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要求剛需購房者需35歲以下,高房價會吞噬合肥的“風投”紅利嗎?

合肥的調控政策不僅相對寬鬆

而且出臺時間較晚

合肥,又一次站到了輿論的聚光燈下。

不過,這次不是因爲最牛“風投”城市,也不是因爲邁入萬億俱樂部,而是因爲高房價。

近日,有媒體爆出,合肥發佈的《關於新建商品住房公證搖號公開銷售有關事項的通知》將搖號選房的“剛需”認定條件加入年齡限制,規定“登記購房人登記購房之日時年齡在35週歲以下”,引發輿論高度關注。

事實上,過去幾個月,這個二線城市的樓市剛剛經歷了一輪瘋漲,部分學區房的價格甚至上漲了近50%。4月8日,住建部專門約談了包括合肥在內的5個城市的政府負責人,要求堅決遏制投機炒房。

火熱的合肥樓市,怎樣才能迴歸到應有的理性水平?過快上漲的房價,會不會吞噬這座城市的“風投”紅利?

“瘋狂”的樓市

合肥這輪樓市異動,在2020年第四季度已現端倪。

根據世聯行的觀察,疫情後的3~6月,合肥新房市場成交量同比上升;10~12月,土地市場火熱傳導到樓市;11~12月,西南板塊新房出現一房難求的現象。

進入2021年,隨着學區房週期到來,恐慌情緒蔓延至合肥政務區等熱點學區。當地中介從業者張明(化名)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除了佔學位外,購房者還帶着資產保值的訴求,提前入手學區房,這也導致學區房供需關係驟然緊張。

有業內人士透露,在合肥濱湖、高新區等熱點區域,通過各種手段炒作房價的現象屢有發生,其中包括捂盤惜售、經營貸入市、散播恐慌情緒等。受此影響,部分樓盤的價格快速上漲,一些人通過倒賣房號獲利。

克而瑞中國房地產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合肥二手房累計成交量達到148萬平方米,同比增加444%。在11個二線城市中,處於領漲地位。

官方數據顯示,3月合肥市區共網籤住宅5327套,環比上漲30%,同比上漲24.1%。

具體板塊而言,以政務區和濱湖區爲首,房價均在3萬元/平方米以上。上述板塊生活設施相較健全,教育資源較優質,價格一直居高不下。蜀山區、廬陽區、包河區緊隨其後,房價也有達到了2萬元/平方米以上。剩下的瑤海區、新站區與合肥北城區房價也都達到了1.5萬元/平方米以上。

合肥政務區的一些優質學區房,價格一度漲到了6萬元/平方米,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0%。

隨着價格上漲,不少剛需購房者開始恐慌。

今年一直在看房的購房者李玥告訴(化名)中國新聞週刊,她發現不少開發商會優先提供給全款支付的購房者。而二手房市場則一天一個價,政務區、濱湖區、高新區充斥不少炒房客。

有媒體報道,市場火熱下,合肥樓市也出現了一些違規現象,有些樓盤甚至還要加付“號頭費”。

4月5日,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發佈《關於進一步促進我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從八個方面加強樓市調控,包括穩定增加居住用地供應、實行市區學區內成套住房入學年限政策、深化住房限購措施、實行市區熱點樓盤“搖號+限售”政策、從嚴調控商品住房價格、加強住房貸款審慎管理、加大租賃住房建設力度,以及嚴厲打擊各種房地產市場亂象。

這也被業內稱爲合肥“新政八條”。

新政出臺後,合肥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在4月6日至11日,《通知》中限購區域,二手房的成交價格較前一週,普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落。

不過,合肥“新政八條”能否從根本上摁住蠢蠢欲動的樓市,仍有待觀察。

“把合肥還給剛需”

合肥房價較高與該市的調控政策密切相關。

有分析認爲,相比中西部其他省會城市,合肥的調控政策不僅相對寬鬆,而且出臺時間較晚。

以限售政策爲例,直到此次“新政八條”出臺,合肥才明確提出搖號所購房源自取得不動產權證之日起3年內不得上市交易的限售政策。

而早在2017年,鄭州房產調控政策就明確指出,在鄭州市行政區域內,2017年5月3日(含)之後購買的住房,自取得《不動產權證書》之日起不滿3年的不得上市轉讓。

長沙更是在2016年11月就正式出臺了“長七條”,對限購人羣及限貸政策則有了明確的規定。隨後3年,長沙又出臺了一系列密集調控政策。從限購到限售、限企、限地價,再到差別化購房資格、差別化信貸、差別化稅收等政策。其中2017年出臺的,稱爲史上最嚴厲調控的6.25新政更是規定:在限購區域內,須拿證滿4年後方可購買第二套住房;商品住房須取得不動產權屬證書滿4年後方可上市交易。

輿論指出,過於寬鬆的限購政策,沒有起到堵住炒房客的作用。比如,在合肥當地戶口買二手房不限購。開發商爲了快速回籠資金,提高首付甚至全款優先,讓很多剛需購房者買不到房。

