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寫文章之前,通常會收集很多的素材。這些素材,如果只是簡單地堆砌、引用或散放在文章裏,不加調整、修改和歸類,文章就會變成一盤散沙,讓人眼花繚亂,不知所云。

文章一定要有邏輯,讓所有的素材成爲一個整體,而不是單獨分散地存在。想要把這些鬆散的素材連貫起來,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列出提綱。特別是在寫一些複雜的文章時,一定要先列出提綱,以保證文章的連貫性和整體性。


一、列提綱

所謂列提綱,就是在動筆之前,先預設好文章的結構,想清楚如何構思,如何組織材料。

要先想好文章分幾部分去寫,如何開頭,如何結尾,中間如何展開,分哪幾部分去敘述;寫作時需要引用哪些資料,提供哪些數據,使用哪些表格等等。

有了提綱,再去找填充這些提綱所需要的支撐性材料,所有的材料都是爲提綱服務的,爲主題服務的。

這樣去寫作,纔會比較容易有整體性和全局觀,才能形成整篇文章一盤棋的局面。

每個人列提綱的習慣不同,有人喜歡只寫幾個關鍵詞,有人喜歡列出小標題,有人喜歡把每一段想要表達的意思都大致描述出來,搞清楚素材與結構的對應關係。

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只要列出提綱,就會對整篇文章有個規劃,爲接下來的寫作創造條件。

好的文章像是在爬山,高高低低,起起伏伏,錯落有致。

文章中有引人入勝的敘述,有思維縝密的推理,有慷慨激昂的抒情,有一錘定音的總結,就像是帶着讀者去經歷一場文字的奇妙旅程,讓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二、行文的連貫性

列出提綱,說明文章的結構和框架已經基本確定,接下來就是往裏面添加素材了。

文章的素材有很多,每一個素材可以會有不同的風格,也可以會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因此,一定要注意行文的連貫性。

1.內容連貫

一篇文章可能會用到許多種表達方式,比如講故事要用到敘述和虛構,表明觀點要用到議論和評論,表達情感要用到抒情和宣泄,這些表達方式同時在一篇文章中出現,如果意思和內容不連貫,就會讓人感覺眼花繚亂。

如果意思和內容連貫,每一種表達都能真正服務於主題,不管是由故事生出感慨,還是由抒情引起議論,所有的表達意思都是連貫的,不管跳出去多遠,都能最終迴歸到主線上來。

這樣的表達方式會讓文章顯得很完整,很順暢,能讓人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2.結構連貫

寫作時,有時爲了講清一個複雜的主題,人們通常會搭建起比較複雜的文章結構。一篇文章可能會分很多章節,分層次、分段落進行敘述,這種結構會幫助寫作者更好地貫穿起文章的主要內容。

由於表達的內容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把零散的內容整合爲一個整體,使得文章的結構非常清晰,內容更加突出,行文也有邏輯,讓讀者讀起來也更加自然流暢。

正因爲有了比較精巧連貫的文章結構,才使諸多的素材形成一個整體,全力支撐起主題,服務於主題。

3.形式連貫

寫作時,由於受篇幅限制,許多素材不能完整地運用到文章中,於是作者會將一些素材作爲附錄、附件、備註、索引等形式放在文章之後。

這些部分雖然不在文章的主體之內,但作爲文章的有效補充,也成爲文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特殊的形式,讓文章更像一個整體,更加完整。

4.引用連貫

有的作者在文章中還引入了一些輔助工具,包括資料目錄、圖表、結構圖、框架圖等,以此來展現一些趨勢、規律和結構。

藉助這些工具,比單純地用文字表達更加簡潔、清晰和明瞭。文字和輔助工具的有效結合,也使讀者能夠更容易地抓住文章的整體結構。

但有時寫作者也會產生一些困惑,資料太少怕說不清楚,資料太多怕把文章分割得支離破碎,從而陷入兩難的境地。

因此,要學會適當地、有效地使用資料,要懂得取捨。對於一些與主題無關或者關係不大的資料,要大膽地捨棄。對於一些與主題相關的資料,可以採用適當的方式進行使用,或者選取最關鍵的部分加以應用,以確保引用的連貫性。


三、不斷修改完善

寫作的內在邏輯,考驗的是寫作者調度資料的能力,尤其在複雜的寫作中更是如此。

比如,在一些大型報告,或者中長篇小說中,由於故事和人物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寫作的整體性就會受到挑戰,如果處理不當,就會使矛盾更加突出,結構更加凌亂,顯得整部作品有些支離破碎。

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可以不斷地通讀寫過的文字,反覆琢磨提綱,邊寫邊調整,直至滿意爲止。

這種不斷修改,不斷完善的過程,就能使各種資料形成一個整體,更好地爲主題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