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羽毛球的單打有效區域是一個比較窄的長方形,兩側方向上面,內側線是邊線,無論發球或者擊球都是一樣。

雙打的擊球區域是整個全部場地,只要球落在界內就算得分。

但唯一奇怪的是,雙打的發球線是靠近內側的底線,而不是外側。如下圖,發球者只有發在圖中的綠色區域範圍內,纔能有效得分。

照理來說,不應該是雙打對於場地的覆蓋度會比單打的要高麼?爲什麼不直接設置後場底線爲發球有效呢?

先說一個原則,那就是所有的體育規則制定都有兩個目的。第一是爲了保證公平公正,第二則是增強觀賞度。

打羽球的朋友應該知道,雙打的站位很重要。防守的一方一般是平行站位,而進攻的一方則是前後站位。

打羽球的朋友應該知道,雙打的站位很重要。防守的一方一般是平行站位,而進攻的一方則是前後站位。

那麼在發球的時候,發球方是進攻方,而接球方是防守方。由於雙打的規則限制,接發球方很容易因爲一個快速的、直衝後發球線的發球,造成接發球方的站位從平行站位變成前後站位。

這時候防守方的陣型瞬間被打亂,很容易被髮球方找到配合上的漏洞,也很容易被髮球方成功應用"追着相對較弱的那個人打"而持續丟分。

這樣解釋一下大家應該很明白了,因爲雙打中,發球方的優勢較大,爲了避免接發球方處於明顯的下風,解決方法就是縮小有效的接發球區,從而降低發球方的優勢,保證比賽的公平性。

我們不妨腦補一下,如果取消雙打發球線會怎麼樣?

沒有雙打後發球線限制以後,偷後場就不會出界而且線路大大延長。

這對於身形較矮小的運動員非常不利,因爲站在發球線前接發球將無法顧及後場,如果站在中間又失去了搶網撲球的機會,失去了優勢的接發球方無法放網必須起高球接發球選手左右爲難,發球選手的優勢極爲明顯。

這樣一來,發球方的後場選手可以輕鬆地獲得進攻機會。而對於接發的一方而言,每一次發球,接發球一方都會處於巨大的劣勢中。最後小快靈的選手集體消亡,身高手長進攻好的選手成爲主流,羽毛球雙打最後失去了多樣性和戰術性,變成了一味追求身高的遊戲,那還有什麼好玩的?

說完雙打我們用單打來反證這個規則的正確性。

現在的單打,男性運動員一般都發反手小球,而女性大部分發高遠球,都是一個道理。因爲單打的發球攻擊性遠低於雙打,原因很簡單,一個人要顧那麼大的場子,是無法像雙打那樣不顧身後的區域進行壓迫性發球的,所以單打的發球方優勢本來就不明顯,後發球線和邊界就可以合併。

相關文章