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原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杨朝飞

***讯(记者 肖隆平)4月17日,为期三天的“新发展格局与‘十四五’大趋势——2021新京智库春季峰会”落下帷幕。在下午举行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企业何为”主题论坛上,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原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杨朝飞,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坤洋分别做主旨演讲。

实现碳中和需要发展方式脱胎换骨

杨朝飞表示,节约资源就是最好的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实际上就是资源的浪费,不管什么污染物,原本其实都是资源。因为没有充分利用,排放出去,进入到水、空气、土壤中,变成了污染源。节约能源,其实就是在减少碳排放,加快碳中和,可以有效保护大气环境,促进温室气体与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是源头减排的重要措施。

杨朝飞指出,“十四五”将是我国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十三五”对碳减排没有做明确规定,“十四五”第一次把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的总量,实施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行动等。企业是碳减排的重要单元。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两个目标中,企业应该有更大作为。

张永生表示,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两个具有不同性质的概念。在不彻底改变传统发展方式下,通过提高效率和加大减排力度,也可以实现碳达峰,更多的只是峰值高低和早晚的问题。但是,实现碳中和,则需要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即使碳达峰一百年也不可能自动实现碳中和,反而会被锁定在一个高碳状态。因此,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从现在开始就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转变发展方式,以碳中和的要求实现碳达峰,而不是在碳达峰之后开始考虑碳中和。

张永生介绍,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中国GDP将在现在100万亿元GDP基础上,再增加约100万亿元。考虑到2030年碳达峰,相当于这新增的100万亿元GDP,大体上将是零碳或负碳经济。这就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彻底改变,包括衣食住行等所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都要改变,而且需要脱胎换骨地改变。这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因此,如果现在不加快行动就会被锁定在高碳的发展路径上,届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成本就会非常高。

要建立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

林伯强表示,之所以说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难度很大,是因为要把目前年排放约100亿吨的二氧化碳,在未来40年逐渐减少,直至变成“净零”排放。要知道,目前的碳排放量主要是由过去40年建成的全球最为庞大的能源系统所带来的,化石能源在这个能源系统中占比大约85%,而且目前这个能源系统还在扩张。实现碳中和需要建设一个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由于未来能源系统将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对系统要求更高,因此建立未来能源系统会更难和更具备挑战性。

林伯强认为,要想把这个能源系统倒过来,只有同时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控制能源电力需求增长。当可再生能源占比足够大时,才可能在满足社会用能需求的同时替代煤炭使用。现阶段比较快的煤炭替代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能源需求必须很低,比如说如果新增能源需求可以控制在“0”左右。那么,所有的风、光电增长就可以替代煤电,这是比较直观的,但现实不是这样。

编辑 柯锐 校对 杨许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