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商報記者 魏度

累計股權融資70.77億元,市值只有42.72億元,這一現象極爲罕見,而這,就發生在A股公司中利集團身上。

中利集團實際控制人爲王柏興,1988年創業,從5000元的小作坊起家,直至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利集團也於2009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國內主要電信運營商、華爲等知名企業等曾是其多年老客戶。

然而,上市後,王柏興熱衷資本運作,原本主營特種電纜、光纜等產品的中利集團,通過系列資產收購,大舉進軍光伏領域。其結果是,表面繁榮之後,風險逐一暴露。

2020年,中利集團虧損金額高達28.49億元,虧掉了全部歷史積累。2018年以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簡稱扣非淨利潤)已經連續三年虧損。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中利集團資產騰挪頻繁,期間不乏詭異,包括四個月內分三次收購同一標的公司股權,高位接盤導致當年資產減值超過2億元。

如今的中利集團雖然年營業收入接近百億,但幾乎已被掏空。截至2020年9月底,公司賬面貨幣資金30.17億元,去年半年報顯示其受限資金超過13億元,而短期債務超過45億元。公司總資產接近200億元,但一半以上是應收款、存貨及固定資產。

上市以來,中利集團股權融資累計達到70.77億元,這些資金幾乎已被花光。今年3月,公司籌劃的定增募資被迫終止。

扣非淨利連虧三年

王柏興實際控制的中利集團正在加速滑落。

今年1月29日晚,中利集團發佈業績預告,2020年全年,公司預計虧損26.06億元至29.07億元,扣非淨利潤虧損25.50億元至28.45億元。

2月26日,不到一個月,中利集團披露了業績快報。2020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90.09億元,較上年的118.25億元下降23.81%。淨利潤爲虧損28.49億元,上年爲盈利0.55億元,同比下降5315%。

去年三季報顯示,公司淨利潤爲虧損3.27億元,同比下降1683.21%,扣非淨利潤爲虧損4.18億元,同比下降984.73%。

從單個季度看,去年一二三季度,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爲15.60億元、22.18億元、23.13億元,同比下降38.77%、30.39%、15.70%。淨利潤爲虧損1.80億元、0.80億元、0.66億元,環比虧損金額在減少,但同比虧損幅度在擴大,同比下降111.38%、181.38%、970.59%,三個季度營業收入和淨利潤、扣非淨利潤全線大幅下降。

對比三季報及年度業績快報,鉅額虧損發生在四季度,資產減值是重要因素。

針對全年鉅虧,中利集團進行了說明,主要源於兩個方面因素。一方面,2020年度,預計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合計約13.63億元,包括對應收賬款、存貨、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等計提減值。另一方面,光伏扶貧項目的政策性變化、商業電站因補貼指標政策性變化等,部分應收賬款折讓、電站貶值出讓,再加上光纖光棒受行業影響,業務量也出現下降。

毫無疑問,2020年是中利集團業績最爲慘淡的一年。

回望過去,2009年,上市第一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95億元、淨利潤1.83億元,同比增長2.60%、22.10%。歷經不間斷增長,2015年,營業收入達到121.40億元,淨利潤在2013年下降26.53%後迅速反彈,2015年達到4.15億元,是迄今爲止最高值。

從2016年開始,中利集團業績進入下行通道。2016年至2019年,其實現的營業收入爲112.92億、194.15億、167.26億、118.25億元,同比變動-6.99%、71.94%、-13.85%、-29.30%。同期淨利潤0.74億、3.06億、-2.88億、0.55億元,同比變動-82.12%、311.49%、-194.25%、118.97%。扣非淨利爲-0.37億、2.19億、-2.73億、-4.26億,同比變動-109.65%、798.69%、-224.77%、-56.08%。

2016年以來,業績波動幅度較大,2018年至2020年,扣非淨利潤已經連續三年虧損。

整體而言,2009年至2019年,公司實現的淨利潤累計數爲18.36億元。2020年度虧損,不僅虧掉了全部積累,還倒虧逾10億元,需要日後填補。

今年一季度,公司預計盈利0.30億元至0.43億元,但處置資產等非經常性損益達0.94億元,意味着扣非淨利潤依舊虧損。

大舉收購後遺症

中利集團經營業績不堪,是此前瘋狂收購後遺症顯現。

中利集團前身爲常熟市唐市電纜廠,成立於1988年9月,從阻燃耐火軟電纜起家,主營產品爲特種電纜、光纜等。2009年上市後,王柏興就推動公司頻頻進行資本運作。

第一次收購大單,發生在2011年8月20日,中利集團支付4.82億元現金向江蘇中鼎房地產公司收購江蘇騰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蘇州騰暉)51%股權。江蘇中鼎房地產公司由王柏興、王偉峯父子全資控股。

蘇州騰暉主營業務爲光伏電池片及組件的製造,藉此收購,中利集團正式進軍光伏電池組件及光伏電站市場。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正是這次關聯收購,將中利集團帶入經營困境。

