嘆:“煎餅大媽月入3萬、實習生月入5萬、月薪1萬是討飯”。
但騰訊理財通等機構4月發佈的《2019國人工資報告》指出,工作10年以上的受訪者中月薪過萬人數比例僅爲22.44%。
湖南衛視《變形記》裏有一期農村孩子被問到“你覺得城裏孩子每個星期的零花錢有多少”時,他的回答是“應該有20多元吧”,“我每個星期的零花錢只有5角”。
讓城裏孩子尤其是北京、上海、深圳的孩子去想象農村孩子每星期的零花錢,他們的想象力應該也會受限吧。

貧窮與富有都會限制我們的想象力,只有數據才能告訴你真實的世界。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