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球行動反對排核廢水戰,韓國聯合中美洲8國發表聲明深表擔憂 來源:華夏時報網

特約記者 邢祺欣 本報記者李未來 北京報道

反對日本排核廢水的行動一浪接着一浪。

近日,韓國和中美洲8國副外長在哥斯達黎加共同出席韓國與中美洲一體化體系(SICA)副外長會議,會後發表聲明對日本福島核廢水排海決定深表擔憂。

此前日本政府與東京電力公司(福島核電站事故方,以下簡稱“東電”)多次宣稱處理過的核廢水“符合相關環境排放的標準”,但日本政府和東電此前的“不靠譜”事件令人難以信服。

此前,東電“因錯估核廢水中放射性元素銫濃度,導致建造的第一個過濾系統僅在過濾幾個小時就已經報廢”,還“虛報核廢水處理量,直到議會委員會通過前才被迫承認真實的處理量不到其宣稱的五分之一,其原因竟是因爲沒有足夠頻繁地更換核廢水過濾器”。

如今,尚有能力在周邊無人區建造可儲藏全部核廢水儲存罐的日本政府,依然選擇通過將核廢水排放入海這種“經濟實惠”的方式來讓全世界對其買單。

爭論不休

對於核廢水的處理工作,日本政府與東電將希望寄予一個名叫多核素去除設備(ALPS)的處理裝置。東電在官方核廢水處理網站上稱:“目前,使用ALPS處理過的所有水均符合儲罐的規定,但其中80%以上尚未達到環境排放規定。”那80%未達到環境排放規定的核廢水該怎麼辦?東電準備的處理方法則是將其“再次淨化(二次處理),以儘可能減少水中的放射性物質,並確保其符合環境排放規定。”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像日本政府那樣相信ALPS的處理能力。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常務副主任趙成昆日前接受採訪時表示:“它(東電)對有一些事件,有一些信息公開不夠,甚至是存在篡改的一種記錄。現在從數據來看,我還是有問號的。”

來自韓國原子能研究所的JinHo Song稱:“在過去十年中,ALPS有時無法正常運行,一些測試表明,水箱中被污染的水中的放射性核素濃度是法定允許限值的五到一百倍。”

綠色和平日本辦公室高級核專家肖恩·伯尼(Shaun Burnie)也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日本政府在轉移媒體和本國民衆視線的工作上做得很好,使人民聚焦於含氚廢水,並聲稱這不會對環境造成危害。但核污水中含有許多已知對人體健康和環境有害的放射性物質,包括鍶-90。”

據伯尼稱,泄露的東電內部文件證明,即使通過處理,也無法將許多放射性元素如碘、釕、銠、碲、鈷和鍶減少到“無法檢測”的程度。

而除了引起巨大爭議的氚以外,處理後的水中存在放射性同位素碳14也引起了外界的關注。面對這個存在儲存罐中半衰期約爲5,730±40年的物質,東電宣稱“處理後的水中的碳14平均濃度爲42.4Bq/l※,低於政府的監管標準(法律要求的濃度)2000Bq /升。※最低濃度:2.53Bq/升,最大濃度:215Bq/升”。即“如果一個成年人在一年中每天要喝大約2升這種水,那麼他/她的年劑量將約爲0.021毫Sv。”

但東電的這套說法卻並沒有被日本政府買單。日本首相菅義偉在2020年9月視察福島第一核電站時,面對核電站工作人員遞過來的“稀釋後就能喝”的處理水時,僅在看了一會後就選擇捧在手心裏不再去管它,直到離開也一口都沒有喝。

被無視的漁民與被忽視的意願

排核廢水對於在福島從事漁業工作的日本漁民受到的影響是最直接的。在2011年福島核電站發生事故以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針對可能受到核電站污染的相關食品發佈第99-33進口警示。隨着時間的推移,警示中的部分食品已經被移出名單,當地的漁業也得以進行逐步的恢復。但這個將持續30年的核廢水排放計劃,無疑會將本就處在信譽低谷的福島進行二次打擊。

日本漁業合作社聯合會負責人紀志弘(Hiroshi Kishi)在該組織發佈的《強烈抗議》中稱,政府的正式決定“極爲令人遺憾,完全不能接受”。幾周前紀志弘在遇到日本首相菅義偉時,就曾對政府的舉動表示堅決反對。紀志弘表示“這不僅在福島而且在全國範圍內嚴重傷害了漁民的感情。”

除日本以外,韓國漁民也發起了抗議。據韓聯社報道,4月19日韓國漁民分別在位於韓國的麗水市與巨濟市動員了超過200艘漁船進行海上抗議。抗議的漁船上掛着反核旗幟與反核標語,整場抗議活動持續了數小時之久。

除了利益相關的漁民,來自社會各界的抗議也在持續發酵。4月20日,有大約30名韓國大學生在日本駐韓國大使館前舉行抗議活動,其中的部分學生選擇在大使館前剃成光頭來向日本政府表達憤怒與反對排放計劃的決心。

國際環保組織Green peace也發起了多場抗議活動,在其官網組織的徵集簽名活動中,目標3萬的簽名已經徵集到26439個。對於徵集到的簽名,綠色和平表示“將在今年秋天派遣綠色和平國際科學部的海洋保護專家到倫敦的倫敦防止國際海事組織倫敦公約,以直接向聯合國成員國發出呼籲。您的簽名將有助於您與國際海事組織和聯合國人權組織取得聯繫。”

截至發稿前,日本政府仍未向外界公佈能讓福島核廢水達到“符合環境排放標準”的具體且經過科學驗證的處理計劃,也並未對受到影響的漁民與社會各界進行正式的回應。

中國核電安全體系日益完善

日本福島事故發生以來,中國對核能安全問題越來越關注,不斷完善核動力廠和研究堆安全法規標準,提高對安全生產的要求。

生態環境部核電安全監管司司長湯搏在4月20號回答媒體問時表示:“我司堅持密切跟蹤國際最新核安全標準,結合我國核安全監管實踐,推動核動力廠和研究堆相關核安全法規標準的及時更新,使法規標準始終保持國際先進水平。今年將組織開展《核動力廠廠址選擇安全規定》《核動力廠調試和運行安全規定》2項部門規章的制修訂;按計劃推進部門規章《核動力廠設計安全規定》配套導則的制修訂,擬發佈《核動力廠確定性安全分析》《核動力廠1級概率安全分析》《核電廠保護系統及有關設施》《核電廠應急動力系統》等核安全導則;組織開展《核動力廠修改》《核動力廠運行經驗反饋》核安全導則的編制;積極推動國家標準《核動力廠環境輻射防護規定》(GB6249-2011)的修訂。”

在安全生產的保障之下,中國核電站發展日益壯大。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中國共有16座核電站投入運行,運行核電機組達49臺,總裝機容量達51027.16MWe。2020年,全國累計發電量爲74170.40億千瓦時,運行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爲3662.43億千瓦時,佔全國累計發電量的4.94%。

“雙碳”目標的提出爲核電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川財證券在近日發佈的行業點評中指出:“核電是電網承載基本電力負荷的三大基礎能源之一,較傳統能源優勢明顯,由於節能減排成爲全球範圍內的大勢所趨,核電產業的市場規模將會穩步逐步擴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