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東東莞市區驅車前往三面環水的高埗鎮,高埗大橋是必經之路。下了橋,就到了下江城村,只見東江支流一灣碧水之上,新舊兩座相距僅百米的高埗大橋交相映襯,嶺南水鄉美景倍添韻致。

“這是我國第一座‘農民集資建橋、過橋收費還貸’模式的公路橋樑,在全國開創了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建設基礎設施的先河,‘想致富,先修路’的口號就是從這裏響徹全國。這座橋就是我們下江城村村民同心協力奔上小康路的見證。”下江城村村幹部趙錦培自豪地介紹。

35歲的趙錦培從小就常聽村裏父輩們講起這座“致富橋”誕生的故事。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嶺南大地,距離東莞市區僅7公里的高埗鎮,卻苦於江水阻隔,無法吸引企業入駐。想修橋卻沒有錢,怎麼辦?高埗幹部羣衆想出了集資建橋、收費還貸的解決辦法。“男女老少每人出10塊錢,有勞動能力的都去大橋工地義務勞動。”趙錦培說。先後集資256萬元、僅用時2年多,1984年1月,高埗大橋建成通車。通車當年,高埗工農業總收入首次突破3000萬元,進入飛速發展時代。

趙錦培告訴記者,隨着新高埗大橋建成,舊橋在1996年停用,舊橋所留下的“敢爲天下先”精神時刻激勵當地羣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邁上小康路。

村裏重新裝修過的下江城村飯堂門前,兩根石柱和部分舊牆體還保留着改革開放初期的原貌。“這裏是‘三堂經濟舊址’,我村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奇峯手袋廠就在飯堂裏興辦。”趙錦培介紹,東莞作爲改革開放先行地,孕育出利用祠堂、飯堂、會堂等場所作廠房吸引外資的特殊發展模式。1985年,祖籍下江城村的港商回到家鄉,將村內飯堂改建成手袋廠。從此,村裏的幹部羣衆緊抓機遇“築巢引鳳”,大力吸引港商、臺商前來投資,集體經濟紅紅火火發展起來。

“如今村裏已有6個工業園,落戶工業企業95家,村組兩級總資產超過2億元。”趙錦培指着一排四層小樓告訴記者,“去年村裏人均分紅達到1.5萬元。”

“得益於大膽創新的精神,這兩年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趙錦培說。雖然工業化給村子帶來了財富,但也出現了環境髒亂差等問題。2019年,高埗鎮探索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擂臺賽”的特色做法,激發了下江城村村民建設美好家鄉的鬥志:原來被工業垃圾、“殭屍車”等佔據的1000多平方米閒置地,搖身變爲設施齊全的休閒健身區;原來淤泥堆積、垃圾漂浮的河涌,如今碧水清亮,由村裏的河涌養護隊定期巡查、管護……

“邁上‘十四五’新徵程,還有更大的‘硬骨頭’在後頭,敢爲天下先的精神不能丟!”趙錦培告訴記者,他們還要學習順德等先進地區在村級工業園改造中的經驗,拿出更大魄力和創新精神,將“工改工”進行到底,讓全村1689名村民、上萬名外來居民能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