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阿斯利康疯狂大扩容:200款产品、150亿美元目标,效仿阿里欲造医药平台“巨无霸”

经济观察网余诗琪/文

最近,阿斯利康中国区总裁王磊很忙。

一个月时间里,阿斯利康与昆药集团、世和基因、万孚卡蒂斯、贝克曼库尔特、零氪科技、镁信健康等数十家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这还不包括更早一点,与君实生物、诺辉健康等达成的合作。在上周举办的阿斯利康中国生态圈大会上,又有超过600家来自器械、数字化、保险、基金等领域的公司参加。

王磊明确提出阿斯利康未来要成为一个平台型公司,成长为医药界的“阿里巴巴”。落实到具体规划上,公司要在中国区落地200款产品,方式包括自研、联合开发、代理以及投资等。虽然没有公布实现节点,这依然是个疯狂的计划,因为包括辉瑞在内的其他国际大药企在中国上市的药品数多在50款左右。

EEO大健康记者就目标规划及拆解采访了阿斯利康市场部,并没有得到更深入的信息。

这也是为什么阿斯利康从去年开始动作不断。不过这的确是一个无路可循的挑战,在超过辉瑞之后,它已经是中国市场的销量老大了。它的单药品销量也很高,2019年仅用45个产品就实现了48.8亿美元的收入,同期辉瑞60个产品收入只有25.68亿美元。

但一个不得不提的现实是,它的增速已经从前几年的30%降至去年的11%。王磊对应的销售额目标是150亿美元,现在的3倍。从2017年开始,为了这个数字,阿斯利康已经在中国搭建了一个超过2万人的销售团队,甚至在县域市场,都有4000人。恒瑞制药、百济神州等国内头部创新药企跟它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所有一切都是为了构建一个“巨无霸”而准备的。完全非常规,因为从没有一个药企这样做过。

以至于行业不少人在看到阿斯利康的扩张规划时,下意识地想到这家外国药企要成为中国本土渠道最深的CSO(药品销售外包)。王磊并没有直面回应这个问题,但如果联系到他对标的阿里巴巴,这个猜测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这是一个大机会,中国市场在迅速升温,需求端一堆缺口。且中国的创新药企把融资花光,可能勉强做出一款药,哪有钱自己去搭销售团队,连君实生物这种级别的都很难做到。”某不愿具名的行业投资人称,“阿斯利康中国在产品、研发、渠道上很多都模块化了,这有成为平台的潜质,至少逻辑上是通的。”

“疯狂扩容”

2017年开始,阿斯利康中国以每年近30%的增速高歌猛进。2019年,它在中国区的收入已经占到整体收入的21%,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从而击败辉瑞登顶中国市场。2020年,阿斯利康中国收入近54亿美元,继续稳坐头把交椅,第二的默沙东和第三的罗氏收入分别为35.34亿美元和35.32亿美元。

外界把这一成绩归结到它庞大又高效的销售团队上。从2017年开始到现在,销售团队规模从13000人暴涨至超过2万人。被称为“宇宙厂”的辉瑞在中国全体员工也不过11000人,国内药企龙头恒瑞医药的销售团队在6000人左右。

而且它算是第一个开始渠道下沉的药厂。2015年,阿斯利康成立了县域销售团队,开始只有148人,目前是4000人,覆盖了超过4万家基层医疗机构。阿斯利康消化及全产品拓展事业部及县团队副总裁杜浩晨称:“在特别困难的2020年,阿斯利康还加大了肿瘤的县域解决方案的团队,肿瘤团队从一两百个人已经扩编到了了一千两百个人。”

这对应的结果就是阿斯利康的单个药品单人可以达到400万量级的销量,处在国内第一梯队。但该模式的弊端也很明确,如果无法持续扩充产品线,那销售成本会持续增加,收入增长会持续放缓。尤其是近些年的医改政策导向,药品进入带量采购,销售价大降是大势所趋。

在全球市场贡献了超40亿美元营收的绝对重磅药物“奥希替尼”2020年医保谈判续约成功,医保支付价格为5580元/盒(原价位15300元/盒),降价幅度达到63.5%。“截至2020年,阿斯利康在中国的销售业务占全球总销量的20%以上,上升空间颇有压力。”王磊在近期公开表示。