收購之時,王柏興承諾,蘇州騰暉於2011年至2013年的淨利潤分別不低於0.31億元、2.64億元、3.66億元。結果,除了第一年兌現了承諾外,後兩年均爽約,其中,2013年實際數爲2.61億元,比承諾數少1.05億元。

蹊蹺之處在於,2014年4月2日晚,中利集團宣告向蘇州騰暉增資12.18億元事項完成 ,對其持股比上升至84.80%。4月17日晚,中利集團又宣佈,出資4.57億元收購蘇州騰暉剩下的15.20%股權,從而獲得其100%股權。

當年底,中利集團又引入國開金融等戰投向蘇州騰暉增資9.80億元。2016年5月,中利集團通過發行股份作價11.76億元將這些戰投手中股份收購,蘇州騰暉再次成爲其全資子公司。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在收購蘇州騰暉100%股權交易中,中利集團合計耗資33.33億元(含股權交易)。

蘇州騰暉的經營狀況如何呢?2013年實現淨利潤2.61億元,2014年至2019年分別爲1.56億元、4.41億元、-0.77億元、3.05億元、-0.79億元、-3.17億元,波動幅度較大,2018年、2019年,虧損金額擴大。2013年、2014年、2015年及2017年,蘇州騰暉是中利集團淨利潤的主要貢獻者,但從2018年開始變稱淨利潤的累贅。

2020年,從中利集團對全年業績的說明看,計提資產減值主要涉及光伏領域,這也意味着導致當年鉅額虧損的就是蘇州騰暉。

中利集團對深圳市比克動力電池有限公司(簡稱比克動力)的股權收購也很詭異。

2018年2月7日,中利集團公告稱,擬以3億元現金增資深比克動力,獲得其2.93%股權,交易於當年4月3日完成。

然而,交易完成的當日,公司公告稱,擬以2億元現金收購比克動力1.95%股權,交易對方爲西藏浩澤商貿有限公司(簡稱浩澤商貿)。交易於5月4日完成,也是在這一天,公司又公告,擬出資3.50億元向浩澤商貿收購比克動力3.41%股權。

期間,中利集團還曾兩次公告,擬通過收購獲得比克動力100%股權,交易交易達百億,最終沒有成功。

增資收購,4個月分三次完成,中利集團共支付8.50億元獲得比克動力8.28%股權,其中,兩次交易的對方是同一公司。結果呢,8.5億元收購比克動力8.28%股權產生投資減值2.55億元。這也是公司上市後首次虧損的重要因素之一。

164億資產僅有43億市值

系列併購後,後遺症顯現,中利集團幾乎被掏空。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在中利集團的併購中,似乎習慣高位接盤。

在籌劃百億重組比克動力時,市場一片反對之聲,重組最終擱淺,但公司仍然不管不顧地收購股權,最終損失慘重。

在收購王柏興實際控制的蘇州騰暉時,2013年,標的公司業績未達預期。即便如此,中利集團果斷向其增資,並在相隔半個月後收購王柏興等所持剩下的15.20股權,進而獲得100%股權。收購之前半個月增資標的公司,存在拉昇估值、輸送利益嫌疑。

類似事件還有。

2018年12月,中利集團拋出定增預案,擬募資16.79億元收購江蘇中利電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中利電子)49.14%股權。當時,中利電子淨資產4.56億元,100%估值爲24.16億元。本次交易完成後,公司將全資控股中利電子。

不過,收購以失敗告終,2019年7月,證監會否決了交易方案。

意外的是,全資控股不成,中利集團調整爲出售中利電子股權。當年底,其作價6.31億元將所持中利電子31.86%股權轉讓。據此計算,估值爲19.81億元。蹊蹺的是,轉讓之時,中利電子淨資產爲6.98億元,比一年前計劃收購之時增加了2.42億元,而估值反而減少4.35億元。

高價買、打折賣,中利集團是在利益輸送嗎?

如此頻繁折騰,中利集團資產質量如何?

截至2020年底,公司總資產爲163.58億元,而在2017年底爲318.29億元,幾乎縮水一半。去年9月底,公司總資產爲197.64億元,其中,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存貨、固定資產合計爲112.10億元,佔總資產的56.72%。

如今,公司面臨着較大的償債壓力。去年9月底,公司賬面貨幣資金30.17億元(含受限資金),而短期債務達45.54億元。

上市以來,中利集團實施了兩次定增,加上IPO,公司股權融資合計達70.77億元。從上述財務狀況看,這些募資基本上已經花光。

二級市場上,2015年5月28日,中利集團股價最高達71.18元/股,市值爲404.30億元,今年4月16日,市值只有42.72億元,蒸發約361.5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利集團股權融資累計達70.77億元,是目前市值的1.66倍。這一巨大差異,在A股市場即便是ST公司中,也並不多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