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披着AI外衣、內容高度同質化,這類兒童啓蒙課程生態堪憂

“2—8歲就上AI(人工智能)課”“AI啓蒙課學思維、學英語、學美術”……從去年開始,北京家長安華髮現,爲孩子報名上AI啓蒙課程成了身邊家長的新“風尚”。

與少兒編程等關於AI技術本身的課程不同,目前,市面上常見的AI啓蒙課主要是藉助AI互動技術,以學前兒童爲主要對象、以錄播課形式爲主的多學科啓蒙課程。

多名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雖然AI+啓蒙教育是值得期待的發展趨勢,但真正發揮出AI爲啓蒙教育賦能的潛在優勢仍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

AI只爲外衣?

技術賦能啓蒙教育還有很長的路

“AI+啓蒙,不僅能讓兒童對現代技術產生一種感受和體驗,也能讓我們的孩子在語言、邏輯思維發展的敏感期,通過AI技術擁有一個好的互動對象,一個陪伴者、學習者和玩伴,這對孩子的生長髮展,包括未來的自主學習都有着積極意義。”在上海市早期教育指導服務中心主任茅紅美看來,隨着AI技術和工具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處於起步階段的AI啓蒙教育是一種不錯的嘗試。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鍾柏昌分析認爲,AI啓蒙課具有前期開發成本高、邊際成本遞減的特點。與早教啓蒙課相比,AI啓蒙課不僅打破了時空限制,還能以較低的價格讓更多家庭享受標準化課程服務。

雖然AI+啓蒙教育有豐富的想象空間,但記者通過測評發現,不少冠以“AI”頭銜的啓蒙課程主要是以錄播課或動畫片的單向傳授方式展開,互動性並不突出。

“這些課程的所謂互動主要體現在隨堂檢測、學習報告生成環節,其本質是與直播課相區別的錄播課。”啓蒙教育業內人士林亦峯表示,目前,“AI啓蒙課和真正意義上的AI+啓蒙教育存在不小的差距”。

交互設計還不完善、人機交互很難深入、情感交互缺乏……“這些對學齡前兒童而言是一個重要缺失。”鍾柏昌說。

林亦峯表示,要讓AI啓蒙課程真正在功能上實現交互,而不僅僅是環境和氛圍上的烘托渲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適合兒童嗎?

幼兒應在真實世界裏探索、感受和體驗

形式多樣、內容有趣,在採訪中,不少家長對AI啓蒙課程豎起了拇指。

但在茅紅美看來,給孩子報名AI課程,家長需謹慎。“首先,在線教育並不符合學前兒童的生長發育特點;其次,這些AI課程的內容、質量還需相關部門爲家長做好監管、把好關。”茅紅美說。

作爲在線教育的細分產品,用眼健康也是外界對AI啓蒙課程關注的一大重點。

最近,教育部印發《關於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提出,幼兒連續使用電子產品應不超過15分鐘,兒童單次使用電子產品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AI啓蒙課程時間都控制在15分鐘內,但這只是單科時間。鍾柏昌說:“如果家長不能合理選擇學習時間和控制課時總量,孩子每天面對屏幕的時間和密度將超出合理範圍。”

此外,儘管不少App配備了護眼功能,如當兒童的眼睛與屏幕小於一定距離時,會暫停播放,提醒兒童調整姿勢,但現實中,如果缺少父母的陪伴監督和科學調配,這些技術層面的設計也很難奏效。

選最有名的?

課程同質化之下的不良生態

“AI課太多了,不知道怎麼選時,只能選有名的。”在談到爲何給女兒選擇某頭部AI啓蒙教育平臺的美術課程時,安華解釋道。

“說實在的,AI啓蒙課程太多了,而且內容高度同質化,家長很難在第一時間就判斷出誰好誰差。”林亦峯提到,爲了給孩子選出一門不錯的啓蒙課程,有些家長會花費大量的機會成本去做挑選,“一般至少得給孩子上兩三週的課程才能體會出差異,但是目前AI啓蒙課程一般都是按年度收費,退費也並不容易。”

觀察一些AI啓蒙課的廣告,廣告詞單一、同質化程度高、產品核心價值模糊等是共同特點。

“這些洗腦廣告只是爲了讓大家對品牌形成認知,很少介紹自己的產品特點和價值。”在林亦峯看來,這不僅從側面體現出當前AI啓蒙課市場的同質化和低水平競爭,也折射出整個K12在線教育市場的“痛點”,“因爲在教研、課程內容上沒有顯著差異和突破,大家只能陷在營銷戰裏,看誰的聲量更大”。

當前,在校外培訓整體面臨強監管的合規化過程中,相較於監管對中小學校外培訓在課時收費標準、退費方式、師資等方面的明確要求,AI啓蒙課程所屬的學前教育培訓市場暫時處於一定的窗口期,尚未有針對性的監管意見和相關法規。

雖然“靴子”還未落地,但作爲從業者,林亦峯表示,由於擔心可能出現的合規風險,目前已有不少教育機構暫停了課程研發進度。

茅紅美也建議,企業和高校等研究機構應加強合作,在尊重學前兒童認知能力和學習需求的基礎上,進行課程開發。“出於能力和時間精力等原因,再加上培訓機構的營銷導向,讓家長去做把關人是很難的。要加強監管和規範,通過第三方監管機構對課程效果進行監測評價。政府、企業和研究部門聯手來做好這件事,合力營造一個比較健康的市場環境。”茅紅美說。(應受訪者要求,本文安華、林亦峯爲化名)

作者:本報記者 梁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