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時間]中國美好生活大調查 短視頻成爲人們手機“殺時間”第一利器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大綿羊

來源:放大燈(ID:guokr233)

最近幾年,手機的選擇越來越多,但旗艦機卻賣得越來越貴了。

2021年開年以來,OPPO新旗艦Find X3 Pro 5499元起、vivo X60 Pro+ 5998元起,承諾硬件綜合淨利潤率不超5%的小米11 Ultra也賣到了5999元起,更不用說小米首款摺疊屏手機——小米MIX FOLD更賣上了10999元的價錢,成了小米第一部“萬元機”。

“以前是沒錢買小米,現在是沒錢買小米。”人們眼中平易近人的國產手機品牌,已經集體“叛逃”,躋身高端手機之列。

再見,1999元

一方面,以華米OV爲代表的國產手機品牌,售價屢創新高。

2011年“爲發燒而生”的小米初代旗艦M1只要1999元。如今,5999元起售的小米11 Ultra,讓小米旗艦機的價格在10年裏翻了三倍——遠超通脹速度,這甚至還沒算上更昂貴的“玩具”摺疊屏手機。

在線下叱詫風雲的“藍綠廠”,不僅有價格多年徘徊在2000元的主流手機,也有采用高通年度旗艦芯片的高端手機,不過這些真旗艦通常不是主打型號。但到2018年,隨着OPPO Find X 和vivo NEX兩款高端手機的問世,OPPO和vivo在4000元價位的產品上投入了更多精力和市場預算,並且越做越貴。

另一方面,蘋果和三星兩家高端手機品牌的執牛耳者,旗艦機價格同樣一年更比一年高。以蘋果爲例,2009年大陸發行的首部iPhone 3GS官方售價3999元,到了2020年,蘋果最新旗艦——iPhone 12 Pro Max起售價高達9299元。

爲什麼旗艦機賣得越來越貴?是人們已經富起來,手機廠商就要多賺錢嗎?

每一個零件都不是無辜的

你的手機究竟值多少錢?這得問手機硬件成本,也就是手機的物料成本(Bill of Material,簡稱BOM)。

旗艦手機連年漲價,有相當大的比例,都漲在了物料成本上。

同樣以蘋果爲例,根據行業媒體TechSugar和分析機構TechInsights的數據,iPhone 3GS的物料成本只有172.46美元。接下來數年,iPhone的物料成本一點點邁過200美元、300美元和400美元的大關。到2019年,iPhone 11 Pro Max的物料成本陡增至490.5美元,幾乎逼平iPhone 4的發行價(16G版本的iPhone 4發行價爲499美元)[1]。

去年,由於加入5G、換新屏幕等原因,iPhone 12的物料成本比iPhone 11又高出21%[2]。

再看國內,消費者心目中高配低價的小米,也得面對物料成本不斷走高的現實——2011年發售的小米M1,物料成本不足900元人民幣[3],到2020年,小米10的物料成本已經高達3088元人民幣,是前者的三倍多[4]。

爲什麼手機硬件的成本漲得那麼快?當然是爲了更好的用戶體驗。

從歷代iPhone的物料成本變化裏看得出,漲價幅度較大的手機組件主要有四種,分別是屏幕(Dispaly&Touch Screen)、攝像頭(Camera)、處理器(Processor)和機電系統(Mechanical/Electro-Mechanical)。

近十年間,智能手機行業的重大變革,都伴隨着這四種手機組件的迭代和漲價。

屏幕

其中,漲幅最大的組件是屏幕。高刷屏、曲面屏、2k屏……今天旗艦手機的一塊屏幕(約90美元),就相當於2/3部小米手機1的總物料成本(約140美元)。

屏幕和用戶的視覺感受直接掛鉤,因此手機廠商在屏幕上相當下功夫。

從早年廉價的TFT屏,到後來用戶爲LCD屏和OLED屏孰優孰劣吵得不可開交,如今AMOLED屏成爲旗艦級標配。手機們有了更輕薄的機身、更高的對比度和更低的屏幕功耗,但廠商爲此付出了更高的製造成本。

根據東方財富研究院2018年的研報,以5.5寸屏幕爲例,受加工設備及勞動力成本等影響,AMOLED屏的成本比同尺寸LTPS LCD屏高出30%[5]。

這還只是普通的方形屏幕。而2016年第一代小米MIX開啓了消費者對全面屏的想象,也給友商們增添了新的“負擔”。全面屏顯示往往需要對屏幕進行異形切割,切出U型、R角、L角、圓孔等開槽。

根據國信證券2017年的數據,若將屏幕比例16:9的5.5寸屏幕換成比例爲18:9的6寸全面屏,因切割效率下降,單塊屏幕成本將提高1美元,單價則會上升2~8美元[6]。國金證券2019年的報告也顯示,不同規格的屏幕在價格上體現出了較大差異——OLED劉海屏價格最高、曲面屏價格次之,LCD全面屏最便宜[7]。

