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女司機被拖走之後 來源:鹽財經 

特斯拉車主上海車展維權事件在持續發酵。

4月19日,鄭州特斯拉車主張女士身穿印有“剎車失靈”的白色T恤,在上海車展爬上紅色特斯拉車頂,聲稱,“剎車失靈!特斯拉剎車失靈!”。一時間,特斯拉的剎車故障也成爲輿論關注焦點。

一場維權博弈因此展開。如今,該女士已被上海警方行政拘留5日,特斯拉也因此事在官方社交平臺上連續發佈四次聲明。

圖|特斯拉三天內連續發佈四次聲明

昨日(21日)深夜,在被國家市場監督總局、中國消費者行業協會相繼點名後,特斯拉回應稱,“願意提供事發前半小時的車輛原始數據,給到第三方鑑定機構或政府指定的技術監管部門或者消費者本人。”

今晚(22日晚),特斯拉如期公佈了鄭女士車輛發生事故前的一分鐘數據。張女士的維權也算有了新進展。但此事引發的討論仍在繼續,特斯拉爲何頻繁曝出因剎車故障導致的安全事故?智能汽車產生的數據該如何監管?

剎車故障不是個例

在張女士上海車展找特斯拉“高調”維權後,越來越多的特斯拉剎車故障事件進入大衆視野。

4月20日,廣西南寧街頭,一特斯拉車身掛滿橫幅維權稱:自動加速,剎車失靈;同日,在江蘇溧陽,一輛特斯拉在剎車燈亮數秒後,仍追尾一輛貨車,車頭損失嚴重。

圖|廣西南寧街頭,一特斯拉車身掛滿橫幅維權

3月11日,據直播海南報道,海南海口蒙特(化名)駕駛朋友的特斯拉行駛到單位附近後,準備停車卻發現車無法停下,最後徑直撞向了對面的藍色防護攔板,衝向溝裏。

3月12日晚9點47分,浙江紹興一輛特斯拉撞上了沿路停放的5輛車,造成了包括特斯拉在內的6輛汽車不同程度受損。

鄭州張女士的特斯拉更早暴露了剎車故障。2月21日,其父親開着特斯拉model3進口版載着一家人出遊,不料,突然剎車失靈,一連追尾兩輛車,最後撞到路邊的水泥防護欄才強行停下,張女士的特斯拉車頭受損嚴重。

對於這些事故,特斯拉的第一反應都是甩鍋,否認車存在問題。如在回應海口車主時稱,“地面存在大量砂石,且因大量積水而較爲泥濘,”並稱,車主最初踩下制動踏板時幅度較輕,導致剎車距離變長。”

隨後,特斯拉被自己工作人員情景再現的模擬演示打臉。工作人員在相同場景下駕駛的特斯拉,也沒有剎住車,徑直撞上了護欄。

4月21日,張女士與特斯拉的維權博弈進入膠着狀態時,廣州增城警方的一則通報,無形中成了過往特斯拉相似故障的有力回應。

事件的源頭是,17日晚10時許,在廣州增城區東江大道北,一輛疑似特斯拉的車輛失控追尾爆燃,隨後相關視頻在網上傳播。據封面新聞報道,事故車輛正是特斯拉旗下車型。

圖|特斯拉失控碰撞後燃燒事故

對此,特斯拉工作人員也曾對外回應稱,事發後,公司立即配合警方和車主展開調查,目前還在等待警方調查結果。

21日,廣州增城警方通報,事發時左某(男,33歲)駕駛小汽車搭載一名男乘客途經上述路段,車輛與右側道路水泥隔離牆及王某(女,32歲)駕駛的小汽車發生碰撞,致左某車上男乘客當場死亡。事故未造成其他人員受傷,隨後左某所駕駛的車輛發生燃燒。事故原因仍在進一步調查中。

圖|廣州增城公安通報

據統計,2020年以來,不同媒體曝光特斯拉剎車失靈、充電自燃等問題累計超過幾十起,發生在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多地,涉及特斯拉的Model 3、Model X和Model S車型。

早在2021年2月,市場監管總局等五部門就消費者反映的異常加速、電池起火、車輛遠程升級(OTA)等問題約談特斯拉公司。

可見,特斯拉不僅有“不妥協”的傲慢,還有“被約談後”的健忘。

單踏板模式的“鍋”?

