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度】捷信 “失速”,曾經的消費金融老大哥還有機會嗎?

記者:苗藝偉

1

一架飛機的失速令捷克首富彼德·凱爾納墜機身亡,而他在中國實際控制的消費金融公司捷信也自2020年持續發展“失速”。

捷信消費金融日前公佈的年度業績顯示,這位昔日的消金行業“老大哥”在2020年經歷業績大滑坡。去年僅實現淨利潤1.36億元,同比跌超八成,在業內排位也從第二位跌出前五。而其總資產更是大幅縮水,從2019年唯一一家破千億的消金公司跌去近四成。

成立初期時一騎絕塵,捷信做對了什麼?業績出現斷崖式下降,捷信又做錯了什麼?在當前銀行和互聯網公司重塑的消金行業新格局裏,捷信還有機會嗎?

拿到早鳥票的中歐來客掉隊了

捷信被稱爲消費金融行業的中歐來客,能在10年前就拿到在中國合法合規開展業務的“早鳥票”,要歸功於捷信集團母公司PPF集團創始人彼德·凱爾納對中國市場的關注。

早在2004年,這位背景深厚的創始人曾隨同捷克共和國總統克勞斯訪華,隨後,PPF集團便開始計劃進入中國信貸市場,凱爾納也開始頻繁飛往中國。這位當時的捷克首富在中國商場到處轉悠,以便知道新興的中產階級都在買些什麼,怎樣付費、支出來源等。

經過觀察之後,他認爲,這一起步於布拉格的借貸消費模式也能在中國市場進行復制。

2010年12月1日,經中國銀監會批准,PPF集團全資設立的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開業,成爲國內首家外商獨資的消費金融公司。

在首批四家持牌消金公司中,捷信這位中歐來客起勢最猛。

2017年,捷信消費金融線下渠道規模發展至頂點。當時,捷信在全國範圍內有約8萬員工,設有近24萬個POS點,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已經成爲當時消費金融領域營收淨利和放款規模最高的公司,是毋庸置疑的“消金一哥”。

然而,伴隨着數字化轉型和突如其來的疫情,2020年成爲捷信消費金融掉隊的一年。捷信不僅面臨線下渠道嚴重流失、數字化轉型不暢,高層人事動盪等多重困境,捷信集團實控人彼德·凱爾納3月27日在美國不幸墜機,更爲捷信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捷信集團近期公佈的2020年全年業績成爲其近年來的業績低谷。

財報顯示,捷信集團2020年營收爲31.99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48.45億元),同比2019年的42.49億歐元下降24.7%。同時,這一年,捷信集團由盈轉虧,淨虧損5.8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5.36億元)。

貸款規模方面,捷信集團2020年貸款規模爲106.1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824.19億元),同比2019年減少49.5%。

其中,捷信消費金融在中國市場全年貸款額爲576億元人民幣,在中國市場的放貸量不及其2017年同期水平。

這一年,捷信消費金融實現營收112.32億元,淨利潤1.36億元,雖然並非如外界所猜測的虧損,但淨利呈現墜崖式下落,同比大降超八成。

相比之下,作爲背靠招行和聯通兩大重量級股東的“後起之秀”招聯消費金融,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128.16億元,同比增長19.3%;淨利潤16.63億元,同比增長13.4%,連續兩年位列業內老大。

逐漸消失的線下,後知後覺的線上

“從紅西裝時代過來,我們曾經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從城市到鄉鎮,建立了全國五級銷售市場網絡,只要有手機、摩托和家電銷售的地方就有我們的存在,我們曾經打敗了佰仟、即有、達飛,但這一次我們卻敗給了自己,敗給了這個時代。”在辦完離職手續後,一位曾經供職於捷信消費金融的資深員工發出這樣的感慨。

在中國消費金融市場的“藍海”時期,憑藉“地推爲王”、“人海戰術”的線下大量獲客,捷信實現高速增長。

拿到“早鳥票”的捷信消費金融在中國市場延續其在歐洲的市場策略,把銷售重心放在線下POS點,在手機賣場、電動車、摩托車銷售點,安排駐店銷售人員爲客戶現場辦理消費貸款分期業務。

然而,從2016年起,以“現金貸”、“網絡小貸”等爲業務的非持牌“野生”互金公司憑藉制度套利,在與持牌消金激烈競爭、野蠻擴張的同時,也大大加速了中國消費金融線上化的趨勢。

行業競爭加劇導致線下獲客成本快速飆升,不少線下消費金融平臺毅然決然放棄線下渠道。

據界面新聞記者統計,2018年,維信金科、點融網、你我貸、PPmoney、宜人貸等互金平臺都已關閉或收縮線下業務。一度非常重視線下運營的平安普惠也在當年果斷關閉全國834家線下門店,“變身”全線上經營。

而捷信的反應速度明顯比同行慢了一拍,曾引以爲傲的線下佈局成爲累贅。雖然其也在2018年起開始收縮線下,但線上轉型規劃卻足足遲到三年。

據界面新聞記者瞭解,從2018年起,捷信消費金融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裁員,從2017年巔峯時期的8萬名員工,逐漸減少到2018年底的4.4萬人,近乎腰斬。