攝像頭

攝像頭成本上漲,是因爲堆料。

近10年裏,旗艦手機的像素越來越高,從百萬級別到千萬級別,如今的安卓手機動輒像素過億;手機攝像頭的構成日益複雜,從單攝到雙攝,現在四攝五攝的“炮筒”結構成了安卓旗艦的標配。

IDC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搭載雙攝及以上的手機佔比已經超過80%,其中三攝以上機型佔比達到60%左右[8]。

複雜的相機模塊,拉高了手機攝像頭的物料成本。國信證券報告指出,2015年相機模塊的成本僅佔智能手機物料成本的5%[9],而在iPhone 11上,相機模塊(73.5美元)佔到整機成本(490.5美元)的15%。

現在的新機,不在攝像頭上做點噱頭,甚至不好意思拿出手。

2021年推出的幾款安卓旗艦機裏,vivo X60 Pro+搭載了蔡司的鏡頭、一加9 Pro定製了索尼IMX789並與哈蘇聯合調校、小米11 Ultra則首發了三星的GN2傳感器——一塊接近卡片相機尺寸的CMOS。

處理器

隨着芯片工藝的技術迭代,處理器的製程越來越先進,但設計和製造成本卻越來越高。

天風證券2020年的報告顯示,製程大於22nm時,芯片的設計成本在2000萬到8000萬美元之間,漲幅並不高。一旦製程進入16nm以內,其設計成本迅速增加,16nm芯片需要1.06億美元,7nm芯片需要2.98億美元,5nm則需要5.42億美元[10]。

芯片的成本直接體現在手機處理器的價格上,仍以iPhone爲例,32nm的A6芯片單顆成本爲13美元,16nm的A11芯片成本則爲27.5美元[11]。

通信技術的迭代,也逼着手機廠商換用最新的芯片。根據興業證券的數據,5G手機的內存芯片、基帶芯片、CPU等成本是4G手機的1.85倍。其中,5G手機內存芯片成本爲85.4美金,而4G手機內存芯片平均成本僅爲59美金[12]。

機電系統

最後,旗艦手機上集成了越來越多的傳感器,如多麥克風、多揚聲器、各式傳感器、線性振動馬達,甚至是激光雷達。這些機電系統,又給手機帶來了額外的成本。

隨着多種重要部件的迭代和漲價,手機成本越來越貴,旗艦手機就差把“窮人勿擾”寫在臉上了。

行業升級的單行道

這年頭,也不是沒有便宜手機。

雖然旗艦機價格越來越高,但只造旗艦機的品牌少之又少。手機廠商們往往採用多品牌戰略,早年有紅米、榮耀這樣走性價比路線的子品牌,近年來,以Realme、iQoo爲代表的新品牌或產品線,都直接面向年輕玩家。某種程度上說,這些高性能、有一定價格優勢的產品,纔是繼承了當年小米“爲發燒而生”衣鉢的產品。

既然有物美價廉的產品,爲什麼旗艦機偏要賣那麼貴呢?

天價旗艦機,並不是手機廠商想“勸退”消費者,而是綜合考量用戶需求、設備成本與打造品牌競爭力等多方面因素後,廠商們都做出了相似的決定:造更高端的手機,賣更高的價格。

在小米公司的十餘年曆史裏,因爲“高性能、低總價、短板明顯”,幾次衝擊高端市場都談不上成功。“幹了十年,大家覺得小米還是中低端,我挺鬱悶的。”雷軍在2020年11月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表示,小米的產品只有在貴的價格上立住了,才能得到認可[13]。

怎麼打破這種低價的怪圈?當然要依賴技術:全球首發的配置、自主研發的功能。如今國內手機廠商在一些技術上已經追平國際公司,也能借強大的市場“鈔能力”拿到一線供應商提供的最新技術。在這個時間點上,它們急於擺脫刻板印象,樹立更加高端的品牌形象。

消費者也認同技術升級帶來的漲價——更貴的手機賣得更好了。長江證券2018年的研報顯示,智能手機的市場結構正從金字塔型向T字型演變,高端手機的市場比重快速提升[14]。

事實也有另一面: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仍以中低端用戶爲主體,中低端用戶爲主體的結構,購買3000元以下手機的消費者佔比達到74.4%。越做越貴的旗艦機,只是爲剩下那25.6%人準備的。但這四分之一的用戶,往往更能成爲市場的風向標,他們就是生活中的KOC。

在被網絡拍平的時代,廠商們先用昂貴的高端機塑造品牌“栽樹”,後用中端機鋪貨佔領市場“乘涼”,也不失爲一種高效的市場營銷手段。

數據表明,旗艦手機連年漲價,阻礙不了中國移動互聯網網民的連年增長;而我們當然樂於見到廠商們競逐高端,有更充分的成本空間去探索差異化的產品,畢竟誰也不想回到那個“科技以換殼爲本”的時代,對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