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晚黃金時間,北京衛視播出《我是規劃師》第一季《新生於舊》第12集《時間的朋友》。該集通過對12位規劃師的“靈魂十問”,將規劃、規劃人之於城市的作用和價值以詩意、雋永的方式呈現出來。至此,自1月19日首播以來,國內首檔城市復興題材大型季播節目《我是規劃師》第一季《新生於舊》12集正式收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9次視察北京14次對北京發表重要講話,爲新時代首都發展指明瞭方向。2017年9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正式發佈,圍繞“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問題,古老的北京,開始了新一輪的變化和成長。

在這樣的時代座標點上,2019年4月,經市委主要領導部署,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委城市工作辦、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和北京廣播電視臺決定共同打造一檔以規劃爲主題的電視節目。節目策劃之初,就確定了三個定位:“做一檔見證北京這座古老而偉大的城市復興的經典欄目、做一檔市民共建美好家園的熱門欄目、做一檔市民喜聞樂見的民生欄目”,以此來反映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北京的生動實踐。

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此項工作,親自指導節目製作,北京廣播電視臺與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及三家技術支持單位: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通力合作,組成聯合創作團隊,通過實地走訪、交流座談等形式,走進項目現場、走進街鄉社區、走近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走近市民羣衆,深入挖掘落實新總規的優秀案例,探尋鮮活的人物和故事,以學術精神探討每一期選題中所展現的規劃理念、規劃邏輯和規劃內容亮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廣播電視臺臺長餘俊生、市規劃自然資源委主任張維、北京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艾冬雲、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副主任楊浚親自在策劃、研發、拍攝、製作的各個階段對節目進行把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一次城市治理者主動尋求宣傳模式創新、主流電視媒體自主深度服務政府工作的跨界探索。

經過數月的殫精竭智,多次與規劃業界資深專家、學者召開策劃會後,協作各方立足於大國崛起與民族復興的國際視野,立足於城市更新與社會發展的問題意識和民生情懷,立足於社區改造與利益協調的市民參與和情感認同,從主題上,將《我是規劃師》第一季定位於“新生於舊”,立意打造一檔體現街區復興、城市復興、文化復興的經典節目。

市規劃自然資源委主任張維調研中軸線選題

北京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艾冬雲帶領工作團隊與市規劃自然資源委 討論節目方案

北京廣播電視臺與市規劃自然資源委討論節目方案

北京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艾冬雲在外景地故宮指導拍攝

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副主任楊浚帶隊到勁松北社區現場調研

三家技術支持團隊參加節目策劃研討會

兩年來,《我是規劃師》創作團隊本着“致敬北京、民生禮讚、共創未來”的創作理念,邀約文博專家、規劃學者、故宮前任院長單霽翔和秦嵐、蔡國慶、李光復、朱媛媛、李蘭迪、陳平原、青山周平、王南、姜尋等不同年齡、背景、氣質的明星名人一起,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深入首鋼、中軸線、南鑼鼓巷、菜市口西、東四、751、勁松、迴天地區、三里河、史家衚衕、白塔寺、什剎海、隆福寺等一系列能夠代表、體現城市更新成果的熱點地區,以沉浸式體驗的方式,與責任規劃師、建築師、設計師、在地居民等各種角色交流、互動,由此展現規劃對城市、民生、產業的價值和影響,尋找古都北京千百年生生不息,豐富、多元、包容的魅力之源,以及作爲首都,北京的城市復興與民族的偉大復興始終同頻共振的生命密碼。

北京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艾冬雲與單霽翔院長討論節目方案

北京廣播電視臺創作團隊與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宣教中心和技術支持單位討論節目腳本

演員秦嵐在景山壽皇殿拍攝現場

這是規劃界與傳媒界的首次跨界探索與合作,如何將宏觀、系統、專業、有預見性的規劃安排,變成可感可知、生動鮮活的規劃故事,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的領導和同志不斷深化和思考這個項目的本質:“這是北京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生動實踐的集中展現;是城市規劃文化的廣泛宣傳;是公衆規劃意識的科學培養,是城市審美和認同感的不斷提升。如何展現首都規劃的宏偉藍圖,電視臺表達起來會非常不容易”。

的確,從紙上的理念到電視上的畫面,中間隔着萬水千山。

打磨樣片階段,剛開始接觸一兩次,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的總建築師吳晨就曾讚道:“這是一個很有戰鬥力的團隊!”。

單霽翔院長、副總編輯艾冬雲、總導演吳羣在拍攝現場

《我是規劃師》創作團隊的導演們見過無數個凌晨四點、五點、六點的北京,他們不是黎明即起,而是通宵達旦。從2019年夏天開始,無數次討論、爭執、苦思、肯定、否定,都是爲了找到路徑:如何將抽象的規劃理念轉化成具體可感的故事、如何將高深的專業概念轉化成明白曉暢的平常言語、城市的千頭萬緒裏如何確立真正有承載力的議題、建立什麼樣的底層邏輯、與敘事、影像如何相輔相承......不止一位導演表示,這是職業生涯中遇到的最大挑戰。面對這樣的宏篇鉅製,兩年左右的時間,從前期拍攝方案到後期剪輯方案,每位導演前後都是出了幾十版方案;每一集拍攝素材數千分鐘,成片工程線上剪輯數萬刀;每一集40分鐘的成片,平均橋段37個,出場人物15個,前期溝通過的人物、調研過的場景、梳理過的資料更是無以計數。

