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点滴的行动

和微小的更新

都改变着所有人共同生活的城市

而当这些更新超出“私人领域”变成“公共事务”,一个人变成一群人。汇聚的合力,能否让公共环境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又是否会惠及每一个个体?

通过居民自组织,达成用社区内部资源去解决社区内部问题,进而回应社区需求的闭环。今天,来听几位胡同老居民的故事……

人物一:爱做鸽子哨的“大力叔”

大力叔是白塔寺的老居民,也是最早的北京信鸽协会的会员之一,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绝活那就是做鸽子哨,而做鸽哨的手艺如今已经很少有人会了。

但由于家庭生活空间狭小,大力叔只能在家人不在时见缝插针的做,对于他而言,一张可以做鸽哨的桌子成了他生活里最大的愿望。2017年白塔寺会客厅成立,大力叔终于有了属于自己做鸽哨的空间。

除了让自己的爱好特长有了施展的空间,胡同居民在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后,会根据自身需求主动提议、自发组建各种社团。公共空间的出现,推动着老城的人文复兴。

人物二:才艺满满的“朱大姐”

在史家胡同的街区上有史家胡同文创店,这里有很多根据史家胡同历史生产的周边文创产品。比如这位又会写诗又会画画的朱大姐,就提供了不少她的创意作品。

而她的学艺经历,不过短短的三个月。

人物三:白塔寺“名人”胖姐

胖姐是白塔寺街区的“名人”,一家子就住在离白塔寺最近的胡同里。街头巷尾只要提到胖姐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她会做各种各样的美食,还经常邀请街坊邻居品尝。虽然对于美食非常热爱,但胖姐所住环境却并不宽敞,家中的厨房也十分迷你,但即使如此,她依然深爱着胡同生活,因为这里有着令她无法割舍的浓浓邻里情。

对于胡同里生活的居民来说,在不破坏胡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胡同空间规划改造的方向是什么?这是规划师们在了解完居民的生活后,努力思考的问题。

城市更新意味着响应公众诉求、推动环境的改善。从公共环境到邻里关系,“社区营造”的过程,就是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社区共同生活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就会建立起最为紧密的联系。

这些故事,还将继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