2019年至今,捷信消費金融再次進行大規模裁員,近九成員工離職。目前,全國員工僅剩下約1萬人左右,線下渠道全面收縮,數萬名地推人員管理維護的數十萬個POS點貸款模式正在逐漸消失。

另一位接近捷信消費金融的貸款中介告訴界面新聞,捷信十多年間在中國鋪設的五個層級市場銷售網絡已近散夥,基層銷售人員裁員數量約有九成,甚至一些城市僅剩下2~3名銷售人員,用來維護醫美和教育貸款領域的關鍵資源。

而其線上化的發展步伐未能趕上線下渠道失守的速度。

直到2020年2月,捷信消費金融才正式發佈“2020-2023戰略”,宣佈將加速全面轉型的步伐,打造“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創新型消費模式。

目前,捷信的消費者雖然仍可到捷信的合作經銷商門店,但卻需要通過捷信的自助服務合作模式——樂易購(ALDI 2.0)下單,從而轉爲線上成交。

捷信消費金融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捷信推出的線下樂易購(ALDI 2.0)客戶自助服務模式已經推廣至全國約14萬商戶。相比2017年巔峯時期的24萬個POS點,線下渠道覆蓋降幅超過四成。

在捷信消費金融的最新介紹中,中國POS點貸款已經消失,轉而介紹的是“已有超過4400萬用戶註冊了捷信金融APP”、“超過15萬家商戶升級爲自助服務模式店鋪”,不再需要人工協助提交貸款申請。截至今年4月,捷信官方數據顯示,捷信的線上商城擁有 200萬人的月活量。

除了在線上開拓失利之外,因其純外資背景,捷信消金在中國市場融資也相當曲折。

2017年,捷信消費金融公佈的融資結構顯示,由於缺少銀行背景股東,捷信當年發放的524億元消費貸款中,信託融資佔總融資額的八成以上,其次纔是銀行融資,融資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直到2019年7月,捷信消金母公司捷信集團向香港聯交所提交招股說明書,計劃將在2019年完成上市,募資超過10億美元。

但事與願違,捷信集團本計劃於2019年9月上市,但在通過港交所聆訊後卻一再推遲,直到當年11月,出人意料地終止了上市計劃。

捷信集團表示,由於一系列不可預見的挑戰影響了全球宏觀經濟環境,捷信集團決定不再推進上市進程,公司資本充足,目前不需要通過上市來保持在各地市場的業務增長,捷信集團認爲在此階段上市並不符合最佳利益,所以決定不再推進上市進程,未來將通過債務和股權融資進一步支持業務的擴張。

實際上,放棄上市融資的捷信集團並非真正“不缺錢”。至今,捷信集團高層對這次“無疾而終”的上市計劃的真正原因諱莫如深。

4月20日,捷信消費金融公佈的數據顯示,總髮行規模爲18億人民幣的債券項目中,依然需要承受超過6%以上的融資成本。截至2021年4月,捷信已在中國成功發行19期共計約466億元資產證券化產品,是中國發行ABS產品最多的消金公司之一。

艱難轉身還有機會嗎?

雖在中國市場深耕已超十年,但外資基因卻依然深刻烙印在捷信消費金融體內。

一位接近捷信消費金融的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在捷信內部,話事權一直牢牢掌握在捷克籍高管手中,公司內部雖然極度重視業務合規,但在關鍵業務環節推進緩慢,無法及時把握市場變化。

最近當面臨裁員風波、業績隕落等一系列負面事件後,捷信消費金融的高層纔開始頻繁發聲。

在今年4月的一封公開信中,捷信消費金融的CEO Ondrej Frydrych 表示,捷信2020年財報顯示實現了盈利,並將在2021年第一季度繼續保持盈利。捷信沒有停止與零售商合作伙伴的合作,而是從線下轉向了線上渠道。

針對近期的架構調整優化,Ondrej Frydrych稱,這是公司業務轉型的一部分,公司始終與員工保持開誠佈公的溝通,並試圖努力與每一位受影響的員工對話,公司還願意多承擔40%的成本,爲員工提高高於法定標準的賠償。但令人遺憾的是,長沙地區一些員工在少數個體組織下,通過阻斷其他員工與公司的溝通,推動事態升級。目前,捷信正在與當地政府協作解決這一問題。

在捷信消費金融艱難轉身之時,近年來,持牌消金賽道的競爭卻異常火熱。

近期,消費金融行業吸引了不少“非銀巨頭” 加入。自2019年5月度小滿金融成爲首家獲批入股消金的互聯網公司之後,新浪微博、滴滴、小米、螞蟻集團也紛紛加入消金賽道。

互聯網巨頭入股消金公司,除了能夠帶來更多資本之外,這些公司往往自帶流量、技術,可以增加消費金融公司的獲客渠道,同時通過技術支持爲消費金融公司在貸前、貸後方面提供便利,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非銀巨頭入股消費金融公司

從消費金融公司的蹣跚起步到如今互聯網巨頭的加入,消金行業已變得強手如林,銀行系和互聯網公司背景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正在重塑行業的新格局。在拼資本、拼流量、拼技術、拼速度的“紅海”時代,留給捷信消費金融的轉型時間,顯然已經不多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