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島叔說]絕不允許給教材“摻毒”

最近,香港、新疆兩地紛紛給教材“去毒”。

新疆反恐紀錄片披露“毒教材”使用13年的問題後,教育部召開“強化陣地意識,把好教材政治關”座談會,稱新疆問題教材“教訓極其深刻”,“要將教材建設作爲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在香港,中學二年級中國歷史科即將採用新課程大綱,刪除以往“洗白”鴉片戰爭的內容。

教材的確是極其重要、不容有失的陣地。

綜合分析香港、新疆兩地教材可以發現,往教材中“摻毒”的手法有如下幾種:

胡編亂造。在新疆2003版、2009版中小學教材中,竟出現“漢族士兵逼維吾爾族英雄姑娘跳崖”這種明顯瞎編的橋段。

抹黑污衊。香港《新視野通識教育(綜合四版)——今日香港》的一篇課文,公然抹黑港警稱:“本港人權不斷受限,警方執法方式備受爭議,警權損害港人遊行、集會、示威等自由。”

扭曲誤導。香港舊版歷史教科書提及鴉片戰爭背景時,先將清朝限制通商、中英貿易談判失敗、林則徐禁菸等事細數一番,得出的結論卻是“鴉片戰爭源於中國和英國出現政治、貿易體制及司法制度衝突”,淡化侵略戰爭,甚至有把英國視作“正義之師”的嫌疑

偷樑換柱。新疆此前的問題教材絲毫未收錄有關中國國旗、國歌、國徽的內容,卻在課本插圖中爲主人公佩戴了“東突厥斯坦共和國”的“國徽”。

這些手法,在近年曝光的“毒教材”中屢見不鮮。其目的很明確,也十分一致——製造仇恨、煽動分裂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材受用的對象,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逐步形成的青少年學生,本來一張白紙,被塗黑了,以後再想洗白,何其困難!一套蠱惑人心、妖言惑衆的教材,足以讓青少年生出思想上的膿包。

當學生長期被歪曲事實、煽動暴力的教材誤導,難免會頭腦遭矇蔽、思想上“去中國化”、行爲趨向偏激,成爲社會不穩定因素。新疆、香港兩地近年來屢屢出現的暴恐事件、分裂圖謀,就是血淋淋的註腳。

在今天的複雜環境下,一國教材的意義,絕不僅限於知識傳授這一點,更事關守好意識形態陣地、“培養什麼人”等根本問題。

換言之,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要體現國家意志,教材作爲知識合法化的文本,作爲下一代個體社會化進程的基本載體,其意識形態“守門人”、國家長治久安“把關人”的關鍵定位決不能含糊。

比如鴉片戰爭,明明是英國人販賣鴉片不成就改爲明火執仗,這樣明擺着的歷史事實,都能被篡改爲因中國“傲慢”、英國不得不決意“維護自身權益”,足見“毒教材”荒唐、離譜到了何種程度。

青少年學了這樣的教材後,怎麼可能產生“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想法?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何以構建?循着混亂的歷史觀,“認賊作父”倒是很有可能發生。

縱觀世界,任何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國家,都不會讓教育成爲無掩雞籠。剷除“毒教材”,勢在必行。

此前,曾有中國軍界、學界人士提出一個概念:“超限戰”。意思是,只要你有在任何地方、使用任何手段、向任何目標發起攻擊的能力,戰場就無所不在。

從超限戰的視角看,有些人在教材中埋雷,本質上是給中國下一代人的頭腦中埋雷,試圖在潛移默化中提前佈局“第五縱隊”。“毒教材”黑白顛倒、鼓吹分裂,都是強行劃出戰場的手段,怎能漠然待之?

慶幸的是,這種鬼蜮伎倆已經耍不開了。在教育部的座談會上,教育部副部長鄭富芝表示,要把教材建設作爲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重點抓好管理、編寫、審查、研究四支隊伍建設,不斷完善、嚴格執行教材編、審、用各環節工作制度,形成守好教材陣地的良好局面。

上述四支隊伍中,審查隊伍尤其需要加強。新疆“毒教材”之所以能持續放毒13年,有關部門、編寫隊伍中“兩面人”作祟是一方面,審查環節的缺失也不容忽視。在實行多級審查制度、組建多民族政治審查專家隊伍的同時,鼓勵各界人士監督、暢通意見上達通道,也是查漏補缺的應有之義。

總之,教材無毒,是學生之福,更是國家之福、天下之福。切記。

文/田獲三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