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市場“錢景”大,外資險企三巨頭加速佈局,“洋鯰魚”將掀起多大風浪?

記者|苗藝偉

中國保險業對外開放邁入新階段。

近年來,隨着保險業一系列開放舉措的落地實施,進一步明確了外國保險集團公司和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外資保險公司的准入標準。外資獨資財險、外資獨資壽險、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紛紛獲批成立,外資保險加速佈局中國市場。

其中,德國安聯集團、法國安盛集團、美國友邦集團這三大外資保險巨頭動作頻頻,全面發力中國市場,正在以新面貌加入中國保險行業的競爭。

這些“洋鯰魚”去年業績如何?未來具體會有哪些大動作?會在中國保險市場掀起多大風浪?

中德安聯連續7年盈利 已轉爲安聯全資控股

中國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被安聯收入囊中。

2019年11月,德國安聯集團宣佈,安聯中國已獲銀保監會批准開業,中國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正式開業。隨之而來的2020年,成爲安聯集團在中國市場進行排兵佈局、權衡利弊的重要一年,

2020年,安聯集團與合作了超過8年和23年的中國太保集團、中信信託兩家中國本土金融巨頭和平“分手”,退出太保安聯健康險,並謀求全資控股中德安聯人壽。

2020年11月,太保安聯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稱,中國太平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同意太保集團和太保壽險分別受讓了德國安聯保險集團持有的共計約23%股份,交易完成後,德國安聯集團將不再持有太保安聯健康險的任何股份,

2020年12月,中信信託也計劃轉讓所持有中德安聯人壽保險的所有股權(49%),3個月後,2021年2月,安聯(中國)保險控股與中信信託正式達成產權轉讓協議,將收購中信信託所持有的中德安聯人壽的49%股權。

交易完成後,中德安聯將成爲安聯中國保險控股的全資子公司,中德安聯將有望成爲此輪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後第二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司,該交易仍有待監管批准。

此外,在財務投資方面,德國安聯集團還接受了高盛集團持有的3.9662%的泰康保險集團股份,該交易已經獲得監管機構的批准。

德國安聯集團並不避諱其在中國市場的雄心。

安聯集團董事、安聯中國保險控股董事長塞爾吉奧•巴爾比諾特曾公開表示,中國是安聯集團的重要戰略性市場,自2019年中國宣佈進一步向外資開放壽險行業以來,安聯一直積極尋求全資控股中德安聯人壽,把握更多業務新機會。

自1998年成立以來,中德安聯便是安聯集團佈局中國市場的重點公司之一。

中德安聯發佈的2020年財報顯示,2020年,全年保費收入59.74億元,全年保費同比增長7%;營收68.94億元,同比增長7%;淨利潤5.27億元,同比減少23.6%。這是中德安聯連續第7年在中國市場實現盈利。

安盛天平押注健康險高增長 去年虧損進一步擴大

同樣,來自法國的安盛集團也是中國金融對外開放政策的獲益者。

2019年12月,法國安盛集團以46億人民幣完成收購安盛天平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剩餘的50%股權,至此安盛集團正式成爲安盛天平唯一的股東,而安盛天平也躋身成爲中國最大的外資獨資財險公司。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2020年以來,安盛集團在中國的人事安排、業務佈局均在加速進行。

2020年6月,安盛集團任命原渣打銀行(中國)副行長朱亞明擔任安盛天平首席執行官,轉制後的安盛天平正式啓動從單一以“量”爲主的車險,到更看重“質”的多元化業務發展的轉型新策略,並宣佈將集中發力健康險領域。

剛剛公佈的2020年財報顯示,安盛天平的短期健康險收入爲11.64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0倍,成爲增長最快的業務領域。

但由於車險、健康險領域的激烈競爭,安盛天平前五大險種均處於承保虧損狀態:2020年機動車保險保費收入爲52.74億元,承保虧損2.1億元,健康險保費收入爲14.74億元,承保虧損爲1.75億元。

而在2019年,安盛天平車險保費收入爲60.57億元,承保虧損4.14億元;健康險保費收入3.62億,承保虧損0.25億。

此前,對於車險、健康險兩大重點業務領域,安盛天平首席健康險業務官周晞燁表示,未來,在健康險領域,低端健康險領域競爭異常激烈,公司將重點探索爲中產人羣提供價格可負擔、更優質服務的終端健康險產品。

在車險領域,安盛天平總精算師兼首席定價官殷兆男表示,在車險綜合改革實施後,安盛也正在積極申報新車險產品,公司的直保渠道基本盈利。因此,需要繼續保持直保渠道的優勢,並不斷擴大直保客戶羣體。

但近年來,安盛天平一直處於盈虧邊緣,據界面新聞記者統計,2014年到2019年,安盛天平保險的淨利潤分別爲0.20億元、2.63億元、0.08億元、-0.21億元、-2.75億元、-0.9億元。

安盛天平公佈的2020年財報顯示,全年保險業務收入爲74億元,同比(69.15億)增長7%;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爲-1.92億元,同比去年虧損-1.51億元,虧損繼續擴大。

友邦人壽重啓分公司擴張 淨利下滑10%

2020年6月,友邦保險集團以2億元“轉會費”、近5000萬元人民幣年薪聘請保險行業的“老將”李源祥正式出任友邦保險CEO兼總裁。之後,“分改子”獲批後的友邦人壽便再次開啓了“展業藍圖”。

今年4月,友邦人壽四川分公司開業,這是繼在北京、上海、廣東、深圳、江蘇五地開設分公司後,時隔20年後在內地開設的第六家分公司,也是友邦人壽迫切從區域經營的保險公司邁向全國性保險公司佈局的“關鍵一子”。

友邦人壽CEO張曉宇在四川分公司開業典禮上透露,在四川分公司籌備之際,友邦人壽已經向監管機構遞交下一個分公司的設立申請,雖然他並未披露這家新公司的設立地點,但他表示,分公司會落地在中國經濟活躍、保險人才供給充足的地區。

據友邦人壽披露的2020年財報,全年公司營收470億元,同比增長19.6%;其中保險業務收入爲397.97億元,同比增長16%;全年淨利潤爲73.19億元同比減少10%。

開放政策到底會到來什麼?

德勤在《開放政策下外資險企在中國的新機遇》中指出,對外資險企而言,除了獲取牌照之外,在全國範圍內的銷售渠道也異常重要。在多個省市建立直銷和代理團隊需要至少3~5年,甚至更長的建設這週期和前期投入。

不過德勤也指出,通過與中國的保險科技公司合作,外資險企也可以很快獲取百萬甚至千萬級別的用戶流量和目標客戶數據,安盛與水滴、京東等平臺的合作便是案例。

德勤中國金融服務業合夥人黃逸軒表示,開放政策給外資險企在中國開展業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未來將是外資險企進入中國的關鍵時期。不僅是新政的頒佈與實施落地,還有很多中小型險企面臨經營壓力、尋求新的投資和業務突破,這些對於外資險企都是利好消息。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表示:“一方面,開放政策有利於推動形成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格局,使中外資保險機構在同一規則下開展業務,努力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對於外資險企來說,新規完善了公司股權結構,有利於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提高外資保險公司投資國內保險行業的積極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