上述特斯拉失控引發的交通事故,不少都提到“剎車失靈”,這也是鄭州張女士維權的焦點。

那麼,特斯拉的剎車系統體驗如何?劉曉梅(化名)是在去年年後特斯拉model3第一次降價到30萬以下,才入手的。她坦言,在考慮入手電動汽車時,根本沒有考慮過其他品牌,原因很簡單,“特斯拉的智能駕駛體驗還有電機技術應該是最成熟的,畢竟是行業先驅。”

提及行車過程中的剎車體驗,劉曉梅告訴鹽財經記者,她喜歡鬆油門來實現踩剎車的操作,因爲回收電能調到標準模式,怠速會很明顯,基本跟汽油車輕踩剎車的感覺差不多。

圖|4月19日,鄭州特斯拉車主張女士身穿印有“剎車失靈”的白色T恤,在上海車展爬上紅色特斯拉車頂,聲稱,“剎車失靈!特斯拉剎車失靈!”

這就不得不提到以特斯拉爲代表的電動汽車的“單踏板模式”。與傳統汽車不同,電動汽車往往將剎車系統實現線控(即電控)。爲了提高續航能力,電動汽車在剎車系統中配置了“動力回收”功能,即大衆熟知的“單踏板模式”:踩油門時,車輛能快速加速;鬆開油門,車輛減速明顯,達到剎車效果。

“動力回收系統可以讓電動汽車增加30%左右的續航”,新能源車業內專業人士周龍(化名)告訴鹽財經記者。而近年來,在電動車市場,續航能力一直是各家車企都在強調的賣點。

不難看出,動力回收系統不僅讓方便車主,還能提升車輛續航,一舉兩得。但時間一長,當車主習慣了單踏板模式後,在緊急情況下,這套系統也容易誤導車主,將踩油門等同於踩剎車。

據瞭解,特斯拉採用的是博世的ibooster第二代系統,俗稱智能助力器,這套剎車系統和傳統汽車剎車系統有何差別呢?

圖|博世第二代 iBooster 智能助力器

事實上,無論是傳統的燃油車還是新型的電動車,剎車制動系統的基本架構是一樣的。區別在於,傳統燃油車的助力器中,能產生真空源,讓車主能通過機械剎車直接控制車輛。

但電動汽車的剎車系統實現電控後,它的剎車制動就是通過系統內部的傳感器來檢測駕駛員意圖,再轉換成相應的電信號,電信號傳送給行車電腦後,才能實現對電動助力大小的控制。

“當電動車的剎車系統實現電控後,司機只能間接控制車輛。”汽車保養的專業人士鄧緣(化名)向鹽財經解釋,線控剎車系統還有一個問題,即電信號傳輸過程中出現錯誤、延遲以及中斷等情況,很有可能會導致剎車失靈、突然加速等危險。

圖|根據公開報道整理的Model3事故

記者瞭解到,在特斯拉的model3中,是配置有機械剎車板。這意味着,如果真的出現緊急情況,理論上,車主可以用腳踩機械剎車的方式,實現緊急制動。

但從上述特斯拉車的交通事故案例中,這類緊急制動並未實現。劉曉梅告訴鹽財經記者,在輔助駕駛模式下,“自己介入踩剎車,會有點硬,”她回憶,她曾經碰到過,在輔助駕駛模式下,當時“路上並沒有路障,也沒有車輛或者行人,但車輛突然急剎了一下”。

梳理上述事故發生時車主的反饋,鹽財經記者發現,有幾個細節值得關注。顯然,事故發生在不同場景;且車輛在失控造成交通事故前,車主都有踩剎車的操作,不少反應剎車板很硬,很難踩下去,結果發生撞車。