單霽翔院長與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宣教中心主任劉俊蘭在拍攝現場

什剎海拍攝現場

傳統營造技藝棚拍現場

單霽翔院長與北京廣播電視臺創作團隊合影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專業精神和職業情懷的雙重砥礪下,創作團隊完成了《我是規劃師》第一季《新生於舊》的拍攝和製作。並在延續團隊以往創作風格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創作特色:

01形態上,通過沉浸式體驗,完成從專業向通俗、從小衆向大衆的轉化。

節目中,以單霽翔、當紅明星、文化名人爲特色的探訪人深入一個特定的街區,與當地居民互動,如調查記者般,去深入體察、研究具體規劃項目的前世今生,以及它們對城市、城市人和生活所產生的深遠影響。這樣的設置,將規劃由泛指轉化爲特指,公衆人物帶來的大衆感、時尚感、北京味兒和國際範兒提升了節目的觀賞性和吸引力,現場的紀實語態和多維視角的引入讓節目擁有了更多的趣味點和更大的共鳴腔。“底層邏輯爲科普,表層呈現是人文”,正是在這樣的形態下,規劃理念成爲一種底層邏輯,潤物無聲地被觀衆接收到。

02內容上,彰顯問題意識,表達現實關切,介入城市議題。

近二三十年,北京也許經歷了數百年曆史上最爲快速、劇烈的變化,城市擴張、交通擁堵、社區老齡化……《我是規劃師》的創作團隊帶着濃烈的問題意識,將這些城市議題編織進節目的底層邏輯或核心敘事,以表達作爲大衆媒體的現實關切。

03專業上,使城市規劃的概念由抽象變爲具體,將以往鮮爲人知的規劃師羣體由幕後推至臺前。

與同一行業鏈條上的設計師、工程師等角色相比,規劃師似乎一直缺少存在感,《我是規劃師》第一次將以往常在幕後的規劃師羣體,系統、隆重地推至臺前:12集,27位規劃師,在每一集中,他們的角色、職責、智慧、理想都與近年來具體的城市更新案例一起,被大衆媒體深入闡釋、解讀。此外,朱啓鈐、梁思成、侯仁之、吳良鏞、王世仁……等一衆規劃業界的前輩,也被編織進節目的核心敘事。這不僅體現出規劃與規劃人的傳承性,也讓節目呈現出歷史縱深感,正如北規院院長石曉冬所言,“在一代一代的傳承當中,我們的城市在發展,在進步”。

04價值上,致敬北京、民生禮讚、共創未來,爲城市立心,爲規劃立傳。

《我是規劃師》不僅深入觀察城市的空間、社羣、生態、產業變遷,展示了一系列全市上下全面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故事,還呈現了人在城市中的生活。衚衕、工廠、老舊小區、時尚高地……《我是規劃師》每一集中,都能看到這些可愛的普通人:首鋼的製冰師、搬出天壇的老員工、白塔寺邊上的胖大媽、勁松的裁縫與理髮師、用傳統營造技藝修衚衕的老匠人、迴天書店的小夫妻……利爲民所謀,情爲民所繫,只有看到普通人在這個城市裏擁有了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是規劃師》的初心,纔得到滿足。“將城市生長、社會議題、市井煙火和歷史人文熔於一爐,打造一部屬於未來的北京視覺檔案,一部紀錄當代的北京都市傳奇”,這是團隊的初心,也是創作抱負。

05視覺上,以精良質感、細膩風格呈現規劃視野中的城與人之美。

《我是規劃師》在創作之初,便聯合資深攝影團隊對影像風格進行特別設計:通過微觀與宏觀兩極鏡頭的對比,呈現出特別的空間感;通過流動的影像,體驗式的鏡頭去呈現城市的味道;通過延時攝影營造時間感,以呼應出建築上的時間痕跡;在造型攝影中捕捉人物的情緒,構建城與人的情感連接……豐富的鏡頭語言、奇幻的特效設計、獨特的影像風格,呈現出壯闊而不失細膩的視覺效果,充分展現出規劃視野中城與人的魅力。

節目播出後,引發了業界人士的熱烈反響和強烈共鳴。很多關注城市發展的專家、學者都感到很興奮,一些規劃師更是深切感到作爲城市復興進程的參與者、見證者,由衷地幸運和自豪,從而越發堅定了“人民城市爲人民”“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影視、傳媒業界人士則紛紛從內容、影像等專業角度盛讚節目道:“意境深遠”、“人物的情感有高度萃取的感覺”、“真實動人”,“拍出了城市的靈魂底色”……而作爲城市規劃最終的受益者,拍攝過程中,很多居民不由自主地跟導演和攝影師講自己社區的變化、對城市的感情;節目播出後,還有很多觀衆反饋要去節目中這些網紅地“打卡”——正如單院長所言,在這個城市裏行走、跟不同的人交流、互動,很真切地體會到了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天通苑社區網的版主姜金牙,是老天通苑人,也是一位很多人熟知的社區導演、漫畫師,節目播出次日,特意發來小畫表示祝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