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書房與閱讀現狀報告:中國人均書房面積有多小?

世界讀書日前夕,噹噹網發佈了首份國民書房報告,數據顯示,中國人均書房面積僅0.65㎡,不足一個馬桶大小。

書房對於人們意味着什麼,是內卷之地還是世外桃源?52.9%的人在書房加班,50.9%的人在書房獨處……世界讀書日前夕,爲了直觀地顯示國民書房情況,噹噹在北京三里屯街頭搭建了一間“廁所”。

“廁所”所處的地帖上,印有許多關於書房面積與閱讀現狀的觀點。這間透明的“廁所”內部帶有馬桶,懸掛各式各樣圖書,“廁所”外側掛滿印着作家金句和趣味書單的捲紙,過往行人可以自行取拿,把有“文化味”的廁紙帶回家。這間“廁所”是噹噹在世界讀書日期間設計的創意裝置,希望以此來喚起公衆對於閱讀現狀的關注。

這件廁所大小的“書房”的數據來源於噹噹與易觀聯合發佈的《2021中國書房與閱讀現狀洞察》報告,報告根據中國居民家庭書房擁有情況、書房使用情況以及圖書閱讀行爲等展開調研,把書房作爲代表閱讀外在環境的意象,洞悉了國人的閱讀現狀和精神世界,透視不同城市的書房與閱讀差異以及社會閱讀場景的變遷。

中國人均書房面積僅0.65㎡,大城市“書房難求”

報告數據顯示,中國72.8%的家庭沒有書房,人均書房面積僅0.65㎡。從城市規模來看,城市越大,書房面積越小。一線城市近9成家庭沒有書房,人均書房面積僅0.26㎡;新一線、二線、三線、四線城市人均書房面積依次爲0.53㎡、0.62㎡、0.80㎡、0.93㎡;只有五線城市達到1.01㎡。 調研用戶中五線城市書房擁有率是一線城市的三倍多。不僅如此,在有書房人羣的書房面積調研數據上,地縣級城市平均書房面積也要明顯比一線、新一線城市更大。報告顯示,有書房家庭的平均書房面積爲8.6㎡,一線、新一線城市的家庭書房平均面積在8㎡以下,二三線城市在8-9㎡之間,而四五線城市則接近10㎡。

大城市“書房難求”。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南京是全國人均書房面積排名墊底的五大城市。

房價高啓的當下,書房的詩意難抵現實。有書房的家庭中,6成以上的房屋面積都在120平米以上,從戶型上來看,有書房的家庭住房都是3居室及以上的戶型。報告調研了各地書房的花費成本,顯示全國實現“書房自由”的平均成本爲29萬元。而在具體城市方面,深圳、上海、北京的書房成本位列前三甲,分別高達近110萬元、78萬元、75萬元。書房自由很遠,但讀書自由很近。報告顯示,各城市年均購書花費從500元到800元不等,相對於讓人望而卻步的書房自由,大部分年輕人都能輕鬆實現讀書自由的夢想。

“第二書房”正興起,通勤、馬桶、睡前成爲讀書新場景

書房的功能和價值也愈發多樣化。調研顯示,在書房用途功能上,除了閱讀,書房也被人們用於工作加班、獨處、看影視、會客聊天、和健身鍛鍊等。高達52.9%的人把書房作爲加班工作的場所,50.9%的人更願意在書房獨處“靜靜”。在書房陪孩子閱讀、玩耍的比例倒數第一,多數人把書房作爲暫避小憩的場所。

藏書“風花雪月”,讀書“功利現實”,是隱藏在書房中收藏和閱讀的真相。書房正在變得越來越“功利化”。從調研用戶閱讀的書籍類型看,人文社科類圖書是書房中收藏佔比最高的圖書,高達53.9%;經管/考試/工具/教輔/專業書籍/親子教育類等實用性書籍卻是閱讀量最高的圖書,合計佔比爲68%。 此外,從書房存書量對比有無書房的兩類家庭,有書房的人不僅存得多,而且還讀得多。從數量看,大多數居民家庭存書量爲50-200本,有書房的家庭平均存書量爲280本,是無書房134本的2倍多。在家庭藏書30本及以下區間段,有書房的家庭存書佔比僅爲2.6%,而無書房的家庭佔比卻高達14%。存書千餘本以上區間,有書房家庭佔比7.5%,而無書房僅爲1.2%。從閱讀量看,有書房人均閱讀量爲7.46本,無書房人均閱讀量爲4.45本,人均閱讀量高出3.01本。

中國家庭平均存書量爲264本,其中三四線存書最高,分別爲308本及298本。從城市看,上海、成都、南京、天津和鄭州位居家庭存書量城市TOP5。

即使有書房,也避免不了大多數家庭的書房淪爲“讀書氣氛組”。報告顯示,73.5%的人書房裏一半以上的書都沒讀過,僅0.7%的人基本讀過家中藏書,大多數人書房藏書閱讀佔比爲30%~60%。

隨着人們生活習慣的碎片化,閱讀空間和場景也在發生變化。報告數據顯示,通勤、馬桶、睡前、午休、早起和就餐時正在成爲人們的“第二書房”,其中,63.6%的人在通勤路上看書,39.5%的人在馬桶上看書,35.4%的人在睡前看書。除此之外,午睡時、早起時、就餐時也成爲比較常見的碎片化閱讀場景。

報告數據顯示,書房與臥室仍是人們在家中看書的首選閱讀空間,閱讀率分別達到了82.5%、38.5%,衛生間則以32%的比率緊隨其後。在外面,咖啡廳與書店則成爲人們最心儀的外部閱讀場所,閱讀率分別達到了41.8%和33.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