在住建部主管的中國建設報官方微博下,合肥網友一窩蜂留言,希望住建部前往合肥督查,當地也管管樓市亂象。

“把合肥還給剛需!”有的網友還打趣,怕買不到合肥的機票,就衆籌給住建部領導買機票,懇請他們來看看。

有人還編出一首打油詩:“四千月薪,五萬房價,六個口袋湊七十萬首付八成買不到房”。

4月16日,合肥發佈的《關於新建商品住房公證搖號公開銷售有關事項的通知》,更是將搖號選房的“剛需”的認定條件加入年齡限制,規定“登記購房人登記購房之日時年齡在35週歲以下”。

關於爲什麼把“剛需”年齡限制在35週歲以下,不論是業內人士還是相關輿論,同樣充滿困惑。

另一方面,合肥地產市場供需失衡,導致近期房價持續上漲。

數據顯示,2020年合肥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備案135305套,銷售備案面積1519.0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1.3%;二手住宅成交83344套,成交面積783.3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67%。

合肥全市商品住宅庫存去化週期持續下降。官方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合肥商品住宅庫存去化週期爲7.29個月。

上海易居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合肥的新建商品住宅去化週期僅有2.8個月,在全國100個熱點城市中,僅高於浙江湖州。

事實上,過去幾年合肥的土地供應規模並不大,去年成交面積更是達到過去5年來的新低。在區域分佈上,新增供應主要集中在主城區以外的區域,而非核心區。比如,2020年濱湖區僅僅出讓了兩宗地塊,政務區則已“斷供”多年。這也使得作爲教育高地的濱湖、政務兩區,目前的有效庫存還不到8000套,與龐大的市場需求相比,供應量嚴重不足。

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總監嚴躍進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調控政策之下,合肥樓市有望在短期內逐漸恢復理性。但從中長期來看,合肥仍需進一步加大供應,才能從根本上緩解供需壓力,從而平抑房價。

漲幅僅次於深圳

在中西部城市中,合肥2020年GDP剛過萬億,排在重慶、成都、武漢、長沙、鄭州之後,但是房價均價目前已經到了“數一數二”的水平。

數據寶公佈的《2020年316個城市房價排行榜》中,合肥二手房的單價與武漢不相上下,把成都、重慶、長沙、鄭州、西安等新一線城市甩到身後。

易居研究院2020年12月數據顯示,中西部地區中,合肥房價均價達20128元,超越了成都的18395元和武漢的19533元。

值得注意的是,與合肥房價不相上下的武漢和成都,多年來GDP一直處於全國前十。根據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2020年9月發佈的《2020年中國城區高質量發展白皮書》(不含直轄市),成都、武漢各有6個區入圍百強,僅次於廣州。

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近5年,合肥二手房價格上漲66.5%,同期北京上漲52.2%、上海上漲46.9%、廣州55.8%。合肥上漲幅度,僅次於深圳的83.6%。

近些年,在國內互聯網傳播中,合肥無疑頗具“網紅”氣質。從知名VC投資人稱讚合肥爲中國最佳“風投”的城市開始,合肥近10年間的產業謀劃與佈局,一直廣受讚譽。

從2007年合肥市政府拿出近1/3的財政收入,引進當時連年虧損的京東方,並形成年產值超1000億元的產業鏈開始,到2019年,在蔚來汽車最危險的時刻,合肥國資緊急注資“救援”,毫無疑問,在過去的十多年裏,合肥市政府通過產業引進和資本投入的方式,建構了自己的高新制造產業集羣。

今年,從19座已公佈年度重點項目的萬億GDP城市清單看,合肥在項目數量上位居第一,這其中不乏G8.5液晶基板玻璃生產線、捷敏半導體IC電源管理器件生產線等高新產業。

產業發展成就有目共睹,但合肥遠沒到可以“掉以輕心”的地步。有分析認爲,近幾年合肥大力扶植的高新產業,目前還處於創業階段,依然具有風險。

從2010年到2020年,中國GDP十年增幅排名前十的主要城市中,合肥排名第二,GDP增幅達272%。

事實上,合肥GDP高速增長,城市擴容功不可沒。2011年7月,巢湖市所轄的一區四縣分別劃歸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管轄,擴容後的合肥市面積從7085平方公里到11496平方公里。

合肥人均的收入增長也遠低於房價漲幅。2020年,合肥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爲48283元和24282元,同比增長6.3%和8.1%。

2020年,合肥人均可支配收入42492元。而因房價被住建部表揚的省會城市的長沙,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1477元。2020年因疫情影響,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下降的武漢,達到45230元,也高於合肥。

近年來,合肥多次提出融入“長三角”的戰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從區域分佈來看,長三角高收入城市最多,人均可支配收入前十的城市中,包括了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和無錫。

來自長三角的三個新一線城市——蘇州、杭州和南京,人均收入更是超過了6萬元大關,遠超合肥。

有輿論指出,合肥從當年全國最大的“縣城”發展到現在中國最牛“風投”之城,大好局面來之不易,不能放任房價的泡沫越吹越大,讓高房價吞噬了產業發展的紅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