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哈里尼·巴拉特(Harini Barath)

翻譯 | 巢栩嘉

無論是在肇事車輛的保險槓上發現的一抹血跡,還是警察在犯罪現場發現的一處微小血跡,迅速確定在案發現場出現的可疑血跡是否來自人類都至關重要。但常規的測試不僅耗時,而且可能會破壞寶貴的證據。研究人員表示,一種新出現的技術或許可以幫助他們。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的法醫化學家伊戈爾·萊德納夫(Igor Lednev)和埃韋利納 · 米斯特克-莫拉比託(Ewelina Mistek-Morabito)結合光譜學和統計學,開發出了一種快速、無損的方法來識別人類血液。他們將紅外線分別照射在乾燥的人血樣本和10種動物的血液樣本上,其中包括狗、貓、雪貂等常見寵物,以及鹿和馬鹿等常被車輛撞擊的動物。研究人員記錄了樣本的反射光,發現光譜會根據血液成分的不同而改變。隨後,他們利用這些數據訓練了一套機器學習算法,用它來快速識別血液的來源。

米斯特克-莫拉比託說:“我們的技術可以有效縮小與案件相關的樣本範圍,然後再將可疑樣本送到實驗室進行DNA分析。”法醫科學家目前使用的生化檢測方法不僅有可能損壞樣本,而且這些檢測有時還會得到錯誤的結果。雖然新方法的準確性還有待實地測試,但米斯特克-莫拉比託表示,初步結果令人鼓舞。

在他們發表於《通訊·化學》(Communications Chemistry)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的是一臺臺式的實驗室儀器。目前,萊德納夫正在努力改進這項技術,使它能適用於便攜式的手持設備。萊德納夫構想了一種便攜的一體化光譜設備,或許可以實現直接在案發現場快速識別體液的痕跡。米斯特克-莫拉比託說:“便攜化設備是未來的趨勢,這能幫助我們把實驗室搬到犯罪現場。”

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法醫科學家彼得·馬西(Peter Massey,並未參與這項研究)說:“這項研究證明,‘無損式分析’的概念是可行性。”他進一步補充道,要想在現場實際應用,設備必須小巧、易用而且價格低廉。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法醫化學家馬蒂厄·博德萊(Matthieu  Baudelet,並未參與這項研究)表示,基於光譜的技術很有前景,因爲它們有可能做得像手機一樣小巧。但由於機器學習過程沒有揭示光譜差異的具體生理原因,博德萊想知道,對於飲食和健康狀況各異的野生動物的血液,研究結果是否仍然適用。

爲了將這項技術用於實踐中,研究人員會用更多不同的樣本進行測試和校準。萊德納夫正在與紐約州警察犯罪實驗室系統(New York State Police Crime Laboratory System)的法醫科學家合作,希望在真實的犯罪現場中測試這項技術的有效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