单靠自研风险高,成本也高。阿斯利康市场部告诉EEO大健康记者,未来五年,上市多少款药无法预估,但大约50个新药和适应症有望在中国获批。

但这显然无法支撑150亿美元收入的目标,所以,加入外部合作等方式,落地200款产品看上去是唯一的可行性路径。

“更何况,一堆中国创新药企渴求阿斯利康的渠道资源,哪怕它是严格意义上的竞争对手。但基于它的体系,创新药企可以早点实现商业化,不用总靠资本市场输血。”上述投资人称,“现在行业内大家都有一种认知,但凡上了船,就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保障,那阿斯利康何乐而不为呢?即便被别人说是CSO,也无所谓了。”

平台化路径

王磊已经把外部合作放在跟自研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阿斯利康现在的主攻方向是做本土创新,和国内企业合作,引进其他企业的产品,外部引进可能会大大超过内部自身研发。” 在他的规划中,未来是自研产品、合作研发、商业化代理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

此前有媒体进一步拆解,200个产品对应的是“50个自研产品+50个中国合作研发的一类新药+50个代理产品+50个诊断器械产品”。阿斯利康并没有确认这个信息。

据阿斯利康市场部人员透露,几年前,内部就成立了专门的BD(商务拓展)团队,开始接触其他药企。从2019年开始出成果,当年1月,阿斯利康与绿叶制药签署协议,获得血脂康胶囊产品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推广权,这被业内看作是“200计划”的起点性事件。

今年两个重磅合作,与君实生物的合作内容为阿斯利康获得PD-1(抗癌药)在中国大陆地区非核心市场的推广权。跟诺辉健康的合作也类似,核心产品常卫清在基层市场的推广权被阿斯利康拿到。

包括最近两个月签约的数十家公司,除了阿斯利康基于补齐自己上下游产业链的目的之外,都有基本共同的特征:初创公司首款,甚至是唯一款的商业化产品;商业化刚起步,销量一般;基本都是上市公司,管线多,后续面临很大的研发成本;商业化产品少,没有过多预算去构建销售体系,也不划算。

这些药企对阿斯利康的认知其实就是CSO,赶紧把我的药卖出去!“至少在BD这一块,阿斯利康的目标是极其明确的,而且效率很高。”上述行业投资人称。

为了加码合作能快速落地,阿斯利康还发起了基金,它与中金公司联合打造的首支全球医疗产业基金“阿斯利康中金医疗创投基金”在今年3月完成了一期22亿元人民币的募资,一个月后,就投出了和誉生物、深睿医疗和智众医疗三家。

EEO大健康记者并没有采访到该基金的负责人,但据介绍,该基金更像是战略投资基金,需要为自研、联合研发,甚至是BD提供支持。

另一家跨国药企礼来是最早一批在中国做基金的,从2008年成立至今,共管理12亿美元资产总额,已累计投资公司超过100家,去年有8家成功上市。按照这个比例,阿斯利康通过投资应该能撬动几十家公司。

此外,阿斯利康的研发资源也开始“平台化”理解,去年6月,亚盛医药宣布与阿斯利康将就双方的两款抑制剂展开临床研究合作。之前剥离出去的迪哲医药,也一直在管线上深度合作。

之后这块有可能是阿斯利康的爆发点,毕竟获批上市的药品还是少,大量创新药公司的药品还处在不同的临床阶段。而且目前初创药企普遍资金紧张,联合开发已经是目前行业流行的研发模式。恒瑞制药、百济神州等大公司的管线中,联合开发都已经占到很高的比例。如果阿斯利康能用自己的研发资源推动这件事,这是个更大的潜在合作市场。

当然,在国内市场的渠道资源让国外药企也垂涎欲滴,虽然现在还没太多迹象,但王磊也提到了海外产品的代理,这块的潜力也不容忽视。

“阿斯利康这几年吃了销售体系的红利,它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提出的150亿美元目标直接挂钩了200款产品,这是市场倒推逻辑。”上述行业投资人称,“目前在推进的几种方式已经很丰满了,感觉它落地200款产品不是很复杂的事。”

但还是老问题,并没有其他公司做到过,真的无路可循。阿里巴巴通过平台逻辑改变了诸多行业的资源分配方式,可面对相对特殊的医药领域,前期投入大,周期长,平台逻辑的节奏如何把控,是个极大的挑战。EEO大健康记者会持续关注阿斯利康的平台化进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