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侃見財經

商業拯救慈善,還是慈善拯救商業,這是橫在每一個慈善機構面前的難題。

4月17日,水滴公司向美國SEC遞交了招股書,擬在紐交所上市。暫定籌資額爲一億美元,主承銷商爲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銀行。

對於籌措資金的用途,水滴公司稱將於加強和擴大健康服務和健康保險業務、研發。

在傳統印象中,水滴公司一直都是一個公益的形象。且不少的大病患者通過該公司平臺籌集到了救命錢,從而生命得以延續。

然而,直擊本質時,我們發現隨着水滴公司的發展,它的問題也從來就沒有斷過。比如患者虛開發票、善款監管、造假監管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水滴公司到底是一家公益平臺還是盈利機構?

相信大部分人都是不清楚的。

更多的人只是在朋友圈當中看到了朋友轉發的籌款信息,至於平臺大衆似乎並沒有那麼關心。用公益的流量去反哺商業,這種做法到底有無問題?

在這裏,我先拋出自己的觀點。我認爲社會對做公益的道德要求是比較高的,不管是歐美還是我們,這幾年因爲公益機構管理人道德引發的信任危機,猶在耳邊。

所以,公益就是公益。你可以用商業爲慈善鋪路,但你不能用慈善爲商業牟利。

如果你是100%用自己的錢去做慈善,這完全沒有問題。但水滴公司所有的慈善項目的資金並非來自於公司自有資金,而是通過社會衆籌的方式,並且這是水滴公司最重要的流量入口之一,這就有問題了。

生意中夾雜着“私心”,就會被外界所詬病。

爲了上市,水滴公司也做了多方的準備,包括一個月前已經關停了“水滴互助”。要知道這是水滴公司的創建的根本。水滴公司發展起來之後,也強調過自己是一家商業公司,不是公益平臺,但從出發點來說,如果他是一家商業公司,他有資格去籌集善款嗎?

如果說,水滴公司的初心是爲了慈善,那麼現在它的落腳點已經完全在商業上了,此時它關閉“水滴互助”就是爲了隔離未來潛在的政策風險。

實際上,發展到今天,水滴公司的主營業務已經形成了兩大支柱。

第一,保險保障。包括水滴互助、水滴籌、水滴保險商城、水滴公益等;

第二,醫療健康。包括水滴健康和水滴好藥付。

水滴公司的起源於就是水滴籌和水滴互助兩款產品,這兩款產品標籤就是公益,即這兩個平臺爲患者提供平臺,尋求愛心人士的幫助。

但發展到今天,水滴公司實際上已經成爲了典型的互聯網保險公司。

爲了上市,砍掉公司最重要的流量入口之一“水滴互助”,那麼,未來“水滴籌”項目還能持續多久?作爲一家商業機構,水滴籌這種公益項目未來是否還會關停?

現在市場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但是最近有一種聲音,即水滴公司是一個“弱”者的角度,尋找上市也是不得已的做法,其中《天天幫別人籌款的水滴公司,三年虧了12億》這篇讓人最爲惱火。

在這篇中文,“詳細的描述了“水滴互助”完全就是一個流量入口,是水滴公司的“商業模式”,以至於慈善外衣都被扔到了犄角旮旯。

招股書顯示,水滴的營收以每年超過100%的速度發展,2020年公司營收達到了30.28億元。

同時,水滴公司連續三年虧損的態勢也在加劇,2020年其淨虧損6.64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近12億元。這種模式是什麼模式?相信大家並不陌生,我們的大部分互聯網公司起家都是這種模式,即補貼換規模,從而搶佔市場做大規模。

水滴公司則以另外一種方式,完成了用戶的積累其本質還是商業。

綜合而言,三年虧12億並非是慈善的結果,而是商業的“需要”。

所以,商業就應該歸商業,慈善就應該歸慈善,兩者絕不可混爲一談,愛心人士(用戶)爲患者籌集的救命錢,出發點是愛心,而不是爲了成爲他們的商業數據。

那麼,公益能不能商業化?

其實在公益圈裏,公益道德和商業化之間的爭論由來已久。我認爲如果是商業反哺慈善,完全沒有問題,但如果是慈善反哺商業,這就是一種諷刺。

地產思想家馮侖曾經說過:“做生意從道德層面上來講,95分就夠了。但慈善,必須100分完全好的人才能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