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A股小市值公司上一次被基金經理調研、上一篇券商研究員寫的覆蓋報告,可能還是三年前的事情。而今,大市值品種連續強勢數年,小市值品種爲什麼還沒香起來?

近日,一則《你們才30億市值,我們接待不了》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描述了目前市場存在的一個困局,小市值公司正在遭受資金拋棄,真相究竟如何?

根據最新披露的基金一季度持倉,單隻基金規模越來越大,動輒數百億,因此無法在流動性較差的小市值股票上買到足夠的量,以及存在賣出困難等因素。那麼,資金規模小、在小股票上具有靈活操作優勢的迷你基金,會愛上小股票嗎?最近披露的多隻迷你基金持倉顯示,哪怕規模僅有兩三千萬,但在十大重倉股上也幾乎清一色的百億、千億市值股票。

券商中國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造成這一因素的原因是,隨着上市公司數量擴容,傳統的研究覆蓋難度加大,個股研究成本提升,基金公司和證券公司轉而大力提升研究的投入產出比。有基金公司人士向記者強調,公司內部也強調縮小股票數量的覆蓋範圍,研究員少去關注那些“不入流”的小市值公司,不要幻想着把一個冷門的三流小公司,挖掘出所謂的明星企業,任何一個機構的研究資源都是有限的,有限的研究資源只能集中覆蓋到透明度較高、確定性較強、產出效果好的大市值公司。

迷你基金爲何也瞧不上小市值股票?

以小市值爲核心投資對象的另類投資、成長投資,曾經在基金行業風光一時,而今,小市值股票似乎已經漸漸淡出基金的持倉,越來越多的大市值股票成爲各類基金重倉股名單上的常客。

“小市值品種的流動性比較差,基金規模太大的話,想買幾個點非常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深圳地區的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認爲,就算買上這些公司,股價翻一倍,也不會提振基金的淨值,反而就算股價拉上去,流動性太差,基金能不能賣掉也是個問題。

相比小市值公司股價翻一倍,也難以爲資金規模較大的基金貢獻業績,類似茅臺、騰訊等大市值品種,資金規模較大的基金,可以買到足夠的量,只要這樣的股票稍稍上漲20%,基金的業績就能得到明顯的提振。

最典型的就是市值還不足50億的樂歌股份,比如在樂歌股份董事長“拉黑”平安資管基金經理的事件背後,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樂歌股份在去年上半年還不到30億市值,雖然樂歌股份在2020年前六個月上漲了120%,但持有樂歌股份的泰康策略優選基金,未因樂歌股份的股價翻倍顯著提振基金的產品業績,也就是說,樂歌股份市值過小,基金經理難以持有較大的量,該股在當時泰康策略優選基金的持倉比例較低,股價暴漲對基金淨值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這意味着,即便小市值股票股價短時間內上漲兩三倍,對那些資金規模十億、甚至百億的基金,也很難構成顯著貢獻。

不過,基金規模比較大,難以買上足夠的量,拉低基金業績的貢獻度,這些只是一方面因素,問題是,儘管許多迷你基金的資金規模小,配置小股票可以買到足夠的量,但基金經理的興趣依然不大。

比如資金規模不足1億的信達澳銀中小盤基金,按照該基金的體量,其購買小市值股票,可以避免大基金進入小品種難以買上量的缺憾,但是根據該基金披露的持倉信息,前十大重倉股未見50億市值以下的品種,且持倉的十大品種有9只股票的市值超過100億,這9只股票中又有6只股票的市值超過200億。

基金經理哪怕手裏的資金只剩下2000萬,也還是以大市值龍頭爲核心投資對象,比如資金規模僅1900萬的新華靈活主題混合基金。新華靈活主題混合基金披露的2021年第一季度持倉顯示,十大股票中有9只股票的市值超過200億,9只股票中又有7只股票的市值超過1000億。

烏雞難變鳳凰?基金縮小調研覆蓋範圍

“即便是一家基金公司養三四十名股票研究員也很難對目前的A股全部覆蓋到位。”景順長城研究精選基金的基金經理崔俊傑在一次採訪時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資本市場擴容帶來的結果就是,A股的傳統選股研究難度變大,基於主動選股投資的收益預期變小,目前基金公司在人力和精力上很難對目前A股複雜的市場進行系統和全面的覆蓋,即便是券商賣方研究機構也面臨這種問題。

安信基金一位人士在電話採訪時也告訴記者,A股公司呈現出類港股化的傾向,主要是指在引導市場的價值投資上,但由於內地市場散戶規模巨大,A股的特點不會完全呈現出大盤股溢價、小盤股折價的特點。

這位人士認爲,區別於港股市場100億市值以下的公司通常沒有機構研究去覆蓋,A股100億以下的公司還是會持續獲得資金關注,只是市場的特點可能更加偏向於小而美,而不是小而差,小市值品種只有極少一部分優秀企業會擁有翻身機會。

“烏雞變鳳凰可能性非常小,我們內部也強調研究員少去關注那些不入流的小市值公司,不要總幻想着一個冷門的三流小公司,被挖掘成明星公司。”深圳地區一位出身於公募基金的人士也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任何一個機構的研究資源都是有限的,不能把有限的資源浪費在那些不入流的公司身上。

這位前公募基金經理向記者強調,當越來越多的機構將主要的研究資源和資金資源主要覆蓋到那些成長股領域的細分龍頭,那麼市場可能會發生非常有趣的變化,真正具有競爭力的細分領域龍頭會得到越來越多的資金支持,得到市場的溢價,而不入流的公司可能無人問津,就像港股的許多仙股長期缺乏研究覆蓋一樣,機構的定價權和話語權也會在這種市場中得以提升。

南方基金公司的一位明星基金經理也認爲,很多人應該注意到許多小盤股,好幾年都沒有研究報告覆蓋了,沒人去調研,隨着A股上市公司數量越來越多,以後這將會是市場的常態,因爲基金公司、券商的個股研究成本正在提升。

“個股研究是有成本的,是要產出的,小盤股的透明度比大市值公司差,研究成本高、對基金業績的貢獻卻比較低,也就是投入研究資源後,相應的產出低。”上述人士強調,那麼基於提高研究的投入產出比,對上市公司的調研肯定集中覆蓋到透明度較高、產出效果比較好的大市值公司,縮小A股公司的覆蓋範圍。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