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1 Ultra背部碩大的攝像頭模塊,不僅有辨識度……

本問來自飛象網

你的手機有幾顆攝像頭呢?手機從後置單攝到現在基本後置三攝、四攝,甚至已經有手機廠商推出了後置五攝鏡頭的手機。隨着手機的更新換代,後置攝像頭數量也越來越多。

在手機輕薄化趨勢影響下,手機攝像頭自然不能無限制的增加,於是分離式鏡頭模組成爲了一種解決思路,也直接影響到了後來的模塊化手機。那麼,手機攝像頭的模塊化會是未來手機的趨勢嗎?

分離式攝像頭看似美好,實則很尷尬

現如今,人們使用手機拍攝的頻率越來越高,手機拍照所需應用的場景也越來越多,比如拍風景時,需要更廣的焦段來表現風景場面。再如拍人像時,手機的焦段又顯得不夠長。爲了解決用戶痛點,一些第三方廠商非常聰明,爲市場上的主流機型推出了磁吸式、背夾式等外置鏡頭,從焦段覆蓋,到魚眼微距,用以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拍攝需要。

另外,相機廠商也推出外置攝像頭來滿足移動拍攝的需求,例如2013 年索尼推出的 QX10 和 QX100,這兩款外置鏡頭的素質,都遠遠強於同時期手機的自帶鏡頭。QX100 採用 2000 萬像素、1 英寸的傳感器,支持 F/1.8 的大光圈,以及 3.6 倍光學變焦。QX10 則採用 1820 萬、1/2.3 英寸的傳感器,並支持 10 倍光學變焦。

雖然分離式攝像頭引起不少關注,但卻並未成爲主流,原因有兩點:一是便攜性差,如果手機配上索尼QX100這樣的大鏡頭,這和帶上一臺微單又有什麼區別呢,而且使用時還要與手機連接配對,操作上就很繁瑣。而那些小巧的磁吸式、背夾式等外置鏡頭,隨着手機攝像頭本身能力的增強,也逐漸無人問津,畢竟用戶需要的是隨手拍,更換鏡頭在操作上同樣過於繁瑣。

既然外置鏡頭的路走不通,那麼將鏡頭模塊化,實現高度定製成爲另一種解決思路。 2013 年 谷歌推出的模塊化手機項目 Project Ara,其宗旨在於讓用戶個性化定製組裝自己的手機,允許用戶定製電池容量、攝像頭模組、處理器以及內存、存儲容量大小。理想豐滿,現實骨幹,這一項目最終未能有產品落地。

摩托羅拉曾試圖拯救模塊化手機,推出了 Moto Z,其最大賣點便是配備了哈蘇鏡頭和投影儀等 Moto Mods 擴展模塊。在手機迭代速度加快以及拓展模塊成本的影響下, Moto Z慘淡。此後,模塊化手機便很少被提起。

多攝像頭組合 釋放個性化需求

手機鏡頭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高像素,從最初的30萬像素,到300萬像素,1000萬像素,6400萬像素……,手機拍照變得越來越清晰。第二個階段就是增加攝像頭,2016 年華爲推出的 P9 在主攝的基礎上增加了一顆200萬像素黑白鏡頭,用以提升手機的畫質(尤其是高感)表現。

蘋果同年也推出了具有雙攝的 iPhone 7 Plus ,主攝之外配備了一顆長焦鏡頭,支持 2 倍光學變焦。基於這顆長焦鏡頭,iPhone 推出了風靡一時的人像模式,新拍攝玩法和拍攝素質的提升。

此後,手機廠商紛紛開始投入到多攝鏡頭競賽,三攝像頭、四攝像頭已經成爲目前手機的主流配置。多個鏡頭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的提升像素,更多的是用來應對不同的拍攝需求或者用於輔助提高照片的素質、彌補主攝缺陷以及功能缺失等,各自分工各有用途。例如超廣角鏡頭,拍照畫幅更寬廣;長焦鏡頭,能夠拍的更遠;微距鏡頭,拍攝超近距離物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