圖|特斯拉海南剎車事故

根據特斯拉今晚(22日)發佈的維權車主張女士的數據,在事故前的30分鐘內,張女士的車輛有超過40次踩下制動踏板的記錄。

周龍分析稱,爲了讓ibooster更好地與自家車輛匹配運行,車企都會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校和優化,理論上用戶踩剎車時,命令優先級應該是最高的。換句話說,腳踩剎車就應該能剎住車,“可能特斯拉車基系統深度優化後,在某些特殊場景,用戶踩剎車本應該制動的,結果變成動力回收了,沒法制動,就變成剎車失靈了”。

但是,特斯拉對ibooster做了哪些優化,顯然當前仍是一個黑匣子。

圖|博世 iBooster 智能助力器生產線

事實上,因深度優化而導致剎車系統故障早有先例。本田CR-V、華晨寶馬iX3、X5等車輛召回,召回原因裏都提到了車輛集成制動系統存在問題,可能會喪失制動助力,剎車失靈。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部分從傳統車企轉型而來的電動車企,在優化時相對比較保守。如當系統檢測到駕駛員快速踩踏板,或者把踏板踩深一點的時候,部分車企會讓車行電腦退出介入,讓司機能在緊急情況直接控制剎車。

但特斯拉作爲電動車的創新一哥,一直以激進創新風格著稱,其新車一般是默認“單踏板”模式,且車主無法直接控制iBooster系統。

經此一役,不少車主在“特斯拉客戶支持”的官方微博下留言,希望特斯拉能把選擇權交給他們,“續航少一些無所謂。”

車聯網的數據安全

鄭州張女士維權的另一個訴求是,特斯拉需要公開車輛的相關數據,電動汽車在車聯網情況下,數據的歸屬權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

4月22日晚間,特斯拉如期公佈了張女士車輛事故前的一分鐘數據。不過,特斯拉還特意提出,公司諮詢了法律人士,由於數據屬於車主隱私,除非車主自行發佈,否則,特斯拉不方便再公開更多數據。

圖|4月22日晚間,特斯拉如期公佈了張女士車輛事故前的一分鐘數據

無獨有偶,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就關注了數據安全在內的智能汽車信息安全。隨着汽車越來越智能化,搭載在車身上的傳感器、車載系統、OBD接口、GPS定位等,都在獲取數據。有報告顯示,“現代汽車每小時可產生數GB的數據”。根據國內60%以上的合資品牌份額推算,60%的車輛數據離岸儲存。

爲了對數據出境進行管理,2020年2月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等11部門曾聯合發佈《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明確提出要確保用戶信息、車輛信息、測繪地理信息等數據安全可控。但這一規劃落地時間尚未明確。

不過,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左曉棟告訴鹽財經記者,上述規劃涉及到的重要數據,與用戶有權查詢個人信息並不衝突,但有爭議的是,反映用戶使用服務情況的數據是不是用戶的個人數據?

左曉棟補充道,目前,我國對智能汽車數據的歸屬問題沒有統一規定,實踐中也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了不同的處理方式。但總的講,在車聯網的場景中,用戶使用服務的情況,含有大量用戶個人信息甚至是敏感信息,因此,不能簡單說,這些不是用戶的數據,用戶無權查閱這些數據,或者說車企可以任意處置這些數據,都不能簡單下這個結論。

事實上,國家標準《個人信息安全規範》當年借鑑國外,規定了用戶對企業收集的自己的數據有查閱權利。但國內互聯網企業當時堅持,服務中生成的數據不是用戶的數據。“當時有過爭論,但沒有形成共識,最終國家標準保護的也只是用戶自己提交的數據。”左曉棟說。

不過,在左曉棟牽頭制定的國家標準《雲計算服務安全能力要求》中,要求雲服務商在合同到期不再服務時,返還客戶的數據,且明確了反映用戶活動情況的日誌數據,也屬於用戶的數據,需要返還。

這些過往對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規定,都可以爲未來智能汽車數據保護問題提供參考。但在規定落定的等待期,如何避免數據被濫用等數據安全問題,纔是當下需直面的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