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家詳解哪些人羣需要做結直腸癌篩查

“肺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目前依然是我國發病人羣較多的惡性腫瘤,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大多數患者發現時都已是中晚期,而治療中晚期癌症花費更高,患者5年生存率更低。”在第27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之際,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吳靜在“中國癌症早篩日”啓動會上如是說,她同時呼籲和強調癌症早篩的重要性,“慢病防控不能慢,一定要抓早抓好。腫瘤防治,早篩先行。”

據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2019年全國癌症報告》,2015年,全國新發惡性腫瘤病例數約爲392.9萬例,平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患癌症;死亡病例數約爲233.8萬例,平均每分鐘有4.5個人因癌症失去生命。

與會專家認爲,在惡性腫瘤中,結直腸癌是最值得推廣篩查的癌種之一。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鏡科主任王貴齊解釋說,這是因爲結直腸癌有三個特點:早期症狀不明顯、干預窗口期長、早期干預患者生存獲益良好。“早期結直腸癌常常缺乏特異性症狀,隨着疾病進展,纔會出現腹脹、腹痛等腸梗阻症狀以及便血等症狀。同時,結直腸癌發生發展過程較長,從增生性病變到腺瘤、癌變、臨牀期癌以致晚期腫瘤,通常會經歷5~10年,因而患者有足夠的篩查、預防機會。而結直腸癌如果在早期得到干預,能夠實現超90%的生存率。”

據瞭解,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結直腸癌發病率翻了3倍,上升爲高發癌症中排名第二的“殺手”。

“預防腸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早期篩查過程中,發現腸息肉,讓患者在腸癌惡化前的5~10年通過微創手術切除病竈。”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王錫山說。

哪些人羣需要做結直腸癌的篩查,什麼樣的篩查手段和策略是科學的呢?

國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診早治辦公室主任陳萬青教授指出,“首先要了解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自40歲開始,進行結直腸癌風險評估,明確風險等級。如果屬於高危人羣,建議定期進行結腸癌的篩查,可以根據情況選擇結腸鏡,便潛血檢測,腸CT結腸成像以及多靶點糞便FIT-DNA等篩查手段,如果有相關遺傳性疾病,篩查開始時間要進一步提前。”

“可以先將人羣分層,引導各人羣採用適合自己的篩查方式,精準就醫,讓腸鏡檢查成爲腸癌篩查的最後一個關口。”陳萬青說。

王錫山強調,“癌症的管控應該從三個戰略層面上加強,即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在國家層面,應做到“關口前移,預防爲主”,增加結直腸癌預防資源投入,大力推廣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及相關措施;在社會層面,醫院、學會、協會等應當齊心協力,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做到“專科醫生同質化,病人治療規範化”,形成結直腸癌全鏈條防診治路徑;在個人層面,應呼籲和號召公衆珍愛健康,提高每個人的防癌意識,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讓每個人都瞭解結直腸癌,並進一步意識到結直腸癌給個人、家庭以及社會帶來的危害,並予以重視。最終實現我國結直腸癌的整體防診治的大工程,讓更多患者受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1年04月27日 08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